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梅殷的承诺,李景隆脸上终于露出了真心的笑容。
他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能够得到梅殷的支持,无疑是如虎添翼。
他举起桌上的茶杯,冲着梅殷敬了一下:“好,有梅总兵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梅殷也举起茶杯,与他隔空一碰,随后一饮而尽。
茶汤的清冽顺着喉咙而下,却点燃了他心中的热血。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已经卷入了一场凶险万分的风波之中,但他无怨无悔。
两人又寒暄了几句,皆是围绕着当年孝康皇帝巡视陕西的一些细节,希望能从中找到些许蛛丝马迹。
只是时隔多年,许多事情早已模糊不清,一时之间也没有什么收获。
眼看天色渐晚,雨势也渐渐小了,梅殷起身告辞:“王爷一路劳顿,想必也累了,我便不打扰王爷休息了。”
“若是有任何需要我做的事情,王爷尽管吩咐。”
“好。”李景隆点了点头,起身相送,“梅总兵慢走。”
梅殷微微拱手,转身离开了客房。
他的步伐沉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面色依旧凝重。
虽然他与李景隆并没有挑明什么,但两人心中都清楚,他们已经默默达成了某种约定。
李景隆站在门口,目送着梅殷略显沉重的背影消失在回廊尽头,嘴角露出了一丝淡淡的笑意。
他转身回到屋内,缓缓坐到窗边,看着窗外渐渐放晴的夜空,眼底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
或许,将来很多人都会以为,他如此执着于追查孝康皇帝之死的真相,是为了给朱标报仇。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目的,并非仅仅如此。
他是为了朱允熥。
朱允熥是孝康皇帝的嫡次子。
如今新帝初登,太后擅干朝政,吕家势力日益膨胀,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皇权稳固。
若是孝康皇帝之死真的与吕家和太后有关,那朱允熥的处境也将岌岌可危。
他必须查明真相,为朱允熥扫清障碍。
吕家仗着太后的权势,在朝中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贪赃枉法,早已成为了危害大明江山的毒瘤。
后宫不得干政,这是古往今来的规矩。
他必须铲除吕家这伙毒瘤,逼太后退位,不再干涉朝政,还大明一个清明的朝堂。
李景隆握紧了拳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前路漫漫,凶险未知,但他已经没有了退路。
他一定会查明真相,让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罪恶无所遁形。
还孝康皇帝一个公道,也还大明江山一个安宁。
屋内的烛火摇曳,映照在他坚毅的脸庞上,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一场关乎大明命运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
夜色如墨,将梅府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
廊下的宫灯摇曳,昏黄的光晕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如同梅殷此刻纷乱难平的心绪。
离开李景隆的住处后,梅殷脚步虚浮,步履蹒跚地向后院卧房走去。
方才殿内的对话如同重锤,一遍遍敲击在他的心头。
孝康皇帝猝然离世的往事,与京都吕家牵扯出的惊天隐秘交织在一起。
让他只觉得心头沉甸甸的,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刚入后院拱门,一道纤细的身影便映入眼帘。
宁国公主正披着一件素色貂绒披风,静静地立在廊下。
夜风拂动她鬓边的碎发,眉眼间带着几分焦急的等候,却又藏着一丝按耐不住的关切。
看到宁国公主的那一刻,梅殷的心猛地向下一沉,脸色瞬间变得越发凝重。
他下意识地停下脚步,指尖微微蜷缩,心中涌起一股复杂难言的情绪。
孝康皇帝朱标,是宁国公主一母同胞的亲兄长,兄妹二人自幼情深。
当年朱标病逝,公主悲痛欲绝,足足闭门数月方才缓过劲来。
也正因这份渊源,他才会毫不犹豫地答应李景隆,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查清当年的真相。
可如今,真相的轮廓尚未清晰,却已透着刺骨的寒意。
一想到孝康皇帝很可能并非病逝,而是遭人谋害。
而幕后黑手或许正是权倾朝野的吕家,甚至牵扯到当今太后,梅殷便感到一阵无力。
他该如何向公主开口?
如何告诉她,她敬重的兄长,很可能是被人设计害死的?
“谈完了?”宁国公主早已瞧见他的身影,见他驻足不前,便主动迈步上前。
脸上带着一丝浅淡的笑意,语气温和地问道。
“嗯。”梅殷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声,目光下意识地避开了公主的视线。
微微低着头,不敢与她那双清澈的眼眸对视。
他生怕自己眼中的慌乱与凝重,会泄露半分天机。
宁国公主心思何等细腻,梅殷这般反常的模样,如何能瞒得过她?
她脸上的笑意渐渐敛去,眉头微蹙,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地追问:“出什么事了?安定王突然来访,绝非只是叙旧那么简单吧?”
