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铁锭顺利浇铸完成,厂区内的欢呼声尚未平息,李骜便目光坚定地传令:“关上炉门,切换沟槽,准备产熟铁、炼精钢!”
生铁是基础,而熟铁与钢才是打造兵器、铸造火炮的核心关键。如今高炉的产量已然得到验证,下一步,便是推进至关重要的炼钢环节——这不仅是此次铁政革新的点睛之笔,更是决定大明军工、民生能否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一步。
无需李骜多言,负责沟槽切换的工匠早已心领神会,快步上前熟练地扳动闸门。
随着“咔哒”一声脆响,用于浇铸生铁锭的沟槽闸门缓缓闭合,而另一侧通向炒铁炉的沟槽闸门则被缓缓打开。
整个动作行云流水,没有丝毫迟疑,显然是早已演练过无数次。
这座炒铁炉亦是按李骜的设计建造,特意窝在地平线之下,与高炉出铁口形成自然的高低差。
如此一来,通红的铁水无需人力或机械牵引,便能顺着倾斜的沟槽,像一条发光的赤色溪流,带着上千度的高温,自动流进了已然预热烧了小半个时辰的炒铁炉中。
“滋啦——!”
铁水刚一进入炽热的炒铁炉,便瞬间爆发出刺耳的声响,灼热的气浪裹挟着无数火星直冲炉口,如同喷发的小型火山。
即便站在数丈之外的工匠,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滚滚热浪,脸上被烤得发烫,不得不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半步。
高炉炼出的生铁水质地纯净,刚一进入炒铁炉,负责搅拌的工匠便手持特制的长柄铁勺,迅速伸入炉中反复搅动。
铁勺与铁水接触,又溅起一片火星,工匠们却浑然不觉,眼神死死盯着炉内,按照李骜传授的要领,均匀而快速地搅动着。
随着搅拌动作不断持续,生铁水中的碳元素与空气中的氧气在高温环境下发生剧烈反应,一串串细小的气泡不断从铁水中冒出,随即破裂,释放出无色的二氧化碳——这正是“脱碳”的关键步骤,也是将生铁转化为熟铁或钢的核心原理。
匠人们虽不懂什么“碳含量”、“化学反应”的理论,却能清晰地看到炉内的变化:原本浓稠暗沉的铁水,随着反复搅拌渐渐变得清亮通透,颜色也从炽烈的亮红,慢慢转为温润的暗红。
他们只知道,生铁的熔点本就比纯铁低,当铁水的质地开始变化时,便意味着它正在向更坚韧的状态转变。
李骜站在一旁,目光紧盯着炉内的铁水,心中了然。
钢铁产品的性能,全由碳含量的高低决定:碳含量越低,钢铁越柔软坚韧,适合打造锄头、犁铧这类需要弯折却不易断裂的农用工具;碳含量越高,钢铁则越脆硬锋利,虽能削铁如泥,却容易折断。
而像刀剑、盔甲、火炮这类兵器,既需要足够的硬度抵御冲击,又需要适度的韧性能承受弯折,必须用碳含量适中的高碳钢。
以往要得到这样的钢,需经过反复锻打、千锤百炼,耗时耗力,成本极高,根本无法大规模生产。
如今有了高炉与炒铁炉的配合,或许能实现高碳钢的批量产出。
此刻,厂区内的气氛比刚才浇铸生铁时还要紧张几分。
匠人们一个个屏住呼吸,目光紧紧锁定在炒铁炉上,手心都攥出了汗。
这一步,是此次革新能否彻底成功的最后考验——只有炼出合格的精钢,才算真正打破了以往的技术桎梏。
太子朱标也收起了先前的从容,双手背在身后,眼神中满是紧张与期待。
他虽不懂炼钢的门道,却也清楚精钢对大明的意义——有了足够的精钢,就能打造更坚固的盔甲、更锋利的兵器、更耐用的火炮,这对大明的国防而言,是天大的好事。
唯独李骜依旧镇定自若,脸上不见丝毫波澜。
他对自己设计的工艺有十足的信心,更相信匠人们的手艺,此刻只需静静等待结果便可。
负责监控炒铁炉的老匠人,始终半蹲在炉边,双眼一眨不眨地紧盯着炉内铁水的变化。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当铁水从亮红彻底转为暗红,表面泛起一层薄薄的氧化铁皮时,老匠人眼中精光一闪,猛地站起身,大喝一声:“好了!”
