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攸候喜治国
弎鲜2025-07-28 18:144,439

  第72章攸候喜治国

  轰轰烈烈的西海之战过去一年多,西岐兵峰被止步崇国。在吕尚的建议下,朝歌在崇国之西的太华山下修建关隘,从此锁住西岐东顾之忧。

  王受在西海之战中受伤,本来伤势不算严重,却总也无法愈合伤口,拖延了一年,最后还是去了,临终以小王武庚继位。

  又过了一年,朝歌城终于稳住局势。于是太宰费仲告老,敦促新王请攸候喜回朝歌主政。殷商正式开启了帝国的改良之路。

  攸候喜熟知典故,殷商自征夏桀而立国,“商汤乃五迁,无定处。”此后凡六百年,居然迁都了十三次,平均几十年就要迁徙国都一次!这是为什么?

  攸候喜曾经仔细琢磨内涵,发现并非如先祖流传那样,一昧地简单归结洪水泛滥,逐矿而迁,或王室内斗等原因。

  攸候喜认为,这其中还存在一个主要的理由,就是“征伐不臣”!

  殷商自立国开始,它的国都周边诸侯都曾被殷商大军先后征伐、劫掠一空,后来甚至最大军的征伐所得,还不足以支撑大军征伐的所需。

  本来通过劫掠财物就能轻松赚钱法的美妙法子,忽然变成了赔钱买卖,那还犹豫啥呢?

  所以就要迁徙国都,换一块没有被我殷商征伐过的区域定都,然后咱们大军继续去征伐四方诸侯。

  等到此地也渐渐荒芜,诸侯不存,伐无可伐时,殷商王室只好再次继续迁徙国都。

  说白了,殷商六百年的生存史,就是在游牧收割天下的诸侯和庶民,所以才说“牧天下”!

  水草丰茂,自然可以牛羊成群。等到此地水草不足时,咱们就换一块地方继续游牧。再等到此地水草逐渐恢复了,咱们就再次迁徙回来,继续自己的游牧生涯。

  说到底,就像青青草原一样,无论殷商的征伐多么酷烈,大军所过之地多么竭泽而渔,总还会有漏网的生命存在。而只要时间充盈,这地方就总会再次兴旺、生发起来。

  新的地方诸侯会再次浮出水面,他们为了统治这地方,就会寻求向更强大的殷商王朝贡奉,请求册封庇护,以此换取自己在这封地里继续渔猎百姓、牧民地方的合法权力。

  再等到几代人之后,这些诸侯的财货又会再次积累,人丁再次兴旺发达。

  直到某一天,某个临界点的到来。殷商大军再次“征伐不臣”,将他积聚数十年、数百年的财货一扫而空。再次留下一片荒芜之地,等它再次繁华兴盛。

  然后?再次过来征伐、收割!

  比如青丘九族之亡,数百年文华财富尽收朝歌。否则,哪来当日朝歌的奢侈靡烂?

  师兄当年也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这才捣鼓出什么逢龙新政?就连有苏氏、青丘九姓这些“不征之国”都要被朝歌洗劫一空。

  结果自然不妙,青丘虽然被灭国,但是他们的反击也非常犀利。

  而且,似朝歌这般避开神人侵袭,只是一昧四处征伐诸侯,掠了人口财富去充实朝歌,真的可行吗?等到这天下都被竭泽而渔,遍地荒芜是,朝歌繁华又该怎样维持?

  如今朝歌王室靡费日重,所以它就需要不断征伐。然而四方诸侯被他征伐之后,恢复的速度总是有限,财货的劫掠就跟不上他殷商王室挥霍。

  于是就要加快那轮回征伐、劫掠的频率,根本等不及这四方的复兴和累积,于是这四方就更加无法恢复,直至被彻底湮灭。

  这根本就是在竭泽而渔!终于到最后,天下之地尽皆荒芜,四方庶民再无活路。

  “时日易丧?予及汝皆亡”。于是这末世,就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然而,这天下之大,本来不必如此的!

  吾殷商为何不能如蓬莱那样委派尹吏之员管理地方,协助庶民生发财富,然后每年靠税赋充盈朝歌呢?攸候喜反复琢磨,发现蓬莱之国的如今国策才是最合理的剥削办法。

  郁洲岛、东莱、逢地、北海之神,甚至还有传说中的岱水之滨,这就是蓬莱之君的基本盘,四分五裂,相距遥远。

  但是蓬莱之君似乎并没有分封部落方国,而是委派尹吏之员管理,各地庶民的营生也是一概支持,蓬莱内府只收十一之税,表面看这税赋其实不多。

  然而若是民间有灾害时,蓬莱之君就会出内府财货借贷民间。等灾害过后,民间生息恢复,他再分期收取贷出的本息,如此内府总收高达两成,民间依然感恩戴德,踊跃纳税。

  这才几年啊,蓬莱之国就开始再次复兴了!

