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骜的意思很简单,有了这千里镜,就可以料敌于先!
军事战争当中,情报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能够事先就掌握敌人的行踪,自然是可以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千里镜看得远、看得清楚,只需要派出少量的斥候,就能依托高山、城楼等制高点,侦查数十里范围内的动静——以往十名斥候才能覆盖的区域,如今一名斥候配一副千里镜便能轻松掌控,不仅大大减少了斥候的伤亡风险,更让情报侦查的效率与准确性呈几何倍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它能让使用者在安全距离外看清敌方细节:若是敌人在营中竖起大量旗帜却不见炊烟,或是营帐排列整齐却少有士兵走动,用千里镜一照,便能识破这“空城计”的破绽;若是敌人用稻草人伪装成士兵、用空马车营造大军行进的假象,千里镜下,稻草人的布料纹理、空马车的车轮痕迹都无所遁形,虚张声势的伎俩根本瞒不过去。
到那时,是顺着敌人的伪装将计就计设下埋伏,还是直接识破障眼法正面突袭,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己方手中,再也不必因情报误判而陷入被动。
在古代可不比后世,敌情侦查全靠肉眼与经验,斥候往往要摸到离敌军几里地内才能看清大致动向,稍有不慎就会被敌方巡逻兵发现。
敌军若想隐蔽行军,只需躲进茂密的树林,或是沿着偏僻的山道昼伏夜出,便能绕开斥候的侦查,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
更别提那些常用的迷惑手段:在营外摆放数百个披甲的假人,便能让敌方误以为主力在此,实则将精锐调往别处;在河道上漂浮数十艘空船,就能吸引敌方注意力,为真正的突袭部队争取时间。
这些手段看似简单,却在历史上屡屡奏效,核心原因便是古代侦查手段有限——不靠近敌军大营,根本无法分辨营中虚实;不深入敌后,很难摸清敌军的真实意图。
可有了这千里镜,一切都将彻底改变。找一处高耸的山头或坚固的军堡,斥候用千里镜一扫,敌军的营帐数量、士兵操练情况、粮草运输路线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哪怕敌军藏在树林边缘,千里镜也能透过枝叶缝隙,看清林中是否有刀光甲影;哪怕敌军在夜间行军,借着月光,千里镜也能捕捉到队伍的行进方向与规模。
如此一来,斥候的侦查范围从几里扩展到几十里,侦查效率翻了数倍,不仅能提前数小时甚至一天发现敌情,更能精准判断敌军的真实战力与意图,其对军事的重要性,远非一件普通兵器可比。
老朱握着千里镜,越想越透彻,眼中的光芒愈发锐利。
他立刻想到了岭北行省的局势——那里盘踞着多个蒙古部落,表面上向大明称臣纳贡,暗地里却时常袭扰边境,掠夺百姓财物。
岭北地域广袤,草原与戈壁交错,徐允恭率领的岭北铁骑虽勇猛,却常因找不到敌军主力而疲于奔命:有时刚接到部落异动的消息,等铁骑赶到时,敌人早已带着劫掠的物资逃之夭夭;有时以为找到了敌军大营,冲过去才发现只是空营,反被敌人的伏兵偷袭。
可若是给岭北铁骑的每个军堡、每支巡逻队都配备千里镜,情况便会截然不同——在各个制高点的军堡里,士兵用千里镜日夜监视草原动向,一旦发现蒙古部落集结,便能第一时间传信;巡逻队带着千里镜在草原上巡查,无需靠近敌人,就能摸清其规模与去向。
如此一来,蒙古部落的任何小动作都逃不过监视,岭北铁骑也能根据情报精准出击,再也不必在广袤的草原上盲目搜寻。
老朱又想到了朝廷正大力推动的捕鲸业。
如今商贾百姓虽热情高涨,捕鲸船订单排到半年后,可在茫茫大海上寻找巨鲸,全凭经验与运气——李骜上次出海,带着水师船队在海上逛了整整十天,才侥幸遇到一头巨鲸。
若是捕鲸队都配备了千里镜,情况便会大不一样:捕鲸船在巨鲸频繁出没的海域巡航时,船员站在桅杆顶端,用千里镜向四周海面眺望,一旦发现远处海面上有巨鲸喷出的水柱,或是巨鲸脊背露出水面的身影,便能立刻调整航向,朝着目标全速前进。
如此一来,捕鲸队找到巨鲸的概率将大大提升,以往十天半月才能遇到一头的情况,或许三四天就能有所收获,不仅能减少捕鲸船在海上的消耗,更能让捕鲸业的收益再上一个台阶。
想到这里,老朱忍不住将千里镜紧紧攥在手中,心中对李骜的赞赏又多了几分。
他原本以为这只是个“看得远”的新奇玩意儿,不过是供人消遣的物件,甚至一开始还觉得李骜花费心思在这上面,难免有些“不务正业”。
可此刻细细琢磨,才彻底明白这千里镜的价值远超想象——它不仅是能改变战场局势的沙场利器,更是稳定边境秩序、推动捕鲸等产业发展的关键物件,其重要性不亚于新式战船或高产粮种。
更重要的是,这千里镜的出现,让老朱意识到自己以往对“奇技淫巧”的认知太过狭隘。
他一直觉得只有农桑、科举、军事这些“正途”才值得重视,对琉璃烧制、器械改良等技艺多有轻视,认为不过是“匠人小技”。
可如今看来,正是这些被他视作“旁门左道”的钻研,造出了能让他重批奏章的老花镜,造出了能强兵固防、助益产业的千里镜,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朝堂与民生的难题。这些技艺并非无用,反而能成为大明强盛的助力,若是再一味轻视,反倒会错失推动王朝发展的机会。想到这里,老朱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感慨:看来往后对待这些“奇技”,确实该换个眼光,多些支持,或许还能从中发掘出更多对大明有用的宝贝。
“好!好一个‘沙场利器’!”朱元璋猛地一拍御案,眼中闪过锐利的光芒,“骜儿,你这千里镜,可比朕想象的还要重要!有了它,我大明的边防,定能再固三分!”
李骜笑着点头:“父皇英明。这还只是千里镜的一个用途,若是将它装在水师的战船上,咱们的战船在几里外就能看清敌人的船只数量与阵型,海战中也能占据先机。”
太子标此刻也彻底明白了千里镜的价值,忍不住感叹:“阿骜,你总能拿出这些改变局面的宝贝!这千里镜若是能批量制作,下发到各军,我大明的军事实力,定会再上一个台阶!”
朱元璋深以为然,看向李骜的目光中满是赞赏:“骜儿,将这千里镜定为军需物资,务必大力生产,优先供给岭北铁骑与水师儿郎!”
李骜听后含笑领命,这正是他的目的。
太子标则是满脸希冀地追问道:“还有呢阿骜?第三件宝贝呢?”
“大哥莫急,这第三项才是真正的好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