121 黄河瓷
岑小沐2024-02-25 17:372,205

  

  

  第二天茅宁果然扛着摄像机又来了一次,他们点了李志力荐的他新研发的面,看着王桂芬和李志母子俩从头到尾做了蒿子面出来。

  所有人都跟着来了,陶乐一边吃面一边看着他们,最后注意到郑嘉和孟和两个人躲在最边边上,面已经吃完了,正拿着平板不知道在捣鼓什么。

  走进了看才发现,郑嘉正在平板上画画,画的就是眼前的王桂芬和李志,当然还有扛着摄像机的茅宁,和正在采访他们的张叮叮。

  陶乐一下就明白过来,低声问:“你打算以他们为原型,制作新的皮影人?”

  郑嘉也低声回答她:“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昨天就在打提纲了。”

  这下两个人倒是非常默契地相视一笑。

  有了这次的经验,很快郑嘉又找到孟宁,提了新的要求。

  “我查过资料,你们这里不止蒿子面,还有别的非遗呢,带我们去看看呗?”

  孟宁当然乐得带他们到处参观,毕竟谁也不知道,哪次的因缘际会带来的灵感,就有可能为这里带来更多的游客。

  黄河瓷就是属于当地特色的,没有被统一的美。

  “想到‘瓷’”,孟宁笑了笑,“你们的脑海里是不是浮现出一尊抑或一盏薄、透、亮的精致容器?但我们这儿的黄河瓷可不是这样。”

  不同于南方瓷器那般细腻,孟宁介绍道:“抽象、提炼、狂放是黄河瓷的特色,这些特质都离不开和游牧民族紧密相连的历史。”

  现在他说到的黄河瓷,起源于古代西夏国。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政权,党项族建立起了西夏,其中心正是今天的宁夏。

  自公元1038年起,西夏在中国的西北部维持了长达近两百年的统治。因为不是汉族,用的也不是汉字,西夏的文化自带一层神秘的面纱。相比起主流审美里的汶、官、哥、定、钧,西夏瓷则要小众许多。

  孟宁说:“如果你们肯深入了解,一定会欣赏它的反骨之美。”

  一般的瓷器分为“釉下彩““釉中彩”和“釉上彩”,代表了上色和挂釉步骤的先后不同。除了“釉上彩”以外,其他两种都会在彩绘后经过一次上釉处理,以保存其花纹质感。即便是“釉上彩”,也会在瓷胎涂釉上色后,再入炉中用相对低温进行二次烧结。这三种方式打造出的瓷身色彩就像宣纸上的花虫鸟兽,细节丰满、精致喜人。然而黄河瓷,则更像岩洞上留下的壁画,粗糙却充满生气。

  “它是在粗胎上直接挂深色釉,然后开光去剔刻,裸露出底胎的浅色,使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接着入窑烧制,用一种不加修饰的矛盾和沖突去表达游牧民族的粗扩。”

  除了制法不同,黄河瓷中的雕塑、日用以及容器的造型都颇具党项族的风格。宁夏灵武窑出土的动物摆件中,以骆驼和马居多,体现了它们在游牧民族心中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用作酒器和花器的梅瓶,在黄河瓷中也不是常见的溜肩形态,而是折肩。另外,更具有代表性的要数黄河瓷中的扁壶:一种用来装水、盛奶和灌酒的生活必需器皿。其他窑出土的扁壶都是站立的,而西夏时期的扁壶劫多为平放的,更适应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和气候恶劣的生活环境。

  “因其模仿的是皮囊制扁壶,所以在烧制成瓷的时候,西夏工匠通常选择用两个浅腹钵对接黏合,并在结合处加以堆纹,使其乍一看神似皮囊的封接口。”孟宁介绍的时候也很庄重,“历史在生活用品上留下的刻印让们成为艺术的载体。”

  孟宁还介绍了黄河瓷的老师刘裕给他们认识。

  刘裕现在也会制作扁壶,而且他做的扁壶新鲜实用,他说:“我曾看到武汉的年轻人在街上背看我制作的小扁壶,那会儿感到特别欣慰,就是可惜,现在知道的人还不多。”

  刘裕想摆脱“黄河瓷只适合长辈”的刻板印象,于是第一步就是引入机器:“最早跟我爸学手艺的时候,我看他用手转轮搅着拉坯,要使特别大的力气,长大以后我就在想,这些东西为什么不能用机器代替?”

  这么想着,看着,刘裕很快就去景德镇待了两年,了解了现代瓷的做法,然后回来将其和古老工艺糅合起来。

  “不过不管怎么去推动现代化,黄河水、黄河泥和腾格里沙漠的黄沙,都是不可替代的原料。”刘裕说到这些的时候,十分兴奋,“制作黄河瓷,前后有三十三道工序,现在制作量还不大,除了为一些高端民宿提供餐具外,杨安的黄河瓷还没有真正进入市场和百姓家。”

  所以,刘裕平常还是会自己叫车进山或,下河去挖泥料,再用麻袋背回来,一次采量可以用一到两年。他亲力亲为,既保证了成品餐具无毒无害,又能在每次的泥料配比中获得一些新发现。

  从父亲手里接下这门手艺后,刘裕十分乐在其中。他的父亲看见儿子不断创新的作品和出乎意料的“开窑盲盒”,用掩盖不住骄傲但又不想过于兴奋的语气和大家说:“他现在那些小作品,确实还可以。”

  不过所有的骄傲前提都是,那些作品带来了经济效益——这是手艺传承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刘裕坦白:“现在做西夏瓷的人特别少,因为投资回报周期很长,我带过的三四个徒弟都没有坚持下来。学习的前几年都得花在自我磨炼上,只有技术成熟了,才会有金钱收入,才能谈传承。”

  收徒弟困难也成了刘裕很头疼的问题,孟宁来了之后,也是很希望能鼓励年轻人来学习和传承这些古老的手艺的,他经常会过来找刘裕一起去“桂花香手工面馆”吃面,还鼓励刘裕可以考虑在遥望腾格里沙漠的黄河宿集民宿里办了一家体验馆,向民宿住客或特意来访的人们介绍瓷器历史,带他们亲手感受黄河瓷自带的粗犷与“反骨”之美。

  刘裕说:“孟书记的话我是真的听进去了,希望能够一步一步地日积月累,借助多样化的平台和窗口,让更多人享受到了西夏王朝留给我们这个时代的礼物。”

  显然郑嘉他们来的正是时候。

  刘裕和他的黄河瓷,也成了新的皮影戏创作素材。

  当这里的人们在皮影戏中找到自己的时候,大约就能证明,皮影戏是真正又走入大家的生活之中了。

  

  作者注:本章中所提刘裕原型为杨安老师。

  

继续阅读:122 羊皮筏子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你和我的灯影人间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