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秦颜挥兵,三辅终战(七十四)
黯夜听雨2025-07-02 21:132,010

“因为光武刚刚立国不久,朝中的各种势力交织在一起,各自吞并,成形。

  可以这样说,本朝初期的那段时间是今后各种政治势力形成的时期,西北大族成功地取得了关中地主领袖的地位,并成为皇权用以平衡关中和关东的重要砝码,抓住了光武的重视,进而与皇权互相的联合在了一起。

  而这样的平衡也充分的体现在光武帝在为五女选婿的问题上。

  正是因为要遵循西北、南阳、河北三大集团势力相互制衡的原则:光武便以舞阳长公主适梁松,涅阳长公主适窦固,馆陶公主适韩光,淯阳公主适郭璜,郦邑公主适阴丰。

  窦氏和梁氏这两大西北大族因此得到了皇亲国戚的身份,成为与南阳、河北两大区域集团分庭抗礼的势力。”

  “也正是因为如此,后来的诸代帝王的妻族都能显赫一时!

  马氏和梁氏以窦氏这三家西北大族在国朝这些年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作为外戚长期执政。

  可以这样说“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

  外戚政治贯穿了自孝明帝以来诸多帝王的大部分时间,马氏、梁氏、窦氏这三家西北大族则是外戚政治的主体。

  其余的邓氏和耿氏等家族虽然身为外戚,但是对后来的影响都没能够比得上这三家的?

  外立者四帝,其三由西北大族所立,临朝者六后,半出于西北,窦宪、梁商、梁冀、窦武先后担任大将军。

  至于外立的三帝和临朝的三后也不由我多说了吧?

  因此我们能够从他们三家的身上,知道这百余年来外戚政治的特点以及他们与皇权政治的关系。”

  “只不过国朝这些外戚的崛起,有着当时极为深刻的历史,也与皇室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密切相关。

  二位叔祖经历了这么多年,应该知道国朝自建国到现在,功臣、外戚、宦官、诸侯王、士大夫在朝中皆有强大的政治势力。”

  “而功臣势力是历代帝王首先要抑制的。

  在统一战争期间,光武帝对功臣依之重之,功成之日更欲厚加封赏。

  然而统一之后,文治重于武功,这些功臣多无用武之地。

  更兼功臣与皇帝联系的纽带在于个人的情谊及信任,一旦这种情形打破,如权力斗争或者皇帝、功臣本人的死亡,功勋便成为负担和威胁。

  此外,功臣只掌外朝,在权力日益集中于内廷的这些年来,这无疑是一大局限,也会加剧功臣势力与皇权的矛盾。

  这和前汉屠杀功臣大将,是同一个道理,只不过光武的手段高超而已。

  因此,看出了光武心思的郑兴因此上书戒功臣专任,曰:“道路咸曰朝廷欲用功臣,功臣用则人位谬矣”。”

  “而郑兴的这一建议被正对功臣势力烦劳的光武帝采纳,采取了“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政策,以此来对那些位高权重的开国功臣的势力进行削弱。

  光武规定功臣虽享厚爵高位,却无实际权力,只能以列侯“奉朝请”。

  这一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诸多光武时期功臣不但得到保全,而且他们对皇权的威胁也不复存在,也保全了各自的名声。

  然而,自孝明帝以后,云台二十八将家族非外戚者也尽皆默默无闻。”

  “而诸侯王则是皇室的血脉,按理当为皇室的屏藩。

  然而,正因诸侯王同出皇室,所以他们对皇位的威胁也就最大。

  前汉初年高祖大封诸侯王,终使坐大,最终在孝景帝时期酿成震惊天下的七国之乱,便是深刻的教训。

  因此,在皇权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诸侯王势力必然受到抑制。

  自前汉孝景帝命绛侯周亚夫率军平定了七国之乱后,便开始不断的对各地诸侯王进行削藩。

  在孝武帝时期,朝廷颁布的“推恩令”使诸侯国不断分割,终致无力与中央抗衡。

  国朝建立之初,光武帝以前事为鉴,迟迟不封皇子。

  直至建武十五年,方封诸皇子为公,十七年进爵为王。

  皇子虽封,却是享国而不就国,王国的权力依然在中央手中,这就使得诸王国相与郡守无异。

  建武二十八年,光武帝终于令皇子就国,然而诸侯王食封而不领国政的局面经过了十余年的时间,已经固定下来。

  如果说光武帝只是吸取了前朝教训的话,孝明帝则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来自各地诸侯王的威胁。

  虽然在永平年初,东平王刘苍以骠骑将军辅政,位在三公之上,明帝“甚爱重之”。

  然而山阳王刘荆、楚王刘英、济南王刘康、淮阳王刘延等诸王勾连各地世家大族相继谋反的事情,却为孝明帝敲响了警钟。

  为彻底解决国朝之中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孝明帝对王国势力进行了全面的打击,不但诸王获罪者众,其宾客亲故也广受牵连。

  此后,诸侯王势力在国朝的政治中逐渐衰微,再也没有对皇权产生大的影响。”

  “说完了开国元勋和诸侯王之后,我们说一说士人阶层的影响!

  如今朝中的不少人可都是士人阶层出来的!”何引的眼中闪过了一丝异色!

  “光武和布置,的确是给了士人阶层逐渐崛起的机会。”刘宽覆盖并不否认,也是因为没有办法否认!

  何引看了一眼刘宽,抿了抿茶水,摇了摇头说道:“从光武时期到现在除了开国功臣和分布各地的诸侯王之外,士大夫集团与皇权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前汉中期孝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各地的士人凭借经术为官任职,逐渐成为官僚队伍的主体。

  其后直到光武重新建国,三公更是非高德硕儒者不得担任。

  自国朝开始,光武帝“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再加上灾异策免三公、举人不当亦免三公,三公更迭频繁,在朝政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

继续阅读:第三百四十五章 秦颜挥兵,三辅终战(七十五)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三国之天下布局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