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惊天推测
冷炼笙2025-11-27 09:013,308

檐外秋雨淅淅,打湿了廊下青石板,溅起细碎的水花,如同殿内二人此刻翻涌难平的心绪。

梅殷端坐在梨花木椅上,目光死死锁在对面的李景隆身上。

李景隆方才那句轻飘飘的话语,此刻在他耳中却如惊雷炸响。

震得他气血翻涌,嘴唇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连声音都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颤音:“王爷的意思,是说孝康皇帝当年病逝之事...有蹊跷?!”

他实在难以相信自己的耳朵。

孝康皇帝朱标,太祖皇帝朱元璋嫡长子,温厚仁善,深得朝野上下拥戴。

却在巡视陕西归来后不久便猝然长逝,此事曾让多少人扼腕叹息。

这些年来,朝野上下无不惋惜。

如今李景隆竟重提此事,且言语间暗示另有隐情,如何不让他心惊肉跳?!

李景隆面上神色不变,只是缓缓抬手,端起桌上的雨前龙井,凑到唇边轻抿了一口。

茶汤的清冽并未冲淡他眼底的凝重,反而让他的思绪更加清晰。

他放下茶杯,杯底与桌面碰撞发出一声轻响,在这寂静的屋内显得格外突兀。

“还不确定。”李景隆顿了顿,目光掠过窗外连绵的雨幕,似乎在回忆泷州之行的种种。

“不过泷州剿匪之时,我在山匪老巢中擒获了一名特殊的俘虏。”

“特殊的俘虏?”梅殷眉头微蹙,追问了一句。

“不错。”李景隆点头,声音压低了几分,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寒意。

“那人并非寻常山匪,早年曾混迹京都,在市井之中颇有门路。”

“此番被擒,为了活命,他向我吐露了一件尘封多年的隐秘。”

梅殷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他隐隐有种预感,接下来的话语将会颠覆他对当年那件事的认知。

他屏住呼吸,紧紧盯着李景隆,生怕错过一个字。

“他说,当年孝康皇帝病逝之初,尸骨未寒之际,便有人暗中派他刺杀孝康皇帝的旧部。”

李景隆的声音平静无波,却字字如刀,直刺人心。

“而且,那些被刺杀的旧部,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都是当年跟随孝康皇帝巡视陕西的随行人员。”

“什么?!”梅殷猛地坐直了身子,眼睛瞪得溜圆,瞳孔之中满是震惊与难以置信。

他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却发现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般,一时间竟发不出任何声音。

孝康皇帝巡视陕西,那是洪武二十四年的大事,当时太祖皇帝有意迁都西安,也为考察储君治国能力。

再加上秦王朱樉在封地作恶多端,便派朱标前往考察。

随行人员皆是朱标的心腹亲信,既有文臣谋士,也有武将护卫,皆是朝廷栋梁。

可孝康皇帝病逝后,这些人竟遭人暗中刺杀?

此事若是属实,背后之人的胆子也太大了!

李景隆看着梅殷震惊的模样,心中并无多少波澜。

他初闻此事时,何尝不是如此反应?

“所以我怀疑,孝康皇帝之死,或许并非表面那般简单,背后定然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李景隆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如同出鞘的利剑,“甚至,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

梅殷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浑身的血液仿佛都在这一刻凝固了。

他终于明白李景隆为何会说孝康皇帝的死有蹊跷。

若只是病逝,为何要急于刺杀那些随行旧部?

除非那些人知道了什么不该知道的秘密!

而这个秘密,很可能与孝康皇帝的死息息相关!

“阴谋...”梅殷喃喃自语,脑海中一片混乱。

这件事实在太过重大,一旦属实,必将掀起滔天巨浪!

整个大明王朝都可能因此陷入动荡之中!

孝康皇帝是太祖皇帝钦定的储君,若是他的死真的与人谋害有关...

那背后之人无论是谁,都是犯下了滔天大罪!

他不敢再往下想,只觉得心头沉甸甸的,仿佛压了一块巨石,让他喘不过气来。

李景隆收回目光,看向梅殷,见他神色凝重,眉头紧锁,便知道他已经意识到了此事的严重性。

他淡淡补充了一句:“我已经暗中派人去核查此事的真伪,相信用不了多久,便能有结果。”

其实他心中早已猜得八九不离十,只是缺乏确凿的证据。

此番前来见梅殷,一来是想探探他的口风,二来也是想寻求他的支持。

梅殷乃是开国功臣梅思祖之子,更是洪武时期的驸马都尉,对朱标也忠心耿耿。

若是能得到他的助力,此事便成功了一半。

只是从梅殷此刻的反应来看,他似乎对当年的隐秘并不知情,这让李景隆心中难免有些失望。

“那人可曾告诉王爷,他是奉了谁的命令行事?”梅殷终于缓过神来,咽了咽口水,喉咙干涩得厉害。

他直勾勾地看向李景隆,目光中带着急切与期盼,强压着心头的震惊追问了一句。

这个问题,是眼下最关键的所在。

知道了幕后主使,才能顺着线索查下去,揭开当年的真相。

李景隆没有丝毫犹豫,几乎是想也没想便脱口而出:“京都吕家。”

“京都吕家?!”

