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日的艰苦行军,夕阳如血,洒满了广袤的大地,为这征途披上了一层金色的战袍。约莫傍晚时分,大军终于抵达了单州城下。这座城池,在乱石岗之役大败金军后,已被韩世忠率先占领,此刻宛如一座等待王者归来的空城,静静地屹立在夕阳的余晖之中。
韩世忠,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早已得到大军将至的通传。他身着战袍,英姿勃发,率领着麾下的得力干将岳雷和牛通,在城外列队迎接。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和对皇帝的敬仰,仿佛在用这种方式向赵眘表达着最崇高的敬意。
赵眘,这位御驾亲征的皇帝,顶盔掼甲,骑在一匹雄壮的战马上,气势恢宏地穿越过韩世忠等人的迎接队伍,直接进城。他的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仿佛在这一刻,他看到了自己建立不世功勋的希望正在逐步实现。
单州城内的汉人百姓,经历了金人的残酷统治后,终于盼来了王师的到来。他们自发地站在凄凉的街道两侧,高呼着“万岁”,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对王师的热烈欢迎和对国家的深深热爱。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沧桑与期盼,仿佛在这一刻,所有的苦难都得到了解脱,所有的希望都得到了实现。
赵眘骑着战马缓缓穿过街道,他的目光扫过这些百姓的脸庞,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他深知,自己此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收复失地,更是为了拯救这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他们的欢呼声,仿佛给了他无尽的力量和勇气,让他更加坚定了北伐的决心。
随着赵眘的进城,大军也陆续抵达并开始在城外安营扎寨,而赵眘和林一飞一行人则被安置在单州城内。
赵眘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步入单州城内为他临时搭建的行辕。行辕虽简朴,却也不失威严,烛光映照下,更添了几分庄重。他一进门,便吩咐禁军侍卫统领冯仁:“冯统领,务必妥善安排所有随行人员的下榻之处,不得有误。”冯仁领命而去,行事雷厉风行,自是无须多虑。
待冯仁离去后,赵眘轻轻卸下了沉重的铠甲,一身轻便的锦袍映衬出他非凡的气质。他目光如炬,扫视了一圈在座的众人,最终定格在林一飞、韩世忠、岳雷、牛通等几位将领的脸上。
“诸位爱卿,此番北伐,朕亲率大军,志在收复失地,重振我大宋国威。如今,我们已至单州,开封近在咫尺。朕欲知,开封附近各处城邑,现在形势如何?”赵眘的声音沉稳有力,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断。
韩世忠闻言,起身拱手道:“启禀陛下,微臣自乱石岗大捷后,便率军迅速占领了单州,并派出探子四处打探消息。据探子回报,山东、河南等地的金军几乎已经很少,他们或是逃遁,或是被我军击溃。至于开封城附近,更是已经没有任何金军驻扎。如今,开封城犹如一座空城,只待陛下坐镇其中,挥师北伐,大军定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林一飞闻言,也点头附和道:“韩将军所言极是。微臣也以为,此时正是收复开封的最佳时机。只要陛下一声令下,我军定能迅速占领开封,进而出兵山东、幽州等地,将金军彻底逐出我大宋国土。”
岳雷和牛通也相继起身,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大军北伐、收复失地的壮丽图景。
赵眘听罢,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站起身来,走到地图前,仔细端详着开封及其周边的地形。他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划过,仿佛在勾勒着未来的战略蓝图。
“好!既然形势如此有利,朕便决定,明日一早,大军便开拔前往开封。朕要亲自站在开封城头,看着我大宋的旗帜在城楼上高高飘扬!”赵眘的声音激昂而坚定,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
在座众人闻言,无不热血沸腾,纷纷起身领命。他们知道,这一刻,他们距离收复失地、重振国威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韩世忠见赵眘决策已定,神色一凝,又补充道:“不过,陛下,微臣尚有一事需禀报。虽我大军连连告捷,金军溃散,但据最新探报,山东地区尚有不少城邑仍为金人所占,且这些城邑中的守将多为汉人。这些汉将或因形势所迫,或因家族牵绊,目前仍在为金人效力。然微臣估量,一旦我大军兵临城下,他们中多数人很可能会心生归顺之意,自行献城投降。”
说到这里,韩世忠的目光中闪过一丝锐利:“是以,微臣斗胆建议,与其急于直捣开封,不如先稳固侧翼,确保北伐之路畅通无阻。微臣愿亲自率军,明日一早便出兵进占曹州、宋州、滑州三地。此三州地处要冲,既可截断金军可能的援军之路,又能为大军直取开封提供坚实的后盾。一旦三州在手,开封便如囊中之物,大军可毫无阻碍地进驻,收复故都,重振我大宋声威。”
赵眘闻言,眼中闪过一抹惊喜之色,连连点头赞许:“韩爱卿此计甚妙,真乃深思熟虑之策。如此一来,不仅能确保北伐之路的安全,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我军伤亡,实乃上策。”
他站起身,走到韩世忠身旁,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中满是赞赏:“韩爱卿,你果然是我大宋的栋梁之才。此番北伐,有你等忠勇之士相伴,朕何愁大业不成?”