  说到底,蓬莱之国向它的臣民提供安全和生存的保护,再用尹吏之员以律法、契约的方式向庶民收取税赋,获得供养它继续生存下去的财富,比起大军征伐所获,成本要低得多。

  蓬莱之国的管理成本非常低廉,就是一些尹吏之员的薪酬而已。殷商却是要靠这大军不断地征伐、劫掠,才能把有限的财富、人口拿去充盈朝歌。

  即便你的征伐所致,都是万胜,那又如何?

  大军真正能够搜刮到手的财富,不过三五成而已。庶民视财物永远都比性命重要,他们藏匿财物之巧诈,也绝非大军易于搜刮,所以你是不可能真的把民间财富搜刮殆尽的。

  然而大军征伐的每次出行花费,也不会比这搜刮的财物少了多少。这么一进一出,最后能够真正流入朝歌的财富,其实依然少的可怜。甚至还不足十一之税。

  何况这世间,又岂有真的征伐万胜之理?一战败北,吾殷商的百年积蓄成空啊!

  攸候喜忧心忡忡,这次回朝歌,一定要和新君仔细谈谈。然而指望新君能搞清楚这里面的道道,攸候喜也是真心为难,那就先与太史聊天好了。

  无论如何,这几年的征伐都是全胜,朝歌聚集的财货也足以支持一次变革的尝试。此后再要征伐地方,就该从朝歌派出尹吏之员去地方管理纳税,而不是任其荒芜。

  反正此前有吕尚“大封功士”戍边的奏对在前顶缸。然而想要得到朝歌的封爵受土,又何其难也?军功就是那么多,封地也是有限。这就意味着非奇功不足以封爵也。

  那么那些立过军功,却又达不到封爵之赏的功士怎么办?吕尚此前没有提起,如今攸候喜却打算把他续起来,那便是去那些外派大军的征伐之地,当那些地方的尹吏之员好了。

  即便是那些新封的诸侯,他们本人也不必再去封地,而是要留在朝歌为官,这就足以保证他们的封地对朝歌王室的忠诚。

  他们的封地交办给朝歌派出的小史代管,每年封国收纳的钱粮除了留作军粮、贡奉外,其他的就归这些新封诸侯所有,比你自己去费力劳神地亲自治理省事多了。

  因为上次南征时,随着蓬莱候这个话痨的到来,终于打开了大伙的话匣子。最后甚至吕尚都兴致勃勃地插话进来。话题除了女子妙处以外,议论最多的就是时局之变了。

  蓬莱候更是滔滔不绝地吹嘘了许多此后蓬莱之国打算实施的制度样本,甚至连吕尚、武吉、姬震的频频插话都无法打断话题,显然是喝高了。

  甚至,第二天还特意找攸候喜说自己昨儿喝高了,还好奇攸候喜的千杯不醉。攸候喜哈哈大笑,故作神秘不言,似乎还曾让蓬莱候心虚了不少。

  攸候喜当然不屑照抄某人的无稽之谈,那些吹牛玩意,连点说话的艺术水准都没有。

  攸候喜自负才情了得,治国安邦之策娴熟,所以他也很快弄出一些条陈出来。当然这些条陈不是为了拿去找蓬莱候拼酒吹牛,他当时打算贡献朝歌的师兄王受。

  攸候喜甚至连一些些封赏细节都做了仔细谋划。就以这次南征的孟方之土做样板好了。

  其一,首先就是要劝农,曰《垦草令》:

  民无宿治,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壮民疾农不变,则草必垦矣。

  吏不贱农,则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祭祀征伐择期,不伤农事。农事不伤则益农,则草必垦矣。

  兴水利,使田亩广收。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则农必静,则草必垦矣。

  内外之治一形,使官属少,征不烦,则农多日。农多日则兴业,业不败,则草必垦矣。

  其二、颁军功二十等功爵,每临战,隶斩敌首一级,可脱隶籍而为国人,为甲士,可得分王田。甲士斩敌首一级,可赐爵功士一级,岁奉赐谷物,石三十斤。其上之爵可倍之。

  又分内外官之秩序爵位,射亚、小史等秩,大亚、右史等秩,马亚、左史等秩多亚、大夫等秩,师长、外尹等秩,太保、太傅、太师为三公,等秩。

  一级公士岁俸三十石,二小亚,岁俸五十石。三射亚,岁俸八十石。四小史,岁俸一百石。五大亚,岁俸一百五十石。六右史,岁俸一百八十石。七左史,岁俸两百石。八马亚,岁俸两百二十石。九大夫,岁俸二百五十石。十多亚,岁俸三百石。

