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省三抬头,看见向欣欣背光站着,看不出脸上的表情,但是能感觉的出她的情绪,掺杂着惊讶、后悔还有一丝丝烦躁和纠结。
想一想,必定是宋乐水在她面前说了什么,左右还不是那些废话。
“那老东西还好吧?”
向欣欣走了几步,走到光亮处坐下,一双眼睛亮晶晶的。
“爷爷,给我讲讲大爷爷的事吧,还有向家的花灯。”
向省三的表情僵了一秒,很快就反应过来,宋乐水是他的死对头,也是最了解他的人,非常清楚这些年他都经历了什么,也知道他心里最深处的想法。
“这个老不死的话真多,我就多余给他吃药。”
他放下笔,看着面前的图纸,过了一会才开始说话。
这段历史,他从来没有给向欣欣讲过,向欣欣也是第一次听说。
向家人与花灯结缘可以追溯到明代,向省三小时候听家里的老人说过,明朝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筹办灯会鳌山灯会,其中有“鳌山万岁灯”,以千百种、几万盏的灯叠为山形,中间用五色玉栅簇成“皇帝万岁”四个大字。熠熠生辉,盛况空前。
《皇明通纪》上记载:“永乐十年正月元宵,上赐百官宴,听臣民赴午门外观鳌山三日,自是岁以为常。”
期间还有数百伶官奏乐,百艺群工演出,盛况空前。
向家人也参加了这场盛会,其中的一名少年从此着迷花灯,开始拜师学艺。
向省三说道这里,笑了一下。
“这也无从考证,不过向家花灯的历史的确很久了,从明代到清代,向家人曾经也有一段时间没有做花灯。”
向欣欣好奇。
“为什么呢?”
向省三沉默了一下。
“不知道……”他看着向欣欣,深深的叹了下气“总之后来,向家人又开始做花灯了,做的非常好,皇宫里有活动都会被召进去做灯。”
向省三说完之后,陷入到心事里,其实向家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做花灯是因为后继无人,手艺差点失传,后来从旁支选了人过继,才又开始做花灯。
然后这种情况又出现过一次,这一次没有人过继,只好认了干儿子,所以追根溯源,现在的向家人已经不算是真正的向家人。
原来向省三并不在意这些,现在面对向欣欣,他忽然说不出口了。
向欣欣没有发现他的隐藏,只是被向家花灯的历史吸引,等着他接着往下说。
向省三接着说下去,向家花灯的生意和名气很大,树大招风,被人嫉妒,当时向家的主事人发现了就立刻离京南迁,后来就是战争年代,家人七零八落到了解放后才团聚,那个时候向家已经搬到南省花镇了,本以为向家花灯可以重现辉煌,可是向家的历史似乎又要轮回了,人丁凋零,后继无人。
向省三大哥刚成年就病亡,似乎就是个预示,说起大哥,向省三沉默了很久,这个大哥是他见过的,做花灯最好的手艺人。
除了手艺,人品也正直、性子也温和,身体也很健康,谁也没有想到一场伤寒就把他带走了。
向省三现在还记得,大哥临死前让他发誓,要把向家花灯传下去,那个悲凉无奈的眼神,似乎已经看到了将来向家后继无人的事实。
大哥希望向省三能解决这个问题,向省三慢慢成长之后,也了解到了当时大哥的心思,他很小心培养着向阳生,眼看着向家似乎可以躲过去了,可是命运总是出乎意料。
他所坚持的“传男不传女”和向阳生坚持的完全相左,所以,向家又面临着后继无人。
后来收养了向明生,可是没有培养出来,现在只有向欣欣了。
向省三的语气很平稳,内心却并不如此。
命运啊命运,他不是迷信的人,可他在心里一直在暗暗的恐惧着、担心着命运,为了摆脱这种恐惧,他一直不停的做花灯,隔断了所有和花灯无关的人和事,以此为解脱,也以此为逃避。
只是已经避无可避了,向家人之前找继承人的方法现在根本行不通,而且他已经试过了,现在他需要向欣欣、向家也需要向欣欣。
他忽然想到了之前向欣欣问他的问题,是放弃了传男不传女,还是因为实在没有人才选的她。
这个问题,当时只是觉得有些可笑又有些匪夷所思,现在想起来,只觉得有些钻心。
“那我爸和大爷爷比呢?他们两个的花灯,谁做的更好?”
向欣欣好奇的问。
向省三沉思良久,大哥和向阳生,这两人的各有各的风格,不知道该怎么比较。
如果大哥还活着,肯定会比他手艺好,如果向阳生能一直做花灯,肯定也会比他好……也会比大哥好,毕竟一代要更比一代强。
似乎在回应着他的心声,院子里那棵樟树被风吹得沙沙作响。
“阳生,肯定是阳生做得更好,他是我见过最有灵气的人。”
向省三充满期望的看着向欣欣。
“一代要更比一代强啊,如果年轻人连我们都不如,那这个手艺又有什么传下去的必要呢?宋乐水是很烦人,可他很懂这个道理,信任年轻人,所以宋瑞临做的很好。我一直以为向家花灯可能就到此为止了,可命运又把你带回了向家,欣欣,你一定会比阳生做的还要好。”
是啊,宋乐水能做的事,他向省三当然也能做到。
向省三忽然彻底想明白了,传男不传女很重要吗?他已经因为坚持这个失去了儿子,难道还要因此失去这个孙女吗?
传统,总得先有人继承传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