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秦颜挥兵,三辅终战(七十五)
黯夜听雨2025-07-02 21:152,032

“当然,相对而言,三公的权力可以说仍然是国朝之中的顶梁柱。

  只不过由于任期变化太过于不确定,所以三公的权力显得越来越小了。

  而尚书台虽以士人为主,然而尚书品秩较低,易于控制,台阁虽有事权,决策仍由内朝,而尚书主要作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发挥作用。

  可见,皇权既需依仗士人的才能治理国家,又不欲其拥有过大的权力。

  正因如此,国朝的官僚士大夫始终受到限制,数次被内宦和帝王联手进行党锢之策。”

  “接下来则是最为特殊的一批人,宦官了。

  宦官本是侍奉皇帝起居的仆役,但随侍皇帝左右的特殊地位使其逐渐具有政治功能。

  始皇帝时期的赵高以中车府令的职位,开始插手文书。

  自二世之时,控制朝政,陷害李斯、章邯、司马尚等人,以致于秦二世而亡国,宦官干政的风险便已凸显。

  秦朝为时较短,宦官制度并未成熟,赵高乱秦的教训又使高祖等后来帝王对阉人干政格外提防,故汉初数十年,宦官始终受到遏制,在政治活动中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到了西汉中期,孝武帝为了加强手中的皇权,先是设立内朝,“数宴后庭,或潜游离馆,故请奏机事,多以宦人主之”,宦官开始参与一些政务的处理。

  孝武帝又设中书令,以宦官主持尚书事务,这是宦官权力一次极大的扩张,也奠定了日后宦官干政的权力基础。

  孝宣帝时,中书宦官用事,“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明习文法,亦与车骑将军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

  至孝元帝时,“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事无大小,因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

  不过在孝成帝以后外戚秉政,宦官再度没落。

  至本朝建国,光武帝从三个方面加强了宦官机构:其一,“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刘攽曰:“案自前宦官即是阉子,何乃言中兴乎?盖宦字当作内,谓省内官不用它士也”,也就是说,省内的官员自光武时起,开始完全使用宦官。

  其二,中常侍一职“秩比二千石。掌侍从左右,从入宫内,赞导内众事,顾问应对给事”,地位相当重要。

  秦和前汉或用宦官,或用士人,而自光武帝悉用宦官,东汉后期中常侍权力、机构逐渐扩大,擅权乱政,开始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

  其三,大长秋,秩二千石,“奉宣中宫命,凡给赐宗亲,及中亲当谒见者关通之,中宫出则从”,也是关通内外朝的重要官职,至国朝为宦官垄断,往往由最为显贵的宦官担任。

  于是,宦官充斥内廷,并掌握了沟通内外的重要渠道,为后来宦官擅权奠定了基础。”

  何引说到这里摇了摇头,他对于光武的办法嗤之以鼻。

  “牧筠以为如何?”刘宽看向了何引。

  “没有什么看法,我只能说光武的办法根本没有考虑到后人的寿命太短这一点,若是考虑到了。

  那么就不可能有……”何引猛然停止说话了。

  因为他发觉要是继续往下说,他就要说一些东西出去了。

  “不可能有什么?”刘宽看向了何引。

  “没什么,没什么,我说错了而已。”何引可不会承认的。

  “那你继续说下去吧!”刘宽眼中饱含深意的看了一眼何引。

  “然而,在国朝最初的时期,尤其是在光武和明帝前期。

  宦官势力的发展在但是遭受到了许多的限制。

  首先,宦官在各种人的眼中都受到歧视,尤其是官僚士大夫耻与为伍,使皇帝一时无法通过宦官控制朝政。

  其次,宦官的行动仅限于内廷,无法插手外朝事务,也使他们的权力受到很大的局限。

  最后,依照制度,宦官也不具备参与朝政的权力,在国家制度较为完备、执行也比较严格的国朝前期,他们不可能有用武之地。

  因此,在国朝最初的时期,宦官势力并不怎么受到皇帝的重视。”

  “在这种情况之下,外戚相比与宦官则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外戚乃是帝王的妻族,所以外戚的最大特点便是兼通内外。

  于内,他们和皇室有着血浓于水的亲密关系,因为血亲关系才是家族和家族间最为牢固的联系纽带,这使他们能够站在皇权的立场上处理问题。

  且对于皇室来说,外戚只是依附于婚姻,随皇帝的更换而更换,不似功臣那般有历史的包袱,更不会像诸侯王那样觊觎皇位。

  所以重用外戚势力,对皇权来说是相对安全、可靠的。

  外戚参与到政事之中是自前汉孝武帝、本朝孝章帝起渐成气候。

  后妃可以垂帘辅政,后族可以出入内廷,君强则顾问应对,君弱便代理机要。

  于外,外戚有庞大家族势力支撑,通过子侄宾客可控制外朝。

  前汉的外戚多出寒门,在朝没有足够的影响,执掌国政还主要以控制内朝为主。

  而本朝外戚多为豪门大族,尤以邓、窦、阴、梁四氏为主,他们本身皆是建国功臣,长期参与军国大政,族人多有位列三公、九卿、将军者。

  而在成为外戚之后,其家族成员出将入相,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刺史、郡守多出其门,内朝、外朝皆在掌握之中。

  外戚家族的这种权力结构为权力由外向内转移提供了极大方便,这使朝中卿相和地方守牧皆听命于内朝的大将军,久而久之,便形成制度。”

  “如前所述,窦氏和梁氏这两家当政之时,侍中和大将军之地位便最终得到了制度的认可,侍中钳制尚书,大将军夺三公之权,外朝进一步受制于内朝。

  在加强皇权的过程中,外戚家族扮演了内外连接的枢纽角色,起到了将原属外朝的权力最大限度地收归内朝的作用。

  这种枢纽作用在窦氏和梁氏两大族当政时特别明显,主要表现为侍中和大将军权力的扩大。”

继续阅读:第三百四十六章 秦颜挥兵,三辅终战(七十六)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三国之天下布局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