她顿了顿,目光锐利了几分:“他真的是另有目的?!”
虽然梅府远在京都之外,但此地距离京城并不算遥远。
京都的诸多消息,总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到这里。
这些日子,关于安定王李景隆与天子朱允炆君臣不和的传言,早已沸沸扬扬。
她心中一直隐隐有些担忧,生怕李景隆此行会带来什么麻烦。
“没什么。”梅殷连忙摇了摇头,强压下心头的波澜,伸出手轻轻牵住公主的手,缓缓向屋内走去。
公主的指尖微凉,让他心中的愧疚更甚,“只是提到了一些陈年旧事而已,不值一提。”
他刻意放缓了语气,柔声劝道:“天儿冷了,廊下风大,快回去吧,别染了风寒。”
“真的没事?”宁国公主停下脚步,转过身,神情凝重地打量着梅殷。
她太了解自己的丈夫了,他素来沉稳有度,从未像今日这般魂不守舍。
她伸出手,轻轻抚上他的脸颊,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你神色如此凝重,定然是出了什么大事。”
“我们夫妻多年,有什么事不能对我直言?”
“真的没事,放心吧。”梅殷握住她的手,脸上挤出一抹牵强的笑容,摇了摇头。
他将那件关乎孝康皇帝之死的隐秘死死咽进肚子里,绝口不提。
在真相没有查清之前,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
他无论如何都不能轻易告诉任何人,尤其是宁国公主。
公主自幼便与长兄朱标关系密切,兄友妹恭,感情深厚。
若是让她得知兄长可能遭人谋害,以她的性情,必定会激动不已,甚至可能做出冲动之事。
到那时,不仅会打草惊蛇,让吕家有所防备,恐怕事情也会变得更加不可控。
为了大局,也为了保护公主,他只能暂时隐瞒。
宁国公主皱了皱眉头,定定地看了他许久,见他执意不肯说,便也没有选择继续追问。
她知道梅殷的性子,若是他不愿说,就算再问下去,也未必能得到答案。
只是心中的担忧,却越发浓烈了。
梅殷察觉到了宁国公主眼中的怀疑与担忧,心中暗自叹了口气,急忙转移了话题:“说起来,有机会我得回京一趟了。”
“回京?”宁国公主有些诧异,“如今京中局势微妙,你此时回去,怕是不妥吧?”
“正因局势微妙,我才更该回去。”梅殷沉声道,语气中带着几分忧虑,“我想亲自劝说陛下,不要真的与安定王发生嫌隙。”
“李景隆此人,虽素来有纨绔之名,但他先后平定了北境、古州、泷州之乱,足以见得他的才能。”
“这样的人,乃是百年难遇的国之栋梁,大明需要他!百姓也需要他!”
他回想起白日寿宴上的情景,感慨道:“今日在寿宴上,你应该也看到了,安定王的威望,早已不能与当初同日而语。”
“百姓对他更是爱戴有加,朝野上下更是为他马首是瞻,那气势简直如同皇帝亲临!”
“就连我这梅府主人,恐怕都没有那么高的声望。”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梅殷语气凝重,“陛下若是真的跟安定王闹翻,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如今北境尚有边患,朝堂之上派系林立,若是内部生乱,后果难料啊。”
宁国公主沉默了片刻,脸上露出了一丝无奈的神色,她轻轻摇了摇头:“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恐怕很难。”
“我了解允炆,他性情温和,却也优柔寡断。”
“更重要的是,我了解他母后吕氏,吕氏素来野心勃勃,掌控欲极强。”
她顿了顿,声音压低了几分:“更何况,齐泰一脉如今在朝中越来越位高权重,他们与安定王素来不和,必定会在陛下面前屡进谗言。”
“允炆夹在中间,也许很多时候,他也身不由己。”
梅殷闻言,重重地叹了口气,没有再继续说下去。
他知道公主说得没错,如今的朝堂,早已不是当初那般清明。
吕家与齐泰一脉相互制衡,势力盘根错节,想要劝说陛下回心转意,重用安定王,谈何容易?
他的思绪,再一次不受控制地沉浸在了李景隆说出的那件隐秘中。
京都吕家,太后娘家,刺杀孝康皇帝旧部,这一个个关键词如同惊雷,在他脑海中反复回响。
当年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吕家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这等悖逆之事?
太祖皇帝当年的雷霆手段,是否真的只是迁怒于太医?
一连串的疑问,让他心烦意乱。
他只觉得,一场巨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而他与李景隆,已经身处风暴的中心。
夜色渐深,梅府的灯火渐渐熄灭,唯有梅殷卧房的烛火,还亮了许久许久。
...
