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圣旨伴着浩荡的仪仗降临遵化铁厂时,厂区内瞬间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匠人们簇拥在圣旨周围,脸上满是激动与荣光。
传旨太监高声宣读洪武大帝的旨意,当念到“镇国公李骜改革盐铁有功赏黄金千两、绸缎百匹”时,欢呼声愈发响亮;而听到“遵化铁厂所有匠人,工钱翻倍,每人赏银五两”时,匠人们更是热泪盈眶,纷纷跪地叩谢皇恩。
对匠人们而言,银子与赏赐固然珍贵,能解当下生计之急,但更重要的是,李骜为他们开拓了一条全新的、光明的生存之路,让他们看到了命运逆转的可能。
以往,他们被严苛的匠籍牢牢束缚,世代承袭,不得脱籍,如同被钉在了冶铁炉边,毫无选择的余地。
在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下,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却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还要忍受随意的打骂与欺凌。
在旁人眼中,他们不过是会打铁的工具,没有尊严,没有希望,只能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在贫困与屈辱中消磨一生。
如今,这一切都被李骜彻底改变。
他们凭借一身精湛的手艺获得了真正的尊重,不再是任人欺凌的贱籍匠人,而是大明不可或缺的技术人才;有稳定足额的工钱按月发放,不用再担心被克扣,能让家人吃饱穿暖、安居乐业;有“工匠”到“宗师”的清晰晋升通道,凭本事就能获得更高的待遇与荣誉,不用再受身份的桎梏;更能凭借突出的功绩得到朝廷的嘉奖与认可,这份荣光让他们挺直了腰杆。
他们真正活得有了尊严,有了奔头,有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份能改变自身与后代命运的恩情,比任何金银珠宝都更厚重、更珍贵,牢牢铭刻在每一个匠人的心中。
传旨仪式结束后,匠人们自发围到李骜身边,有的捧着自家腌制的咸菜,有的提着刚烙好的白面馒头,争相塞到李骜手中,口中不停念叨着:“国公爷,多谢您为咱们做主!”
“没有国公爷,就没有咱们的好日子!”
李骜笑着一一收下,语气温和地说道:“各位师傅不必多礼,这都是大家应得的。往后好好做工,凭着手艺挣更多工钱,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就是对朝廷、对我最好的回报。”
安抚好匠人们,李骜立刻投入到后续事宜的安排中。
此次随圣旨一同前来的,还有户部与工部的十余名官员,他们皆是奉了洪武大帝的旨意,专程来遵化铁厂“取经”,而后要带着这套成熟的模式,前往全国各地的铁厂推行革新。
所有人都清楚,遵化铁厂的成功案例就在眼前,工艺流程、设备图纸、管理章程一应俱全,若是还不能顺利推行,便是辜负了圣恩,洪武大帝的雷霆之怒,绝非谁都能承受得住。
李骜丝毫没有藏私,特意将官员们带到高炉旁、炼钢作坊里,结合实际设备,详细讲解高炉炼铁与坩埚炼钢的核心原理与操作流程。
他从焦炭的炼制标准、铁矿与焦炭的配比比例,讲到高炉分层布料的技巧、鼓风强度的调节方法;从石墨模具的制作工艺、坩埚炼钢的温度控制,到除渣结构的设计原理,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清晰透彻,生怕官员们有半点遗漏。
“诸位大人,石墨是此次革新的关键材料之一,绝不可马虎。”李骜特意强调,“如今实业局已在山东青岛一带建立了十数个石墨开采与加工工厂,统一开采、统一提纯、统一运输,足以支撑全国各地铁厂的用度。后续各地铁厂只需凭朝廷文书向实业局申领,便能足额供应。”
官员们听得格外认真,手中的毛笔飞快地在纸上记录着,将李骜所说的每一个要点、每一组数据都详细记下,有的甚至还对照着高炉图纸,不时提出疑问,李骜也一一耐心解答。
他们深知,此次推广责任重大,容不得半点疏忽,唯有将所有细节烂熟于心,才能在各地顺利推进革新,不辜负皇帝的信任与嘱托。
讲解完技术细节,李骜话锋一转,神色变得郑重起来:“诸位大人,此次革新能在遵化成功,技术与设备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关键,在于匠人。”
他目光扫过在场的官员,语气诚恳地说道:“以往,匠人们被贪官污吏欺凌压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连最基本的尊严都没有。他们如同行尸走肉般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既没有创新的动力,也没有劳作的热情,再好的技术落在他们手中,也难以发挥实效。”
“而如今,朝廷提高了他们的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工钱,推行匠人评级制度,让他们凭手艺晋升、靠本事挣钱,感受到了朝廷的尊重与重视。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愿意全身心投入到革新之中,发挥自己的智慧与手艺,让新高炉、新工艺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李骜强调道:“所以,诸位大人前往各地推广时,务必将匠人评级模式一并推行下去。‘工匠’、‘良匠’、‘巧匠’、‘大师’、‘宗师’的评级标准要严格执行,对应的工钱待遇、荣誉奖励也要落实到位。这些匠人都是大明宝贵的技术型人才,要懂得尊重他们、保护他们,让他们真正安下心来做工,才能让革新在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官员们闻言,纷纷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他们亲眼目睹了遵化铁厂匠人的精神面貌,感受到了他们对李骜的爱戴与对工作的热情,也明白了尊重匠人、善待匠人对革新的重要意义。
一位户部官员拱手说道:“国公爷所言极是,我等记下了。往后在各地推广时,定当将匠人待遇与评级制度放在首位,绝不允许再有欺压匠人的事情发生,确保革新顺利推进。”
其他官员也纷纷附和,郑重承诺会严格按照遵化铁厂的模式,既要抓好技术推广,也要做好匠人管理,让各地铁厂都能复制遵化的成功。
李骜见官员们领会了核心要义,心中也松了口气。
有这些官员的全力配合,有成熟的技术与管理模式,有朝廷的全力支持,这场席卷全国的冶铁革新,定然能顺利推进。
随后,李骜又安排了遵化铁厂的十余名技术骨干,都是巧匠以上的老匠人,分别跟随各位官员前往各地,担任技术指导,协助各地铁厂建造高炉、培训匠人、调试设备,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按标准执行。
匠人们得知要去各地传授技艺,都格外踊跃,纷纷主动请缨,想要将自己学到的新技术、新本事分享给更多同行,让更多匠人过上好日子。
送别官员与技术骨干后,遵化铁厂并未停下脚步。
李骜继续带领匠人们优化工艺、改进设备,尝试用精钢打造火炮、刀剑等兵器,测试其性能与威力;同时,他还组织匠人研发新型农具,让精钢农具更快地普及到民间,助力农业生产。
厂区内,高炉依旧熊熊燃烧,铁水奔流不息,匠人们各司其职、干劲十足,脸上洋溢着幸福与自豪的笑容。
而在大明的广袤土地上,一座座新高炉正在拔地而起,一声声开炉的号子正在回荡,冶铁革新的种子已随风飘散,在各地生根发芽。
李骜站在厂区最高处,望着远方连绵的山峦,心中满是憧憬。
这场革新不仅改变了匠人的命运,更将为大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用不了多久,大明的钢铁产量将稳居世界之巅,坚船利炮将威震四海,良田沃野将五谷丰登,百姓将安居乐业,江山将固若金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