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终其一生也未曾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
又有多少人带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才隐约拼凑出父母年轻时的轮廓?
施墨白一直以为自己不是那样粗心的人,可事实上,她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平凡的一员。
更何况,那些故事发生在她还没出生的年代。
在她的记忆中,父亲施亦朝是一位风光无限的商人,母亲莫慧只是个爱无理取闹的家庭主妇。
然而,未曾在她记忆中留下痕迹的真相却是——在父母相识之初,莫慧是A大学药学院的科研才女,而施亦朝尚未开始创业,只是个毫不起眼的实验用品销售员。
施亦朝出身贫寒,一个人从小地方来上海打拼,虽无依无靠,却极善钻营。
为了推销实验用品,他常年在各个实验室奔走,从高校到药企,几乎无所不包。
虽然客户包罗万象,但他从不像其他销售人员一样广撒网式盲目推销,而是会与每个研究员侃侃而谈科研技术,借机留心对方的实验进展。
等摸清需求后,他再以恰到好处的时机,推销他们即将会用到的试剂或设备。
这种异乎常人的敏锐洞察力,不但让施亦朝成为了公司的销售冠军,也给他带来了那个年代少有的优势——
一个此生从未亲手做过实验的普通中专生,竟能真实窥见最前沿的技术动态,还能摸清工业界亟待解决的核心痛点。
他隐隐感到,这种信息差迟早会给他的人生带来天翻地覆的大机会,尽管他尚不清楚那究竟会是什么。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施亦朝步步高升,刚满三十岁便晋升为销售主管。
大多数人熬到管理岗是为了不再辛苦从事一线销售工作,可施亦朝与大多数人不同,他为了保持对技术的敏锐嗅觉,依旧坚持亲自跑实验室,依旧期待着那个将影响他一生的大机会。
那一天,真的就这么到来了——莫慧在手性分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施亦朝恰好就站在她的身旁。
莫慧这辈子都清晰记得那一刻的画面。
多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果,夕阳从实验室窗外洒进来,将眼前的一切都染成了梦幻的金黄,施亦朝高大的身影斜倚着实验台,欣喜地望着她,嘴角扬起笑容,温暖而灿烂。
然而在很多年后,莫慧再回想起当年那一幕,施亦朝那时的笑容里,似乎还藏着一些她未曾看透的深意。
莫慧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姑娘,天资聪颖,自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从幼儿园到研究生,她的生活圈子以家为圆心从未超过五公里,工作也是在大学实验室,一路都走得顺顺当当。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温室环境,使得她对人性的复杂毫无概念。
当面对靠揣摩人性为生的施亦朝时,她哪里会是他的对手?
不止有人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局限。
那个年代,我国的医药技术非常落后,许多原研药的专利已经到期多年,化学式明明就摆在眼前,却因为合成工艺的壁垒太高,本土药企难以仿制,老百姓只能继续花高价买原研药,多少家庭因此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而莫慧的技术突破恰好可以解决一款重磅药物在合成环节的关键难题,若能应用到工业界,就有希望生产出高质量的仿制药,让老百姓用上便宜的好药。
人们常说科学是浪漫的,可医药技术不止是诗与远方,还能实实在在地挽救生命,能让无数被天价药压垮的家庭重获希望。
对一个科学家来说,这才叫做真正的成就,远比发多少高分论文,拿多少科研经费都更加激荡人心的至高功绩!
莫慧正是被施亦朝这番极具感染力的言论说动了心。
她原本不懂自己的技术在工业界究竟有何应用,只想拿成果评个职称,多争取些科研经费而已。可在与施亦朝彻夜长谈后,她开始觉得自己的眼界太窄、格局太小。
身为一个科学家,若真能以一己之力推动整个行业前进,哪怕仅仅是一小步,也足以让无数患者受益,也不枉她在这人世间走一遭!
就这样,莫慧头脑一热,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毅然决定按照施亦朝的剧本走——
她出技术,施亦朝来销售运营,两人怀揣同样一个伟大理想,一起合伙创业。
只可惜,这对看似完美的创业组合从一开始就面临重重困境。
几十年前,学术转化的路径尚未完全打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条例还在摸索阶段,没人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每一步都小心翼翼。
所以即便A大学这样的顶尖高校,也保守得近乎固执。
当时药学院的院长姓吴,他极力反对莫慧放弃学界投身工业。
毕竟对于学院来说,稳定性和学术职责才是最重要的,若是人人都像她这样离经叛道,他这个院长还怎么当?
莫慧不服气,心里暗暗鄙视吴院长眼界狭隘。
自己的研发应该造福天下饱受疾病折磨的众生,怎能就这样躺在高校实验室的电脑里吃灰!
几轮争论下来,双方彻底撕破了脸,她开始消极怠工,索性等着被开除后去自由创业。
吴院长见劝不动她,搬来她的父母共同施压。
可乖乖女一旦叛逆起来,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她怨恨父母不理解自己,居然站在敌人那一方,气得她与父母决裂。
就在她以为无人能阻拦她时,吴院长使出了杀手锏——
他告知莫慧,她的成果属于职务发明,专利归学校所有,校方有权拒绝她带走任何技术。
这下莫慧如遭雷劈。
她不明白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实验从头到尾都是她一个人做的,学校不过是提供了一个算不上先进的实验室,凭什么就能剥夺她的心血?