这五个字如同平地惊雷,在梅殷耳边轰然炸响。

他猛地瞪大了双眼,脸上的震惊之色更甚,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腾地一下站了起来。

脚下的椅子被带得向后滑动,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他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嘴唇哆嗦着,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怎...怎么可能?!”

“京都吕家...那可是当今太后的娘家啊!”

当今太后吕氏,位高权重,甚至有垂帘听政,擅干朝政之嫌。

吕家也借着这股势在朝中根基深厚日渐深厚!

若是此事真的与吕家有关,那背后牵扯的事可就太大了!

梅殷只觉得一阵头晕目眩,背后惊出了一身冷汗。

他不敢再往下想,若是太后真的牵涉其中,那这件事就不仅仅是谋杀前太子那么简单了!

很可能关乎到皇位传承,关乎到整个大明的江山社稷!

李景隆看着梅殷震惊到失态的模样,心中了然。

他早就知道,提及吕家,梅殷必然会是这般反应。

吕家如今权势滔天,与太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寻常人根本不敢轻易招惹。

“此事事关重大,在没有查清之前,还请王爷务必慎重。”梅殷终于稳住了心神,眉头紧锁,语气凝重地提醒道。

“吕家势大,且有太后撑腰,稍有不慎,不仅会打草惊蛇,很可能还会引发天下大乱啊!”

他说的并非危言耸听。

如今新帝刚刚登基不久,根基未稳,若是此时爆出太后娘家涉嫌谋害前太子的惊天丑闻,必然会引发朝野动荡!

甚至可能再次导致藩王叛乱,战火纷飞,黎民百姓流离失所。

“我明白。”李景隆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只是这笑意并未达眼底。

“所以我才特地来见一见梅总兵,本想看看你是否知晓一些内情,或是能提供些许线索。”

“只可惜,梅总兵似乎也一直被蒙在鼓里。”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坚定起来:“这件事,我会一查到底,不查到真相,绝不罢休。”

“在没有查清之前,此事我绝不会告诉第三个人,你尽可放心。”

听到李景隆的保证,梅殷心中稍稍松了口气,重新缓缓落座。

他看着李景隆坚定的眼神,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敬佩。

此事凶险万分,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甚至株连九族。

可李景隆却愿意挺身而出,追查真相,这份勇气与担当,实属难得。

“多谢王爷以大局为重。”梅殷拱手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激,“只可惜,关于当年之事,我并不比王爷知道更多。”

他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脸上露出几分怅然之色:“我只记得,孝康皇帝病逝之事,当年的确十分突然。”

“最初只是偶感风寒,宫中太医诊治后都说并无大碍,可谁知短短数日,病情便突然加重...”

“高热不退,昏迷不醒,最终还是没能救回来。”

“太祖皇帝得知噩耗后,雷霆大怒,认为是太医诊治不力,耽误了病情,直接下令将当时为孝康皇帝诊断的三名太医满门抄斩。”

“当时朝中也有不少人觉得此事蹊跷,私下议论纷纷,甚至有人上书太祖皇帝,请求彻查此事。”

“可太祖皇帝当时悲痛欲绝,又或许是另有考量,最终并未同意,此事便不了了之了。”

他摇了摇头,脸上满是难以置信:“我万万没有想到,在那些明面上的风波之下,暗中竟还隐藏着这样的事情。”

“刺杀随行旧部...吕家究竟想要掩盖什么?!”

“无论他们想要掩盖什么,我都会查个水落石出。”李景隆微微皱了皱眉头,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心。

“此事牵连甚广,一旦追查下去,很可能会牵扯出很多位高权重之人。”

他看向梅殷,目光诚恳:“真到那时,希望朝堂之上还能有清醒之人。”

“能够直面真相,坚守本心,不为权势所惑,不为利益所动!”

梅殷心中一凛,瞬间便明白了李景隆话中的深意。

吕家是太后的娘家,若是此事真的与吕家有关,那太后很可能也牵涉其中。

李景隆这句话,既是在试探他的态度,也是在向他寻求支持。

他沉默了片刻,脑海中思绪万千。

一边是权势滔天的太后与吕家,一边是尘封多年的真相与已故的孝康皇帝。

作为曾经孝康皇帝生前众多拥护者中的一员,他心中渐渐做出了选择。

梅殷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李景隆,一脸郑重地说道:“查明真相,告慰孝康皇帝在天之灵,本就是分内之事!”

“若是事实的确如王爷所料,那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梅殷都会站在王爷这一边,必定鼎力相助!”

...

继续阅读:第二百零四章 暗潮汹涌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穿成李景隆,开局北伐朱棣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