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府城内。
为了进一步地协调军队的行动,并且加强对于军队的掌控力度。
徐明再次牵头搞起了军队改制。
几乎在每一次大胜之后,徐明都要进行军队内部的调整,这几个月下来,这都快成为规律了。
摆在首位的,便是队伍数量的再次扩编。
这一点比较简单,架子已经搭好了,就往外再扩展就行了。
两个常备营,再加上一个,就能搭建起一个团的架构了。
因此,徐明一边养着伤,一边发布着命令。
此刻的徐明是要躺在担架上的,原本他以为自己就是手脱臼了而已,但其实是骨折了。
而且不单是手骨折了,就连右腿也折了。
好在是攻下了府城,在这一府之地,找上几个医术高些的中医来,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无非就是要躺在担架上躺上几个月。
不过,这不妨碍徐明的思考,以及军队的改制。
第三营是必须要建起来的,这营长是由段琨担着的。
也就是说,抛开徐明不算,段琨一跃就成为了兴中军当中的营级高官了。
整个营级高官就这么四个。
屈五,葛云飞,关保,外加上现如今的段琨。
至于第三营的兵士。
徐明下令从预备营当中,抽出三百人,再从农民武装总队的四个大队当中挑出四百人,一并组成第三常备营。
徐明是不可能让一个营的兵勇全部都是以前清军的士兵,这样整个成分都会混淆掉。
农民是兴中社立命之本,关于这一点,徐明认识得很清楚。
而预备营所空缺的名额,则从南阳城的俘虏当中挑选填充。
这些俘虏主要是收编的城守营,以及各地乡勇。
而以上的三个营,外加上远在桐柏山的勤务营,一共构成了兴中军第一师第一团的武装力量。
至于骑兵营,则并不归属于第一团,而是直接归属于兴中军第一师。
没有错,徐明这一次的步子迈得大了些。
因为单单一个团的编制是完全不能满足现在的要求。
农民武装总队倒好说,可以归于地方武装力量,相当于预备役。
但预备营怎么办,骑兵营怎么办?这些人都需要给一个编制上去。
所以兴中军第一师,应运而生。
预备营,一如之前的骑兵营一般,也是直接升格,由营直接升到团,隶属于第一师。
而骑兵营直接划给第一师的师部,成为师部的直属力量。
照例还是先不设营长,由徐明直接以书记之名直接指挥。
同时徐明亲自担任第一师师长一职,并且还兼着第一团的团长,直接控制几个常备营。
现在军队的规模扩大了,自然不是几个人就能玩转的。
所以在扩充编制的同时,徐明也进行了师部的搭建。
师部的指挥中枢,徐明打算固定为三十五人的编制。
这三十五人,划分为六个小组。
第一组是情报通讯组,计划着四到五人。
其职责很单一,那就是负责整合整个兴中社的侦察与传令,建立起师一级的侦察和传令系统。
并且处理从龙潭特科那边传来的情报。
而师部直属的骑兵营,将配合这一小组,担负起传令,信使等任务。
第二组则是后勤装备组,这一组起码要在七人以上。
因为这工作的内容很是繁杂,需要统筹整个第一师的物资调配,主要包括武器,粮草,军服。
在军马场收编的四百五十名牧丁,将全体转隶到这后勤装备组当中。
当然了,这些牧丁的主要差事,还是为了照顾骑兵营。
骑兵营所带来的后勤压力是最大的。
同时,徐明也已经传令,让关保领着勤务营也尽早赶到南阳城。
第三组,则是战略规划组,这一小组,对于人选才能的要求是最高的,因为他们所负责的差事将是行军路线测绘,以及战术部署,乃至于防御设计,也是要依托于这一小组。
人数上,徐明自然是需要越多越好,但不现实。
估摸着能凑齐四人便已经是极限了。
徐明传信给桐柏山进行后续分田工作的龚自珍,魏源二人,让他们输送一批猎户过来。
而且他们二人也要一并过来,参与到整个南阳盆地的分田工作当中。
猎户算是当下国内能找到的最像特种兵的兵种了,这些猎户将成为测绘小队的一员。
第四组便是工兵组,来自后世的徐明自然是清楚这工兵的能力。
别的不提,就说那太平天国的军队,之所以在前期能够有着如此强的攻城技术,就是因为他们不是农民出身,反而大多是矿工出身,所以才能往往采用坑道攻城。
但工兵的技术性要求更高,需要找寻旷工。
