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家势力之中的窦氏早在窦太后时期就有一些想法了。
可惜,当时被我陇西势力屠杀了数百人之后,才安分了下来。
可自孝武帝在我等的帮助之下将匈奴击破之后,陇西的羌人开始有了动作。
从这时起,老秦人就开始布局了。”张奂和刘宽的眼中闪过了一丝原来如此的神色。
“光武帝一统天下之时,对三家多有照顾。
而这照顾却是在我老秦人的鲜血之上进行的,而碍于当时的形势,我等面对光武帝对三家的招纳并没有表示反对。
而后来光武帝“虽置三公,事归台阁”,集事权于尚书,再废前汉平、领尚书事制度,使光武帝对尚书台有完全的支配权。
这种做法,在光武帝“躬好吏事”、为政“严猛”与“柔道”并济、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的皇帝在位时,能够收到良好的统治效果,不但皇权显得极为强大,而郭氏可阴氏两大外戚世家也不敢有任何的专权。
孝明帝时专行“严切”之政,却在某种程度之上失了光武帝“柔”之一面,权力掌握牢,臣下却多有怨言。
面对这种局势,一项忌惮我老秦人势力的孝明帝也不敢用我等。
于是,在许多问题上孝明帝便需要性格脾气中正谦和的马后代为参议,这便是外戚开始的时期。
然孝明帝虽然重启窦氏,可却利用马窦两家之间矛盾抑制马氏的权力。
至孝章帝时“帝渐用色授,恩隆好合,遂忘淄蠧”,致使窦氏坐大,逐渐有了一种脱离皇权管辖的势头。
而窦梁之争的出现便不是孝章帝的意愿,而是窦氏维护自身外戚地位的需要,要打压梁氏的目的。当然,也少不了我老秦人的暗中推波助澜!
在孝章帝治下较为宽松的政治氛围下,窦氏外戚的利益与皇室的利益不再完全一样。
窦氏对自身地位和利益的维护显然已经不能和皇室的目的一致。
而光武时期制定下来的制度对外戚家族的保障在某种程度上是削弱了的。
如宋氏并不因为刘庆立为太子就能保证未来太后的地位;窦氏在稳固了皇后、太后身份后,依然面临着太子生母家族的威胁。
这些都是外戚家族的担忧,也是我老秦人对于这三家的惩罚!”何引的语气有一些冰冷。
“然而,外戚这一方政治力量的独立性却又是得到了历任皇帝的不断加强。
窦氏陷害梁氏,不可能出自孝章帝的授意,因为梁氏并不可能危害孝章帝的统治,反而会成为未来皇帝的有力臂助。
窦氏能够脱离孝章帝的意志行事,意味着此时外戚家族的实力在孝章帝长期放纵的政策下已经大大加强,他们的能力已经渐渐超出帝王手中可以掌控的范围了。
而后妃与本家家族之间矛盾的逐渐升级并不断的向着对抗的方向发展,也体现了帝王手中皇权的逐渐衰落。
当皇权强大时,帝王的后妃及外戚手中都没有独立的政治权力,而后妃之贵依赖皇帝,外戚之贵依赖后妃的格局牢不可破,因此形成了后妃努力维护皇室的权益,外戚无法违抗后妃之意的局面。
而由于双方手中的权力最终都依赖于历任皇帝的宠幸,因此他们之间并不会发展为对抗盾。
只不过从孝章帝晚年开始,孝章帝手中的权力不断趋弱,而后妃和外戚都争相开始培养追随自己的独立政治势力,以此来追逐个人的权位。
而后妃和外戚双方之间的矛盾也就逐渐围绕着自己手中所能够占有的政治资源的分配开始展开了争夺,这种矛盾无疑具有发展成为对抗的可能。”
“就这样,从孝章帝时期开始,帝王手中的权力开始移于后权,而后权又不断的移于外戚。
国朝前期的皇权就是这样一步步在我老秦人势力的注视之下,由主动转为被动,向远离皇权的方向流向了外戚和宦官的手中。
而在国朝自孝章帝之后,国朝的历任帝王手中的权力向宦官流动的过程也大致如此。
在与外戚的政治斗争中,皇朝后来的历任皇帝纷纷使用宦官作为武器,一方面由于宦官深居宫中,不得随意外出,便于控制,另一方面也因宦官长期随侍皇帝左右,较受信任。
因此,宦官一直是作为皇帝的亲信存在,他们作为与外戚斗争的先锋,是帝王试图从外戚手中夺回权力的表现。
因此他们也代表着皇权。
在孝桓帝以前,宦官对于皇帝们来说是一股可控的力量,宦官虽然弄权,但若违背皇帝的意愿,便会遭到严厉的打击。
在孝顺帝时,宦官不但无法撼动梁商的权位,反而需要他的保护以免遭诛灭,这说明当时的君权相对宦官仍居于绝对的主动。
然而自孝桓帝以后,君权欲用戚制衡宦官而不能,甚至在本朝之时宦官能在未得皇帝授权的情况下矫诏调动军队,欲要族灭窦氏和士人。
此后,宦官大权在握,禁锢士人,统领部分禁军,在天下之中四处收敛财物,致使民不聊生。
当然了,孝桓帝和本朝时期是有我老秦人插手,虽然宦官势大。
可是宦官根本没有势力和我老秦人相搏,所以宦官的势力虽然能够增加,可不能再一次掀起大乱。”
“国朝的皇权,自光武帝开始,直至本朝,手中的权力基本上保持了加强的趋势。
皇权的加强与稳定,主要体现在两个平衡的建立,即关东地主和关中地主集团的平衡及外戚、宦官、官僚士大夫三股势力的平衡。
这两个平衡从光武帝时期开始建立,至孝顺帝时基本形成。
可以这样说无论在哪一个平衡中,这三家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帝王手中权力的不断的分离则是三大长期执政的原因。
当然也是我老秦人之孝明帝之后,不断对历代帝王的压迫。
由于帝王手中权力的不断分离,皇权便逐渐没有了昔日开国初期那样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