可事实已成定局,任她再怎么愤怒也无济于事。
彷徨无措间,施亦朝成了莫慧唯一的港湾。
她从自小居住的家里搬了出来,开始与他挤在一间狭小的出租屋里生活。
很快,她怀孕了,在两人还未结婚时。
吴院长不知从哪里得到消息,以为莫慧会为了孩子妥协,还扬言她就算回来,也要让她一辈子升不了职。
至于她的那些科研成果?哼!算个狗屁!
若是一般人,接连遭遇如此打击,恐怕早就退缩了。
听父母的话,老老实实回高校,当一个受人尊重的大学老师难道不好么?好歹还能舒舒服服休个寒暑假。
可是莫慧偏不认命。
她已经被施亦朝描绘的宏伟蓝图点燃了斗志,坚信自己才是对的,宁愿顶着重大行政处分,也要离开世人眼中最值钱的铁饭碗。
施亦朝心疼她,在她怀孕后第一时间求了婚,让她好好在家修养,他则独自一人去找吴院长谈判。
他提出技术转让的商业模式,承诺如果技术转化成功,学校可拿分成的大头,他们愿意只拿微薄回报。
只可惜,吴院长还在气头上,仍旧拒绝了他。
事情一度陷入了僵局。
莫慧夜夜失眠,难道她的心血就这样付诸东流,梦想尚未启航就要破灭?
在她怀孕三个月时,一个人坐在医院的诊室里看着产检报告,心里不由开始憧憬未来的生活。
忽然,一个念头如野火燎原般冒了出来——如果没了成果,那就再发明一个新的成果!
我的未来由我创造,谁也别想搞垮我!
莫慧决定一切从头再来,施亦朝毫不犹豫地支持她。
两人说干就干,掏空所有积蓄,甚至负债累累,硬是弄出一间非常简陋的实验室。
虽说一切重新开始,可这一次的研发难度却是指数级上升的。
莫慧不仅需要重现与之前完全相同的实验结果,还需要另辟蹊径,绕开自己在高校时的合成路线,重新研发出一条全新的工艺路线。
一个人有多大概率能够超越自己的巅峰?莫慧不知道。她只知道挺着孕肚,独自在实验室里闷头工作。
没有领导与同事的交流与指点,没有学生打下手,甚至没有实验室阿姨帮忙刷试管,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每天都要面临屡战屡败的局面。
施亦朝也没闲着。他拼命工作,每月都能拿到高额的销售分成。
每次收到工资后,他只留下两人最基本的生活开支,其余的钱全部投入到莫慧的研发中。
那时两人住在一个老旧新村的六楼,楼道潮湿昏暗,台阶又窄又高,天花板上悬着的吊扇晃晃悠悠,每次一开,总觉得马上就会掉下来,削掉人的头皮。
可就算日子再苦,也因为饱含希望而闪着光。
莫慧憋着一口气,夜以继日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潜心钻研。
终于,在无数次试错后,她通过调整起始物料中亚甲基环戊烷的含量,同时优化了其中的鸟嘌呤反应,竟然真的摸索出一条全新的合成路线!
她甚至还减少了反应步数,有可能实现更低的工业成本。
莫慧赢了,施亦朝赌对了。
两周后,施墨白出生,一切都在欣欣向好时,莫慧的身子却突然垮了。
前期高强度工作的疲惫,叠加无法避免的产后抑郁,让她一度起不了床。
世界从梦幻的金黄跌入黑白地狱,却无人能懂她内心的煎熬。
她只能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施亦朝的身上。
他承诺,一定会让她的成果发挥最大价值,因为他们是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他说,这就是真正的价值。
施亦朝辞了职,全身心投入到两人的新公司中,开始发挥他长袖善舞的优势。
将一款药品推上市,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审批程序,即便仿制药也是如此。
那个时代的审批环节存在诸多灰色领域,施亦朝在平时做销售工作时已经开始建立人脉,逐步摸清其中要义。
同时,因为莫慧卧床修养,他还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一家人的衣食住行都由施亦朝亲手操办。
洗衣做饭带孩子,全部操持得利利索索,任谁也认为他是个堪称完美的好男人。
四年后,施亦朝做到了他对莫慧的承诺,药物终于成功上市。
无数患者用上了便宜的高质量仿药,公司收入也随之暴涨。
在施墨白四岁的印象中,她只记得爸爸的公司打通了某个关键节点,记得爸爸兴奋地抱着她在家里转圈,记得爸爸灿烂无比的笑容。
她却从未意识到同一时刻,妈妈正孤独而沉默地躺在床上。
并且,这个所谓的「关键节点」,离不开妈妈的巨大贡献。
后来随着施墨白长大,记忆里的故事逐渐变得清晰。
可作为一个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孩子,她只能看见生活中刻意给她展示出来的A面,却并不知道藏在背后阴暗的B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