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什么东西。一个破落的侯府,还想娶王室公卿和五姓之女,也不看看自己的门第够不够!”
“你别说了,苏全孝可全指望着他这个儿子光耀门楣呢。前两天,陛下下旨招苏护进宫当秀女……不,现在应该叫秀男。苏全孝可是花了不少钱,才将他儿子保了下来,最后,送了一个庶子入宫。”
“他这事也敢做?不怕掉脑袋?”
“陛下从公侯之家招秀男入宫,本就是为了安抚这些公侯之家,那些入宫男宠,听说连陛下的面都见不到。”
“嘘,小声点,这可是紫宸殿,你们在背后非议陛下,不要命了?”
“对对对!说苏护,说苏护,这小子在长安城的名气那么大,到底水平如何啊?”
“盛名之下无虚士,苏护的本事在整个长安城中,可排前三,甚至,能排第一。今年,听说他要参加春闱,是今年状元的热门人选。”
“他的文章确实不错,三年前第一次参加秋闱的时候,就是京师之地的解元。这次参加春闱,夺魁的希望很大啊!”
“既是侯爵弟子,又是秋闱解元,若是这次能中状元,以他在京中的名声,说不定还真能娶到王室公卿之女,至于五姓女……几大主房是不用想了,旁支庶女倒是有可能。”
“苏护若是真有你们说的那么好,那楚国公当年为什么要拒绝这门婚事啊?”
“这个……就要你亲自去问楚国公了!”
“多半,是觉得信南候府的门第太低了,配不上他们家的那个庶女。”
“若是没中状元,还真配不上,若是中了……倒有几分可能。”
紫宸殿中,苏全孝在小太监的引领下,来到了女帝的面前,双膝下跪。“臣,信南候苏全孝,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多谢陛下!!”苏全孝缓缓的站起身来,面向的女帝。
看着苏全孝的这张帅气的老脸,女帝喃喃自语道:“还真像啊!”
“啊?”
苏全孝有些不解,不清楚为什么女帝会突然说这句话。“你生了一个好儿子,今日,就坐在……第一排吧!”
什么?
第一排?
苏全孝整个人都懵了。
要知道,这第一排只有四个位置,分别坐着左右两位丞相,以及,大康的国使谢长青。
另外一个,是女帝特意留下的。
众臣纷纷猜测,这个位置,是留给先帝的。
也只有那位被掳走的先帝,才有资格坐在那里。
可没想到,最后这个位置,会给了苏全孝。
而且,还是在酒宴开了一半时,才赐给苏全孝的。
这是为什么啊?
官场之中,排位和名次的十分重要。
稍有不慎,就会得罪上官。
像苏全孝这种突然之间赐座的,并不少见,可往往都是坐在末席。
像这种突然之间召见,且直接安排在第一排的情况,少之又少。
甚至,从未出现。
这一刻,殿内所有的官员,都将目光集中在了苏全孝身上。
生了个好儿子?
是因为苏护吗?
就因为苏护在长安保卫战中,有一点战功,就能坐在第一排?
不能吧!
陛下之前可没表现出对苏护感兴趣啊?
一时间,所有都在猜测女帝是因为什么看上苏护的?
可不管是从哪个方面想,都觉得以苏护的战功和能力,不可能让苏全孝得到如此优待。
“还不快谢过陛下!”
张元直在经过最初的错愕后,一脸严肃的提醒道。
苏全孝这才反应过来,立即大声的说道:“臣,苏全孝,谢陛下厚爱。”
“坐吧!”
当苏全孝真的坐到第一排的时候,整个人都觉得不真实了。
我竟然……竟然真的坐在第一排了?
这可是我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苏护,我的好儿子,爹没有白疼你,爹就知道让你留在咱们苏家,是一件最正确的事情。
用一个不起眼的庶子,将你换下来,绝对是爹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啊!
等着,这一两天爹就敲定你的婚事。
什么王室公卿之女,我呸……
我苏全孝的儿子,只娶五姓女。
除了五姓女,其他都配不上我的儿子。
楚国公……
哼,你不是小瞧我们信南候府吗?
你不是觉得我们信南候府的麒麟儿,配不上你们家的庶女吗?
今天,后悔了吧!
苏全孝的端起酒杯,与旁边的左相张元直空碰了一下,然后看向了第四排的楚国公。
眼中尽是嘲讽和不屑。
你们楚国公府的门第再高,你楚国公的权利再大,那又怎样?
你再高傲,也只是第三排。
而我,是第一排。
这,就是生没生过一个好儿子的差距。
想到这里,苏全孝再次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这一次,他谁也没敬。
因为在场的除了女帝,谁也不配他敬。
若是非要选一个他想要敬酒的人,那就是他的儿子,苏护。
子时三刻,酒宴已经临近尾声,殿内的百官不是被人抬去了偏殿,就是倒在了酒桌之上。
对此,武疏影虽然并不喜欢,但却并没有说什么。
这是大奉开国时,太、祖皇帝就定下的规矩。
叫与臣同乐,把酒言欢,彻夜长谈……
反正……就是喝酒取乐。
若是她的皇兄还在,会叫来宫中的秀女作陪,可如今她当了陛下,这个规矩,便废了。
武疏影再次来到殿外,看着头顶那已经走过一半的月亮,脑中不由自主的想起了那个撕坏她衣领,拍打她PG的男人。
“苏铭啊,你知不知道,你爹将你所有的功劳,都记到了你哥的头上。”
说完这话,女帝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
这时,她的身上多出了一件貂绒披风,“陛下,天凉了,多穿点衣服吧!”
听到陆令萱的声音,武疏影淡淡一笑。萱萱啊,你说那‘改稻为桑’的国策真的对国有利吗?”
萱萱?
陆令萱愣了一下,女帝可从来没有这么亲切的叫过她。
“应……应该有利吧!这毕竟是两位相国以及群臣都支持的国策。”
“都支持?就没有一个人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