赵眘的心中此刻涌动着前所未有的激动与豪情。他深知,一旦收复开封,自己在大宋历史上的地位将无人能及,仅次于开国皇帝赵匡胤。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他个人威望与功绩的巅峰。
他目光远眺,仿佛已经看到了开封城头那面迎风飘扬的大宋旗帜,听到了百姓们的欢呼声。那一刻,他仿佛已经站在了历史的巅峰,俯瞰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和人民。
“好!就依韩爱卿之计,明日一早,你便率军前往曹、宋、滑三州。朕在这里静候佳音,待你凯旋归来,我们再一同挥师开封,共襄盛举!”赵眘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林一飞静静地坐在一旁,聆听着赵眘与韩世忠等人的讨论,他的眼神深邃,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此前,作为北伐军元帅,他一直是军中的灵魂人物,每一次战役的策划与执行,都少不了他的身影。然而,在这次的决策中,他却选择了沉默,没有像以往那样积极发表意见或请缨带兵。
并非林一飞缺乏勇气或智慧,相反,他深知战场上的凶险与政治的复杂。自乱石岗大捷以来,他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这些功绩足以让他在朝中稳固地位,甚至赢得了皇帝的信任与赏识。但正因如此,他也更加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
林一飞心中暗自盘算,开封附近的空城虽然看似唾手可得,但其中的风险与机遇并存。若自己继续积极请战,固然能立下更多功劳,但也可能因此引起皇帝的猜忌与不安。毕竟,在权力的游戏中,过于耀眼的星辰往往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他瞥了一眼身旁的韩世忠,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此刻正满怀信心地等待着皇帝的命令。林一飞心中暗自赞叹,韩世忠确实是个难得的将才,由他率军前往曹、宋、滑三州,无疑是个明智的选择。这样既能确保北伐之路的安全,又能让韩世忠等人立下更多功劳,从而巩固他们在军中的地位。
想到这里,林一飞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沉默。他深知,在这场北伐的征程中,自己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从昔日的元帅到如今的幕后智者,他需要更加谨慎地权衡利弊,以确保自己的安全与家族的荣耀。
于是,当赵眘最终拍板决定依韩世忠之计行事时,林一飞只是微微一笑,表示赞同。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深邃与睿智,仿佛已经看穿了这场权力游戏的本质。
夜幕降临,单州城内逐渐安静下来。林一飞独自坐在行辕中,心中却翻涌着无尽的思绪。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北伐的征程也远未结束。但只要他能保持这份清醒与睿智,就一定能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笑到最后。
待众将领纷纷领命而去,行辕内逐渐恢复了宁静,赵眘的目光这才缓缓转向了一直沉默不语的林一飞。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林一飞的面容显得格外沉稳而深邃,那双眼睛仿佛能洞察世间的一切纷扰。
赵眘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好奇与敬意,要知道,自北伐以来,林一飞虽身为文官,却以其卓越的智谋和坚定的意志,在多次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功劳之大,几乎无人能及。然而,在这场关乎大宋国运的重要决策中,他却选择了沉默,这怎能不让赵眘心生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