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不世之功!老朱的夸赞!
朕闻上古2025-11-26 15:103,048

  遵化铁厂的第一炉精钢冷却入库时,厂区内的喜悦仍未消散,李骜与太子朱标、户部尚书郁新却已围在案前,对着一封详尽的奏疏反复核对。

  这封奏疏是三人合力整理,字里行间皆是革新的硕果,每一个数据、每一项记录都务求精准,只为给朝廷呈上一份无可辩驳的答卷。

  奏疏开篇便详细记录了高炉炼铁的全过程:从拆毁旧土炉、筹备建材,到十二座新高炉拔地而起的四十日工期;从山东青岛石墨的开采、运输,到石墨模具、炉壁衬板的应用细节,事无巨细,一目了然。

  紧接着,核心数据赫然在目——第一炉铁水耗时仅三时辰,产出优质生铁一万零三百斤,纯度远超旧炉铁料;炒钢炉后续炼出的精钢,经匠人反复测试,韧性与硬度皆达上乘,可直接用于铸造兵器、锻造盔甲。

  除此之外,奏疏中还列明了各项开支:工匠的工钱发放明细、高炉建造的建材耗费、石墨与焦炭的运输成本,甚至连后续在全国推广的预算规划、人力调配方案都一一附上。

  末尾处,不仅绘制了生铁锭、精钢块的样品草图,标注了尺寸、重量与硬度测试结果,还附上了新高炉的完整结构图纸,从炉体高度、容积到鼓风装置、出铁口设计,细节精准,便于各地仿制。

  “如此详尽,父皇看了定然满意。”朱标放下手中的毛笔,脸上满是欣慰。

  郁新也点头附和:“国公爷革新有功,太子殿下亲力亲为,这封奏疏足以让朝堂上下信服,为全国推广铺平道路。”

  李骜笑了笑:“这都是大家的功劳,尽快送抵京城,让陛下早做决断才是正事。”

  次日天未亮,太子朱标与郁新便带着这封沉甸甸的奏疏,踏上了返回京城的归途。

  马车一路疾驰,日夜兼程,只为尽早将这份捷报呈给洪武皇帝朱元璋。

  半个月后,风尘仆仆的朱标终于抵达京城,身上的衣袍还沾着旅途的尘土,却连行宫都未曾踏入,便径直捧着奏疏,快步奔向乾清宫御书房。

  此时,朱元璋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章,听闻太子紧急求见,眉头微微一皱。

  近来朝中关于李骜铁政革新的流言不少,有说他劳民伤财的,有说他冒进误事的,朱元璋心中虽对李骜信任有加,却也难免生出几分牵挂。

  见朱标神色匆匆、衣衫不整的模样,他心中咯噔一下,急忙放下朱笔追问:“标儿,何事如此慌张?莫非……是骜儿在遵化搞砸了?”

  朱标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父皇的担忧,忍不住放声大笑:“父皇多虑了!阿骜非但没有失败,反而取得了惊天动地的巨大成功!”

  说着,他将手中的奏疏高高举起,眼中满是抑制不住的狂喜,“这是遵化铁厂的革新奏报,父皇您快看看!”

  朱元璋闻言,心中的石头瞬间落地,随即涌上浓烈的好奇,连忙示意内侍接过奏疏。

  他接过奏疏的瞬间,便感受到了纸张的厚重,展开一看,密密麻麻的字迹与清晰的图纸映入眼帘。

  朱标在一旁侍立,从头至尾详细讲述起来:从高炉的建造原理、石墨的妙用,到水力鼓风的便捷,再到铁水浇铸、精钢出炉的全过程,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得生动具体。

  当朱元璋听到“一炉炼铁万斤,耗时仅三时辰”时,原本平静的神色骤然一变,双手猛地攥紧了奏疏,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他反复确认着奏疏上的数字,眼中满是难以置信:“你说什么?三时辰……万斤铁?以往遵化铁厂全炉齐开,十天半月也未必能有此产量!阿骜他……他是如何做到的?”

  朱标连忙解释:“父皇,这全靠新高炉与焦炭之功!高炉容积宏大,焦炭燃烧持久,再加上水力鼓风,炉温远超旧炉,才能在短时间内炼出如此多的优质生铁。”

  朱元璋点点头,目光继续往下移,当看到“炒出精钢,质地坚韧,可铸兵器盔甲,无惧冷热”时,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猛地一拍御案,震得案上的笔墨纸砚都跳了起来。

  这位从尸山血海中走来的马上皇帝,比谁都清楚好钢对大明的意义——民间要靠铁造犁铧、开垦荒地,才能让田亩丰产、仓廪充实,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天下方能安定;要靠铁修水利、筑堤坝,才能抵御旱涝灾害,守护一方水土,让农耕生产稳定有序;要靠铁制工具盖房屋、修道路,才能让村落城镇日益繁荣,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国家的根基才能牢牢稳固。

