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改革核心!高炉炼铁的原理!
朕闻上古2025-11-25 13:502,798

  高炉炼铁与坩埚炼钢双双取得重大突破,遵化铁厂的革新圆满收官,厂区内的狂喜与振奋久久不散。

  太子朱标与户部尚书郁新难掩激动,拉着李骜追问革新的核心门道——如今遵化铁厂已然成功,下一步便是将这套新工艺推广到全国,唯有摸清原理,才能在推广中少走弯路。

  李骜也不藏私,笑着解释道:“大哥,郁大人,冶铁炼钢的关键,说到底就两个字——高温。炼铁需要的温度大概在一千一百到一千三百度,这个温度足以让铁矿石熔融成生铁;但炼钢不同,核心是去除生铁中多余的碳、硫、磷等杂质,这就需要更高的温度,最起码得一千五百度往上,甚至要达到一千六百到一千七百摄氏度。只有这样的高温,才能让杂质充分与氧气反应,形成炉渣排出,炼出真正的好钢。”

  他话锋一转,谈及以往的困境:“可遵化铁厂以往的旧炉,靠人工拉皮囊鼓风,最多只能把温度升到一千两百度,连炼铁都得反复添料、耗时耗力,炼钢更是想都不敢想。就算勉强尝试,炼出的也只是脆硬不堪的‘伪钢’,杂质含量极高,根本无法用于打造兵器、火炮。”

  朱标与郁新闻言,纷纷点头。

  他们虽不懂技术,却也听闻过不少铁器质量不佳的弊病,只是不知根源竟在温度上。

  李骜继续说道:“其实历朝历代的冶铁业,都长期受含磷量过高的困扰。这问题根源有二:一是铁矿质量,北方铁矿多伴生磷矿,开采时很难完全分离,导致原料本身就含磷;二是铸铁技术,旧炉冶炼时无法精准控制温度和反应过程,磷元素不仅没被去除,反而会融入铁水,形成‘冷脆铁’。”

  “冷脆铁?”朱标好奇追问。

  “没错。”李骜解释道,“北方的冬天尤其寒冷,气温低至零下十几度,高含磷量的铁器在低温下会变得异常脆弱,稍一弯折就会断裂。边军曾试过用旧炉铁打造盔甲,结果冬天行军时,盔甲铁片被寒风一冻,竟能徒手掰碎。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铁器在军事、民生上的发展,农具用不了多久就断裂,兵器更是不敢指望。”

  郁新眉头紧锁:“竟有这般严重?那除了磷,还有其他隐患吗?”

  “当然有,而且比磷更可怕的杀手,是硫。”李骜的语气变得凝重,“硫在铁水中会形成硫化亚铁,这东西熔点极低,只有一千一百九十八度,比铁的熔点低了足足五百度。用含硫量高的铁打造器物,高温下会变得极易碎裂,也就是俗称的‘热脆’;就算在常温下,也会因硫元素的存在变得疏松多孔,根本承受不住外力冲击。”

  他话锋直指旧工艺的核心弊端:“以往旧炉用原煤炼铁,原煤中本身就含有大量硫分,这些硫会随着燃烧融入铁水,导致炼出的铁十有八九是‘热脆铁’。这样的铁,能用来造些粗糙的农具就不错了,想造兵器、火炮,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在我看来,用原煤直接炼铁,是一个完完全全的错误,相当于把整个冶铁行业带上了歧途!”

  朱标与郁新听得心惊不已,没想到炼铁背后竟有这么多门道,以往只知铁器质量有好有坏,却不知是这些有害元素在作祟。

  “那阿骜,你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朱标急切地问道。

  李骜笑着答道:“解决含硫量超高的办法其实并不复杂,核心就是炼制焦炭。将原煤隔绝空气高温加热,让煤中的硫分、水分、挥发性杂质充分燃烧或挥发,剩下的焦炭不仅含硫量极低,燃烧时还能提供更持久、更稳定的高温。用焦炭来冶铁,既能避免硫元素污染铁水,又能让炉温稳定在一千五百度以上,从根源上解决了‘热脆’问题。”

