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太平久,人忘战,帝春秋高,嬖艳钳固,李林甫、杨国忠更持权,纲纪大乱。”——《新唐书》
大唐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禄山集合本部及罗、奚、契丹、室韦等族番兵,以“清君侧”名义起兵范阳。
“渔阳鞞鼓动地来”的同时,大唐国主李隆基正沉浸在华清宫的温柔乡里,得闻安禄山叛变,这位颟顸昏聩的老皇帝甚至几度犹疑,直至前线战报纷至沓来,李隆基才匆匆还驾京师,开始着手谋划平叛事宜。
然误国者杨国忠却乐观地说:“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
杨氏之乐观,一如当时大部分人对这场灾难的普遍预判:名将如云的帝国会在很短时间里消灭叛军。
殊不知战争的红莲业火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朝中原蔓延。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申,皇帝擢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兵马副元帅,在京募兵十万,号曰天武军,大将封常清奉命率兵布武武牢关,斫断河阳桥以御逆胡。
是时叛军横驰河北,势如破竹,兵锋直指东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