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珍宝摆在乾清宫的御案上,老花镜的温润、千里镜的冷硬、琉璃镜的通透,在烛火下泛着不同的光泽,却都指向同一个核心——琉璃工艺的巨大价值。
老朱与太子标看着这三件物件,心中早已清晰地意识到,这绝非普通的“奇技淫巧”,而是能支撑大明财政、稳固江山的“国之重器”。
老花镜虽小,却能让老朱重掌批阅奏章的主动权,避免因眼疾放权,牢牢掌控朝堂决策,这是维护皇权稳固的关键;千里镜看似只是“看得远”,却能彻底改变边境侦查模式,让明军提前掌握敌情,减少将士伤亡,强化边防实力,为江山安全筑起一道屏障。
而琉璃镜的价值更是无可估量——它成本低、利润高,且全球独此一家,一旦推向海外,便能从外邦贵族手中赚取海量白银。
这笔收入不仅能填补国库空缺,更有望取代农税成为主要财政来源,让百姓彻底摆脱赋税重担,从而缓解民生压力、减少流民隐患,让天下人安居乐业。
这三件物件,分别从皇权、边防、财政三个核心维度为大明保驾护航,远比金银珠宝更珍贵,是真正能让大明长治久安、走向强盛的根基。
老朱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目光沉凝:“这琉璃工艺,关乎大明能否免除农税,是真正的金山银山,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话音刚落,他便对着殿外高声下令,“传朕旨意,调羽林卫一部,即刻前往京郊琉璃厂驻守,昼夜巡逻,严禁任何人未经允许靠近工坊;所有进出琉璃厂的工匠、物料,都需经实业局与羽林卫双重查验,若有敢泄露工艺者,无论身份高低,一律从严处置!”
羽林卫是直属皇帝的禁军精锐,平日只负责皇宫防务,此刻老朱竟调派他们去守护一座工坊,足见其对琉璃工艺的重视。
太子标在一旁闻言,也立刻补充道:“父皇考虑周全,儿臣以为,还需让实业局拟定一份‘保密章程’,将琉璃厂的原料采购、窑炉操作、成品存放等环节拆分成不同工序,每个工匠只负责其中一环,避免有人能完整掌握整套工艺;同时,给工匠们的家属在庄子里安排妥当的住所与生活物资,让他们无后顾之忧,也能减少外泄风险。”
老朱点头认可:“就按你说的办,此事你与骜儿一同督办,务必做到万无一失。”
安排完保密事宜,老朱的目光重新落回李骜身上,语气缓和了几分,“骜儿,如今琉璃镜既能量产,你觉得下一步该如何推广?朕想着,先在国内售卖一波,让士绅商贾们见识见识这宝贝的神奇,也好打响名气,后续再运往海外,你看如何?”
太子标也附和道:“父皇说得对,江南士绅素来喜好新奇物件,咱们先在应天、苏州这些富庶之地设铺售卖,定能引得他们争相购买,既能快速回笼资金,也能让天下人知道我大明有这般神物。”
不料李骜却缓缓摇了摇头,语气坚定:“父皇、大哥,臣以为,眼下不宜在国内大规模售卖。”
他见二人面露疑惑,便继续解释道,“国内士绅商贾虽有钱,但若在此时敞开售卖,一来容易让他们摸清琉璃镜的成本与产量——这些人精于算计,一旦察觉琉璃镜量产难度低、成本可控,定会私下串联压价,后续再想根据市场调整定价便难了,甚至可能引发他们对琉璃工艺的觊觎,徒增保密风险;二来,国内市场规模终究有限,士绅商贾的购买力再强,也不过是一城一乡的财富,赚得再多,也难以支撑起免除农税这等关乎全国的大事。”
“咱们要赚的,不该只是国内这部分银子——比起士绅商贾的钱,外邦贵族的钱更好赚,也更能支撑起免除农税的目标。外邦没有琉璃工艺,贵族们对大明的新奇物件本就趋之若鹜,且他们不懂琉璃镜的成本,只会按稀有程度出价,价格完全由咱们掌控;更重要的是,海外各国贵族众多,从东洋的倭国大名到南洋的暹罗王公,再到西边未知国度的领主,他们的财富加起来,远超大明国内的士绅阶层。把琉璃镜卖给他们,赚的是源源不断的海外白银,这些银子不受大明疆域限制,积累起来才能真正填满国库,让免除农税从愿景变成现实。”
“外邦贵族?”老朱眼中闪过一丝兴趣,“你具体说说,打算怎么做?”
“儿臣计划先带一批琉璃镜去往东海。”李骜条理清晰地说道,“东海沿线的倭国、朝鲜、琉球,还有南洋的安南、暹罗,这些地方的贵族素来追捧大明的丝绸、瓷器,若是让他们见到琉璃镜,定会不惜重金抢购。儿臣带少量琉璃镜过去,一来是试探他们的反应,摸清他们能接受的价格;二来是与当地的商栈建立联系,为后续大规模外销铺路;三来,也能避免国内市场过早饱和,让琉璃镜始终保持‘稀缺’的价值。”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更重要的是,外邦没有琉璃工艺,只能依赖咱们大明供应,价格由咱们说了算!就拿朝鲜来说,他们的贵族为了购买大明的瓷器,甚至愿意用黄金来换,若是遇上琉璃镜,想必会更加疯狂。咱们把琉璃镜卖给他们,赚来的是真金白银,这些银子流入大明,既能充盈国库,又不会加重国内百姓的负担,比在国内赚士绅的钱,划算得多。”
老朱听完,手指轻轻摩挲着下巴,陷入了沉思。
他仔细琢磨着李骜的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国内市场虽近,却终究有限,且士绅商贾多精明,一旦见有利可图,说不定会想方设法仿制,虽未必成功,却会添麻烦,;而海外市场广阔,外邦贵族对大明物件的追捧远超国内,且没有竞争,完全是大明一家独大,这才是真正的“一本万利”。
太子标也瞬间明白了李骜的深意:“阿骜说得对!咱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小利,要放长远眼光。先去东海试探反应,摸清门路后再大规模外销,既能稳赚外邦的银子,又能牢牢掌控琉璃镜的定价权,这才是长久之计!”
老朱终于露出笑容,拍了拍李骜的肩膀:“好小子,考虑得比朕还周全!就按你的想法办!那你就放手去做,缺什么尽管跟朕说,羽林卫、水师都可听你调遣,务必确保这趟东海之行顺利!”
“谢父皇!”李骜躬身行礼,“此次前往东海,主要是试探市场,无需兴师动众,待摸清情况后,再制定大规模外销的计划。”
老朱点头应允:“行,朕这就让人去安排船只与护卫。你尽快准备,争取早日出发——这琉璃镜能不能为大明赚来第一桶‘海外金’,朕可都盼着你的好消息!”
太子标也上前一步,对着李骜道:“阿骜,此去东海路途遥远,若是遇上棘手的事,可随时传信回京,孤会在京城为你坐镇,协调户部、水师配合你的行动。”
李骜心中暖意涌动,有老朱的支持与太子标的配合,这趟东海之行定能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