次日一早,天刚蒙蒙亮,李景隆便已起身。
他身着一袭墨色锦袍,身姿挺拔,脸上早已没了昨日的凝重,取而代之的是一派沉稳淡然。
他亲自前往梅殷的住处辞行,与梅殷、宁国公主简单寒暄了几句。
言语间,两人默契地没有提及昨日的隐秘,只是相互叮嘱了几句保重身体、诸事小心的话语。
告别了梅殷与宁国公主后,李景隆便带着福生前往城外与大部队会合。
晨光熹微,洒在官道上,映照出一行人的身影,坚定而执着。
再次踏上返京之路,李景隆的心情却与来时截然不同。
来时,他心中虽有疑虑,却尚无确凿线索。
如今,不仅抓获了关键人证,还得到了梅殷的支持,追查真相的道路,终于有了一丝曙光。
一路上,队伍行得极为顺利,再无发生其他意外。
沿途百姓得知是安定王李景隆凯旋归来,纷纷夹道相迎,送上茶水点心,言辞间满是感激与崇敬。
安定王的贤名,天下皆知,风头甚至已经盖过来了当年的孝康皇帝。
两日后,队伍终于顺利抵达京都。
远远望去,京都城墙巍峨高大,气势恢宏,城门处守卫森严。
往来商客络绎不绝,一派繁华景象。
不过,在进城之前,李景隆却下了一道密令。
早已等候在城外的平安,奉命带领数名精锐暗卫,悄然将那名随军而来的吕家门客从队伍中接走。
此人乃是当年孝康皇帝病逝隐秘背后的关键人证,绝不能有丝毫闪失,更不能走漏半点风声。
当李景隆带领泷州戍军,押着泷州那群贪官污吏缓缓入城之时,京都的百姓早已闻讯而来,自发地聚集在街道两旁,热闹非凡。
“安定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多谢安定王为我大明铲除了这群蛀虫!”
“泷州百姓有救了,我们也能安心过日子了!”
欢呼声、道谢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百姓们纷纷向前涌来,想要一睹安定王的风采,街道两旁被挤得水泄不通。
若不是有士兵维持秩序,恐怕队伍都难以前行。
泷州匪患彻底剿灭、贪官污吏被一网打尽的消息,早已传回京都,大街小巷中早就议论纷纷。
李景隆的声望,不知不觉间,几乎已经达到了顶点。
李景隆骑在高头大马上,神色平静地看着两旁欢呼的百姓,微微颔首示意。
他心中清楚,这些声望,既是他的资本,也是他的催命符。
树大招风,如今他功高震主,又与吕家、齐泰等人结下仇怨。
往后的路,必定更加艰难。
将一干贪官污吏统统移交刑部,完成交接手续后,李景隆这才带着吴杰,即刻前往皇宫复命。
吴杰跟在李景隆身后,心中既紧张又激动。
这是他第一次踏入皇宫,也是第一次得到天子的召见。
他原本只是泷州一名不起眼的武将,若不是遇到李景隆,得到他的赏识,恐怕这辈子都没有这样的机会。
能得天子召见,这份荣耀,是多少地方官员与将领梦寐以求的。
他紧紧跟在李景隆身后,目光小心翼翼地打量着皇宫的景象。
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处处透着皇家的威严与气派,让他不由得屏住了呼吸,连脚步都变得有些僵硬。
奉天殿外,太监总管庞忠早已等候在此。
见李景隆到来,连忙上前躬身行礼:“奴才参见安定王。”
“陛下已在殿内等候,请王爷入殿觐见。”
“有劳公公。”李景隆微微颔首,神色淡然地迈步向殿内走去。
“安定王入殿觐见!”
随着庞忠尖细的传召声响起,李景隆昂首挺胸,缓缓走入了奉天殿。
殿内檀香袅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庄重肃穆的气息。
吴杰紧随其后,踏入大殿的那一刻,他只觉得一股无形的压力扑面而来。
他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不敢再四处张望,心中的紧张更甚。
李景隆刚走进大殿,目光便扫过殿内。
除了御座上的天子朱允炆外,殿内还站着两人。
左侧一人,身着兵部尚书官服,面容清瘦,眼神锐利,正是齐泰。
他双手负于身后,神色平静地看着李景隆,眼底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敌意。
右侧一人,则身着户部侍郎官服,体态微胖,脸色略显阴沉。
正是吕家家主,吕思博。
看到李景隆的那一刻,他的眼神中瞬间闪过了一抹阴狠。
看到这二人,李景隆微微眯了眯双眼,眼底闪过一丝寒芒,嘴角则勾起一抹淡淡的冷笑。
有意思!
他刚回京复命,齐泰与吕思博便同时出现在奉天殿,这显然不是巧合。
看来,他这趟泷州之行,不仅没能让某些人安分下来,反而让他们越发迫不及待地想要对付自己了。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似乎已经在这庄严肃穆的奉天殿内,悄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