话音未落,他便拿起一把特制的长嘴钳,稳稳地伸入炒铁炉中,精准地夹起一个拳头大小的通红铁团儿。
铁团儿刚一离开炉口,便散发出刺眼的红光,将老匠人的脸庞映得通红,周围的空气都仿佛被烤得扭曲起来。
老匠人不敢耽搁,快步走到早已准备就绪的锻锤旁,将通红的铁团儿稳稳放在砧台上,对着负责操控锻锤的工匠用力一点头:“打!”
“哐当——!”
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沉重的锻锤应声落下,狠狠砸在铁团儿上。铁团儿瞬间被砸得扁了几分,表面的氧化铁皮簌簌脱落,溅起一片火星。
负责锻打的工匠没有停歇,依旧按照老匠人的指令,操控着锻锤反复敲打。老匠人则手持长嘴钳,不时翻动铁团儿,调整角度,将表面的铁屑一一敲落。
“哐当!哐当!哐当!”
锻锤敲击的声响在厂区内回荡,火星四溅,场面壮观至极。
让所有人震惊的是,以往用旧炉炒出的铁,经锻锤敲上十几下就会出现裂纹,甚至直接断裂。
可这块铁团儿,任凭锻锤反复捶打,不仅没有出现丝毫裂纹,反而在锤击下愈发平整光亮,连一点凹陷痕迹都没有留下。
在场的匠人们都看呆了,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色。他们干了一辈子铁匠,从未见过如此坚韧的铁料!
待铁团儿冷却了几分,颜色从通红转为暗红,老匠人示意锻锤停下。
他小心翼翼地拿起这块铁坯,用铁钳轻轻敲了敲。
“当当——!”
清脆悦耳的声响传来,没有丝毫杂音,如同玉石相击。
待再次冷却后,老匠人又试着用手掰了掰,铁坯微微弯曲,却没有丝毫断裂的迹象,松手后便恢复原状——这块铁,既有着足够的硬度,又有着极佳的韧性,堪称极品!
很显然,这不是只能打造农具的软铁,也不是一折就断的脆铁,而是足以锻造宝剑、打造盔甲、铸造火炮的上等高碳钢!
老匠人举起这块沉甸甸的钢坯,高高举过头顶,声音因极度激动而沙哑颤抖,却异常响亮:“是精钢!真正的精钢啊!”
“精钢!我们炼出精钢了!”
“成功了!咱们彻底成功了!”
此话一出,压抑已久的激动瞬间爆发,厂区内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欢呼声。
匠人们相互拥抱、击掌,有的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跪地叩拜。
这一声“精钢”,意味着他们多年的坚守终于有了回报,意味着李骜的革新彻底成功,更意味着他们的命运将彻底改写!
太子朱标脸上露出了狂喜的笑容,他快步走到李骜身边,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阿骜!你成功了!你真的炼出精钢了!这是大明之福,是天下百姓之福啊!”
户部尚书郁新也激动得浑身颤抖,他走到那块精钢旁,小心翼翼地抚摸着,眼中满是震撼与欣喜:“国公爷,这精钢的质地,比以往朝廷珍藏的百炼钢还要好!有了这样的精钢,大明的军事实力、民生发展,都将迎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李骜看着眼前欢呼雀跃的人群,看着那块泛着金属光泽的精钢,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一刻,不仅是遵化铁厂的新生,更是大明钢铁产业的新纪元。
高炉炼铁解决了产量问题,坩埚炼钢与炒铁炉锻打解决了质量问题。
从今往后,大明将拥有源源不断的优质钢铁,足以支撑水师建造巨舰、军工铸造火炮、民间打造农具。
这看似简单的一步,却让大明在工业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超越时代的一大步。
阳光洒在那块精钢上,泛着耀眼的光芒,如同大明未来的希望。
匠人们的欢呼声依旧在厂区内回荡,久久不散。
李骜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后续他还要将这些技术推广到全国,让更多的冶铁厂用上新设备、新技艺,让大明的钢铁产量与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他要让大明的钢铁,化作横扫四海的坚船利炮,化作守护江山的铜墙铁壁,化作百姓安居乐业的坚实基础,让大明的威名传遍天下,让华夏文明在钢铁的支撑下,绽放出前所未有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