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宪的专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开启了侍中权力发展的进程。
侍中在前汉的时期主要随侍皇帝的生活起居,并无太多政治职能。
国朝建立之后内官皆用阉人,侍中掌侍左右的职能被大大削弱,孝章帝之时更是被迁出禁中,一度成为闲散之职。
即在此时,窦宪以侍中身份“内干机密,出宣诰命”,我可以说这并非因侍中之职,而因外戚之位,这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是十分客观的。
因为窦宪出入禁中,掌理朝政,需要一个合法身份,侍中“掌侍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的法定职责契合了这一需要。
此后形成惯例,众多外戚皆以侍中出入禁中,参与国政。
久之,这些由外戚家族带入的权力便被视为侍中本身的职责了。
而到了陛下的时期,设立侍中寺,侍中的权力被正式确定为“省尚书事”,这正是外戚们长期以侍中身份总理尚书事的结果。
侍中逐渐发展成“省尚书事”的机构,强化了皇帝对日益庞大的尚书台的管理和控制,进而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全国的政务,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窦氏和梁氏使以大将军为首的内朝权力也得到极大的扩展。
自前汉孝武帝以后,大司马大将军一直是作为内朝首领,由外戚担任。
王莽便是通过担任大司马大将军职位掌握内朝并最终篡汉的教训使光武帝对大司马大将军做了重大的调整。
本朝的大司马不再是内朝的加官,而是三公之一,并随着三公的权力一起被削弱。
在窦宪之前,大将军职位只在统一战争期间作为军事统帅出现过,当时拜将军者甚众,光武帝拜少数主要军事将领为大将军,主要是为了便于他们指挥军队。
这时侯的大司马和大将军均不同于前汉的大司马大将军。
孝明帝之时,东平王刘苍曾以骠骑大将军身份辅政,自孝武帝时起骠骑大将军和大将军并列,东平王刘苍辅政的性质应该类似于前汉的大将军辅政。
不过东平王刘苍在任时间很短,并未真正形成制度,对后来的影响甚微。
而真正将前汉大将军统领内朝制度恢复并发展的是窦宪。”
“你的意思是说窦宪击破匈奴之后拜其为大将军一事?”张奂看向了何引
“叔祖不愧是叔祖,这也能够一眼看出来!的确是如此。”何引回答道。
“窦宪最初担任大将军一职是在他本人率军第一次北伐匈奴胜利之后。
当时,拜窦宪为大将军,是奖赏他的军事成就,事实上他多在军旅之中,在朝时间短暂。
然而伴随窦宪的成功,其家族成员、亲信门生皆登高位,窦笃、窦景、窦环分任卫尉、执金吾、光禄勋,其余也多为二千石或侍中、大夫、郎吏,军中亲信悉除太子舍人。
窦氏势力开始逐渐的渗透进内廷、禁军、外朝和地方,遍布到了国朝的各个角落之中。”
“然而,正是由于这些人最终皆受命于窦宪,才能够掌控朝中大部分的人。
因此他虽久在军中,依然能够对朝政施加影响,总领国家大政。
而由于窦宪“威权震朝廷,公卿希旨”,大将军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从原先的低于三公,发展到“位次太傅下,三公上”,其属官秩等也纷纷提高,这就改变了长期以来内朝官地位低于外朝官的局面,内朝进一步压倒了外朝。
窦宪任大将军统领朝政,主要是通过他自己的功绩得来的,并非是仅由外戚身份带给他的。
他在大将军位上所拥有的权力,也多是由其自身权势而来,并非因大将军职位本身。
然而此例一开,其后的各个外戚家族纷纷效仿窦宪的行为。
逐渐地,大将军再次成为外戚专属,而这些外戚们又不断地将自己获得的权力注入到这一职位当中。
经历了邓骘、阎显、耿宝三位大将军后,至梁商秉政之时,皇后外家任大将军并主持朝政已成为定制,军权、政权总归其手,“如三公焉”,成为实际的宰相。
梁冀权倾朝野,“每朝会,与三公绝席。十日一入,平尚书事”,并“宣布天下,为万世法”,通过提高大将军的权力,进一步的加强看内朝的地位。”
“大将军权力和地位的提高,在短期内造成了皇权旁落、君权衰微的政治局面。
然而,大将军固然侵夺君权,更收外朝之权于内。
在经历了几个飞扬跋扈的大将军后,三公的权力微乎其微,政务决于尚书,尚书受侍中节制,侍中又听命于内廷的局面基本形成。
而自古以来的所有君主特点是君位世袭而大臣不世袭,尤其是外戚必然随皇帝的更换而更换。
因此无论任何家族,一旦其失去了外戚的身份便会衰落,然业已收归内廷的权力却逐渐被制度化。”
“然而也正是凭借这种优势,外戚势力最终能够在各种势力的角逐中脱颖而出,成为皇权维护统治的得力臂助,并在国朝之中长期执政。
即便是到了现在,大将军何进的势力在朝中也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这不正是外戚势力体现的特点?”
“说到这里,如今在国朝之中大将军何进的势力并没有太多,而你和利川的实力在朝中可以说是让各方瞩目。
难道你没有准备?”刘宽看着何引。
“准备还是有的,如果是在洛阳和朝中的诸多官吏在游戏规则之中玩的话,我何牧筠不一定能够赢过他们。
可是,只要我何牧筠一日没有进入洛阳,我就可以不用完完全全的遵守游戏规则,他们可就不一定能够赢过我了!”何引的眼中闪过了一丝厉色。
“你是准备干什么?”刘宽看着何引。
“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的话,我相信会有新的官员崛起,到时候,别怪我何牧筠为人了。”何引将杯中之茶一饮而尽,随即看向了张奂和刘宽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