好在桐柏山的金银矿已经在开采了,慢慢来,总归是能填充进去的。
至于现在,这工兵组只能是个空架子在。
最后两个,则是辅助类的小组。
一个是财务组,负责军中补贴的发放。
兴中社的队伍不讲饷银,只讲补贴,而且是直发形式,那就是直接下到连队一级,领取一个,勾掉一个。
同时赏银的发放也是经过这个组之手。
而最后的人事审计组,自然就是人事安排。
整个第一师所有人,上到徐明下到辅兵,全部都要登记造册,落到笔头上。
并且还通过三重簿记来进行审计,用来监督财务组。
这所谓三重簿记,其实就是连队要造一本账簿、营部这边也要一本,进行汇总,最后师部还要有一本,进行稽核。
这师部框架有了,那么接下来就是要挑选人选进行填充了。
这南阳境内文化气氛极为浓厚。
官学那有着南阳府学在撑着,私学也不差,有着宛南书院。
这个书院差不多有着三百学生,这规模可不算小啊,虽说在后世看来,只是个小学规模。
但是在当下,却是能跟嵩山书院,白鹿洞书院并驾齐驱的存在。
不过,徐明并不打算在这个书院里面找人。
一来是因为这些个生员大多出身豪绅之家,正是自己等人要打击的对象,相当于是对立面,自然是不可能吸收他们进入军队的。
二来则是因为这个书院所教授的,完全就是为了八股取士。
什么儒学经典,什么策论、经史,所教出来的学生大多只会空谈,不会实践。
这是徐明最不喜的。
所以徐明倾向于在崇正书院当中招收师部的文职人员。
这崇正书院在南阳县,虽说规模小了不少,但是注重实学!
徐明听闻这课程里面还有算学,甚至还有舆地。
这是徐明最为感兴趣的,他很惊讶在这当下的大清地方,居然还会有书院能开设算学和舆地。
若不是徐明的腿和手都受了伤,抬着担架去不好看,并且自己还要处理军队改制的事,他都想要亲自去一趟了。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徐明打算等到龚自珍和魏源到了之后,便让他们两个人亲自去一趟这书院,替自己招收些人才来。
除了军队改制之外,同步进行的还有军衔制度。
人都是现实的,兴中社之所以能够发展得如此迅猛,其最要紧的原因不是说大家对于满清有多少仇恨,又有着多少民族情怀在。
而是因为利益,具体来说就是土地。
兴中社能给参军的或是拥军的百姓,带来土地,这便是兴中社的魅力所在。
但是对于已经是军官的人来说,单纯的土地是不能满足他们的。
而且徐明也不可能分给他们更多的土地,那么只能再次破坏公平,这是徐明所不能允许的。
所以自己就需要用另一条途径来满足兴中军当中的高级武官。
后世的金田封王,也是这般的。
只不过,受限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所能想到的,便是爵位,通过爵位的分赏来划分利益。
而徐明则不同,他要用军衔!
结合后世的经验,徐明制定了军衔的九级晋升体系。
在这你体系当中,晋升不能靠资历,也不靠时间。
只靠立功,只看功绩!也就是选拔式晋升。
并且遵循两个原则,团不上将,连不上尉。
这两个原则白话点讲,就是团级的武官,评军衔是不能评将官的,而连级的武官,则是不能评尉官。
基于这一原则,那么现目前能评得上尉官的武官,也就是四个营级主官。
即屈五,葛云飞,关保,段琨。
他们几个人被评为少尉这一军衔。
其余人,哪怕是葛五这般老资历的,亦或是曾天养,陈连升,段永福这些个取得战功的武官。
只要是没上连级,那么都无法评上尉官。
而徐明的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要造成军衔很宝贵的感觉,让高级武官们有着竞争的意识。
活水才能有活力,军队也不例外。
就在徐明在改革军队的时候,南阳城外来了两个人。
来的人不是别人,正是邓廷祯,以及林则徐!
原本他们两人是南下看看牛亮臣的,但是很显然他们两人对于牛亮臣并不感冒。
不过就在两人心灰意冷之际,听到了南阳这边出现了兴中社,正在分田。
分田二字瞬间就抓住林则徐的心,当即便决定和邓廷祯一并,想要去看看这兴中社到底是何等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