  十一少卿,岁俸三百二十石。十二师长,岁俸四百石。十三外尹,岁俸四百二十石。十四内史,岁俸四百五十石。十五上卿,岁俸五百石。十六太史,岁俸六百石。十七太宰,岁俸八百石。十八太保,岁俸九百石。十九太傅,岁俸九百五十石。二十太师,岁俸一千石。

  其三、集邑为乡,聚乡为县,连县为郡。使功士以上可充郡、县、乡、邑等尹吏之员,专司地方劝农、兴贾、捕盗、收税、押解、叙功、教化等牧民诸事。

  其四、开阡陌封疆,可余新伐之地,或外疆之土以封外服侯,曰伯、郡、县、乡、甸五等,五候每等功爵含二级。少卿以上十等,始可议封建,亦可依功爵岁奉谷物酬其劳。多亚以下十等,各依功爵岁奉谷物酬其劳也。

  后来去因为你西海之事战况激烈,天下局势大变。后来师兄故世,这些事情就一直被拖延下来。直到这次受命太宰之位,攸候喜才又匆匆翻检出来润色修订。

  做完这些谋划,攸候喜早已神色俱疲,他又把这些预案再仔细过滤一遍,度军功、制度所得足以敷出,觉得便是不足以万全,也可以边施行边修订补充了。

  凡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着实不易。随着攸候喜在朝歌的推动,诸事慢慢地取得进展,都是小步慢跑的意思。

  终于让朝歌城的权贵们发现,原来大家都上当了!攸候喜新政的背后,早已彻底颠覆了此前殷商王朝的牧民之法。

  殷商是天下共主,享受诸侯贡奉。不说那些外服诸侯部落,哪怕内服,也是封到各个诸侯身上负责,然后诸侯再把辖域土地分给大夫、上卿、下卿、士、国人手中。

  这样一级级割裂开来,每个层级都要设定贡奉产出。朝歌只管按照约定收去贡奉,地方诸侯的财货多寡,治下是否安宁,他是一概不管的。

  在这些权贵眼里,攸候喜这就是在变相地搞“推恩令”嘛!

  诸侯每岁贡奉绝不可少,因为少了就会有朝歌大军过来征伐。甚至即便没少也不代表你就安稳了,朝歌的新君只要心血来潮,一样随便找个理由会来征伐你!

  攸候喜的新政,却是把这些地方收归朝歌直管,这样朝歌每岁所得收入,自然远远超过此前的分封制度。但此事背后带来的麻烦,却更让人头大。

  首先,你派出小臣掌管地方后,你怎么控制这些小臣不会像那些诸侯一样公器私用,或者为非作歹,刚愎自用?这就需要有佐官同行,而且佐官出身不能出于一族。

  其次,朝歌与地方敕令、文书往来,如何防止假冒?怎样证明送达?也是个问题。难道每次都要以琴瑟凤鸣为节吗?

  恐怕不行啊,其一琴瑟为国之重器,怎能轻离朝歌?其二就算使节抱着琴瑟去了,究竟是个什么主张,恐怕倒成就了使节的肆意专权。

  哪怕吕尚早已回归青丘,朝歌使臣依然往来不断,询问主张。吕尚当然不会拿出他的《阴符经》出来充数,所以一应事项,都推诿到国君蓬莱候这里。

  说到底,将来这制度执行的怎么样,都要传到咱们青丘一体执行的。自然要有个管用、高效的制度行事,马虎不得,可定要国君拿出主张来,虽然国君还远在巴蜀之地。

  吕绍安倒是简便,简单地回了一卷竹简去朝歌。

  这卷竹简用细麻绳系牢,接口地方用了生漆掺和黄土做成的胶泥封口,上面用一块玉石反笔雕刻的“蓬莱甸候印”盖上,胶泥干透了就让甲士带去朝歌。

  就是这样简单啊!所以此后朝歌发去各地郡县、诸侯的敕令全部照此办理。甚至攸候喜又精益求精,还要同时寄来封印的样板,以防止假冒印信。

  这样就很好,此后小臣出守地方时,都要先带上一块正方体的印泥,上面便是王受印信内容。此后朝歌发来的敕令,第一要看封印是否完整,第二要看封印是否相同。

  话说,这种信息传递效率可比以前强悍太多了。

继续阅读:第73章祖神之庙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商谴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