  “解决了硫的问题,再利用高炉内的氧化还原反应。”李骜继续解释,“通过鼓风装置向炉内输送充足氧气,让氧气与铁水中的磷、碳等杂质反应——磷会形成磷酸铁进入炉渣,碳则会生成二氧化碳排出,最终就能得到去除了硫、磷等有害元素的纯净铁水。这才是冶铁炼钢最正确的做法,也是工业化冶铁的核心原理。”

  他进一步补充:“而想要高效实现这一步,最常见、最成熟的方式就是高炉炼铁。高炉凭借庞大的容积和稳定的热循环,能让焦炭充分燃烧,持续维持高温;同时通过分层布料,上层铺铁矿石、中层铺焦炭、下层铺石灰石,让原料与焦炭、氧气充分接触,最大化提升反应效率。更关键的是,高炉可以通过水力、机械等动力驱动鼓风,摆脱对人工的依赖,保证炉温稳定,这是旧土炉完全无法比拟的优势。”

  “当然,咱们现在建的这些高炉,还存在技术粗糙、产量有提升空间等问题。”李骜并不讳言,“但这也从侧面证明,高炉的核心原理并不复杂,只要掌握‘高温、密封、持续鼓风’这三个关键,就算是普通人也能搭建并使用。后续推广时,咱们再逐步优化设计,提升产量和质量即可。”

  朱标与郁新虽听不懂“氧化还原”、“含硫量”、“分层布料”这些专业理论,但他们能通过眼前的实践直观感受到——用焦炭、靠高炉炼出的铁,比旧炉铁更韧、更硬,能轻松打造出以往造不出来的精良兵器、耐用农具。

  这种肉眼可见的差距,比任何深奥的理论都更有说服力。

  他们亲眼见过新高炉半天产出一万多斤优质生铁,亲眼见证了脆硬的“伪钢”变成坚韧的精钢,心中对这套新高炉、新工艺愈发信服。

  “阿骜,听你这么一说,我就彻底放心了。”朱标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回去之后,我立刻奏请父皇,下旨全国推广这套冶铁炼钢之法。户部要全力配合,调拨款项、组织人手,先在各州府的大型铁厂试点,再逐步普及到各地小作坊。”

  郁新也连忙附和:“国公爷放心,户部定会优先保障冶铁所需的款项与物资。焦炭炼制、高炉建造、石墨开采,这些环节都由户部统筹协调,确保推广工作顺利推进。”

  李骜点了点头,心中也松了口气。

  全国推广并非易事,涉及到技术传授、工匠培训、原料调配等诸多环节,但有太子朱标的支持、户部的配合,再加上遵化铁厂的成功案例,这场席卷全国的冶铁革新,定然能顺利推进。

  “大哥,郁大人,推广时还有几点需注意。”李骜提醒道,“一是要组织工匠培训,从遵化铁厂挑选技术精湛的匠人,前往各地指导高炉建造与操作;二是要规范焦炭炼制标准,确保各地产出的焦炭质量达标;三是要建立质量监管机制,避免有人偷工减料,用原煤替代焦炭,影响铁器质量。”

  “你考虑得极为周全,就按你说的办。”朱标满口答应,“我会让工部牵头,制定详细的推广章程与技术标准,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

  此时,厂区内的匠人们依旧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他们围在生铁锭与精钢旁,相互交流着心得,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阳光洒在崭新的高炉上,映出耀眼的光芒,也照亮了大明冶铁业的光明前景。

  李骜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豪情万丈。

  遵化铁厂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

  随着这套先进工艺在全国推广,大明的钢铁产量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钢铁质量也将实现质的飞跃。

  用不了多久,大明的水师将用上更坚固的巨舰,将士们将穿上更坚韧的盔甲、手持更锋利的兵器,百姓们将用上更耐用的农具。

  这源源不断的钢铁,将化作支撑大明江山的坚实脊梁,化作大明崛起的强大动力,让大明的威名传遍四海八荒,让华夏文明在钢铁的支撑下,绽放出前所未有的辉煌!

  太子朱标与郁新也站在一旁,望着远处矗立的高炉,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他们知道,这场由李骜掀起的冶铁革新,注定要被载入史册,成为大明盛世的重要基石。

  而他们,有幸成为这场变革的见证者与推动者,心中满是自豪与激动。

继续阅读:第652章 不世之功!老朱的夸赞!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暴徒,老朱绷不住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