  军队更离不开好钢支撑:要靠铁铸火炮、造火铳,才能拥有威慑四方的利器,让敌军闻风丧胆,在战场上占据绝对优势;要靠铁打盔甲、制盾牌,才能为将士们筑起坚固防线,减少伤亡,让士兵们在冲锋陷阵时无后顾之忧;要靠铁锻刀剑、造箭矢,才能让兵器锋利坚韧,在近身搏杀中克敌制胜。

  唯有充足的好钢,才能打造出精良的军备,让大明军队兵强马壮,才能抵御蒙古铁骑的侵扰、平定边疆的叛乱,守护大明的疆土安宁,让江山社稷长治久安。

  以往军中的制式兵器,多是用旧炉炼出的劣质铁打造,用不了多久就会生锈、卷刃,一场仗打下来,损坏的兵器堆积如山;而那些好不容易造出的火炮,更是隐患重重,因铁料脆硬不堪,发射几次就容易炸膛,多少炮手因此殒命,让朱元璋痛心不已。

  可若是用这种精钢打造兵器,士兵们上了战场,手中的刀枪锋利坚韧,身上的盔甲坚固耐击,便能多一分胜算;火器若是用精钢铸造,射程、威力与安全性都将大幅提升,足以成为大明王师的主力武器,横推一切来犯之敌!

  朱元璋越想越激动,脸上满是红光,语气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感慨:“好!好啊!有了这精钢,水师便能造更多巨舰,扬帆出海,远赴西洋,扬我大明国威;边军便能有更坚固的盔甲、更锋利的兵器,将蒙古人死死挡在长城之外,保边境无虞;百姓便能有更耐用的农具,开垦更多荒地,种出更多粮食,让天下苍生安居乐业!”

  他站起身,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手中紧紧攥着那份奏疏,仿佛握住了大明的未来:“阿骜这孩子,真是朕的福星!他这一次,是给大明的江山,扎下了一根顶天立地的铁柱子啊!”

  想起之前朝中不少老臣弹劾李骜“折腾”、“冒进”,朱元璋不由得冷哼一声:“那些说阿骜坏话的老顽固,真是鼠目寸光!这哪里是‘折腾’?这是为大明立下了不世之功!仅仅一次改革,就让遵化铁厂的钢铁产量暴涨几十倍,还解决了‘冷脆’‘热脆’的百年老问题,炼出了连历朝历代都梦寐以求的精钢,这样的功绩,足以载入史册!”

  朱标见状,连忙趁热打铁:“父皇,阿骜还说了,这套高炉炼铁、坩埚炼钢之法,原理并不复杂,便于全国推广。儿臣恳请父皇下旨,让工部牵头,户部配合,从遵化铁厂抽调技艺精湛的匠人,前往各地指导高炉建造与工艺传授,让大明各州府的铁厂都能用上新技术,产出更多精钢。”

  朱元璋猛地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沉声道:“准!朕即刻下旨!工部要尽快制定推广章程,选拔能工巧匠,前往遵化学习;户部要全力保障所需款项与物资,石墨、焦炭的开采与运输,务必优先安排;各地官府要积极配合,不得有丝毫推诿懈怠!朕要让大明的钢铁,源源不断地产出,让这根铁柱子,深深扎根在大明的每一寸土地上!”

  他走到案前,拿起朱笔,毫不犹豫地在奏疏上写下“准奏”二字,字迹遒劲有力,透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决心。

  随后,老朱又吩咐内侍:“传朕旨意,镇国公李骜革新盐铁立下大功,赏黄金千两、绸缎百匹,遵化铁厂所有匠人,工钱翻倍,每人赏银五两,以嘉奖他们革新有功!”

  朱标闻言,心中大喜,连忙躬身行礼:“父皇圣明!儿臣这就传旨遵化,告知阿骜与众匠人这个好消息!”

  朱元璋点点头,目光再次落在奏疏上的精钢样品草图与高炉图纸上,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随着这道圣旨的下达,一场席卷全国的冶铁革新即将拉开序幕,大明的钢铁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辉煌,而这辉煌的背后,将是大明江山的日益稳固,是华夏文明的蓬勃发展。

  御书房外,阳光正好,透过窗棂洒在那份承载着希望的奏疏上,仿佛为大明的未来,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钢铁之光。

  朱元璋望着窗外的晴空,心中已然描绘出一幅壮丽的画卷——无数高炉拔地而起,熊熊炉火照亮夜空,源源不断的精钢化作坚船利炮、良田农具,支撑着大明走向前所未有的盛世巅峰。

继续阅读:第653章 匠人的感谢!关键在于人!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暴徒,老朱绷不住了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