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考官们听到唐胄的表态,从最初的震惊中缓了过来,随即心里全都骂开了。
不是,我们都已经做到这地步了,你怎么还跟我们矫情啊?
赶紧搞完赶紧散了,忙了一天,你是坐着,咱可是陪着小心坐着,不累吗?
众人的目光齐齐看向叶宏,那眼神中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你跟唐次辅关系好,你去再劝劝,赶紧收工啊。
叶宏也是无奈,只能硬着头皮上前拜道:“总裁,会试自从天监朝起,从不用考生的文章为程文,一是考生到底学识浅薄,不能与各科总裁相比,怕误了天下读书人。”
“第二也是为了保护这些考生,人吃五谷杂粮,自然心思各异,就算那考生文章写得好,但到了别人那,只能徒惹非议。”
“依下官看,还是请总裁费心,写一篇吧。”
唐胄抬起头来,看向叶宏:“子源,你有没有读过这篇文章?”
叶宏点了点头:“读过!”
“有没有认真读过?”
叶宏愕然。
唐胄淡淡道:“做人和做学问一样,续得戒骄戒躁啊,子源!”
叶宏闻言,臊得脸上火辣辣的,只能退了下去。
他刚站定,一帮同考官们纷纷朝他挤眉弄眼。
这时,唐胄道:“你们这些人都回去休息吧,程文的事情,就按照我的意思办。”
顿了顿,他又道:“叶宏你留下!”
众同考官听到这话,顿时如蒙大赦,而叶宏则战战兢兢地留了下来。
待众人走后,唐胄起身负手在堂内踱步:“子源,我与你父在幼时相交莫逆,几十年你我两家互为通家之好,我也一直将你当做子侄看,老夫有几句话,可能不中听,但也是为了你好!”
叶宏闻言,赶紧跪倒在地:“伯父请直言。”
唐胄点了点头:“你也踏足官场十数年年了,按照你我两家的关系,老夫本来可以提拔于你,你也数次来老夫府上,虽然没有直说,但我也知道你的心意,但老夫却始终没有给你什么承诺,你知道为什么嘛?”
叶宏听到这话,顿时眼眶微红道:“是侄儿不争气。”
唐胄突然肃声道:“你确实不争气,早些年你刚刚考中进士,老夫觉得你是个沉稳的性子,所以将你拔擢到刑部主事的位置,但你看看你这两年,愈发浮躁,不想着沉下心来做事,却总以为多往我府上跑一跑,官位自然就能到手了。”
叶宏此时汗出如浆,讷讷不能言,只能一个劲叩首。
唐胄继续道:“今天别人知道你我的关系,便怂恿你来找老夫,想要定这程文,这本是小事,但也能看出你为人没有主见,恐怕有一天会被人顶在前面啊!”
“伯父,我错了!”
唐胄没有搭话,而是继续道:“还有,你是不是以为你现在做了官,道德文章就不重要了,今天我叫尔等看看那考生的文章,别人敷衍也就罢了,你也敷衍,这就让老夫对你失望了。”
“伯父…………”
唐胄没等他话讲完便直接道:“我不想听你解释,你先去看看那篇文章,细细看,看完后说说你的感受!”
叶宏闻言,只能羞愧站起,来到一旁的卷堆中,翻出刚刚那篇文章。
拿着卷子,叶宏起初还因为唐胄的话诚惶诚恐,心根本静不下来,但片刻后,他强迫自己镇定下来看向这篇文章的开头。
“必大德之得天,必之以因也!”
乍一看这个破题很简单,他是进士出身,做官后,八股肯定是丢下了,但既然他能担任同考官,说明水平并不差。
沉下心里细细读了几遍,他渐渐品出不一样的感觉来。
《孟子》有云:“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写这篇文章的考生,点明了德与天佑的因果关系,而且还在“必之以因也”强调了这种必然性的内在依据。
短短开头,胜似前言无语,这句话中的“因”一下子成为反求诸己的修德实践。
而且,这个破题,成了朱熹《中庸章句》中“德之胜者,必得天心”的最佳、最合理、最容易被人理解的解释。
这完全契合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世界观。
看到这,他心中虽然已经感觉到这考生的厉害,但是还是有些不以为然,这种破题,似乎我自己也能破出,伯父是不是有点大惊小怪了。
但他心中随即摇了摇头,他太了解唐胄了,诺大一个朝廷的次辅,能走到这个地步,都是心思缜密、为人沉稳、不会虚言的人。
他既然这么说,那这文章肯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叶宏又掉头看了起来。
果然,第二次读,他又发现了这破题对仗和音韵竟然完美的平衡了。
从这个考生的破题中,他想到了英宗朝八股大家王朝恩的一个破题“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必其于外之无验”。
同样都是以一个“必”字贯穿题旨,但跟这考生的破题比起来,王朝恩的破题竟然也显得平庸了不少。
想到这,他心中突然从被动看文,扭转成对这篇文章的好奇。
自己竟然认为一个会试赴考的举人文章,比国朝最顶尖的八股大家的文章还好?
他不信邪,觉得自己是不是因为唐胄的心理暗示,所以对这个破题解读过度了。
所以他又折返回来,继续看破题这短短十二字。
可第三遍,他又发现了让他震惊的地方。
就是这十二字中,不仅完美契合了考题《中庸》的“大德者必受命”这句话,甚至还暗含了《易经·坤卦》中“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厚”字,前后两小句都在强调积累之功。
一个开头,每一次看,叶宏都觉得自己有新的发现,随即他又不信邪,看了第四遍。
第四遍,他同样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
往日里,若是这个题目的破题,大多都是从“德者位之本”这个静态的关系中阐发,但这考生另辟蹊径,竟然通过“必得”、“必因”进行动态化的阐述。
文章的天地立刻就被打开,德行——天佑——位这种流动的关系,不正是“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的最佳体现吗?
不能再看了,再看,叶宏觉得自己的脑子已经开始成了一滩浆糊了。
每一次重读,每一次都有一个新的体验。
他终于明白唐胄为什么要坚持让这篇文章成为程文了。
因为更易一字,他都觉得这破题就少了三分味道。
到这时,他这才心悦诚服的对唐胄道:“伯父,侄儿实在汗颜,到现在就读了个破题,竟然发现这考生的文章信手阐发,似淡而实浓,似轻而实重,文章既未剥离传注,又显得机巧、圆融。”
“所谓,未离化治矩矱(音:约,法度、准则、尺度的意思。),而易方为圆,渐为谈机法者导夫先路矣。”
“然于揣摩科举文中较短絜,则其功候已经大成!”
叶宏的这两段话其实是来自太祖朝编纂的《钦定四书文》一书,这句话是大儒方毅藻对文章化境的描述。
意思是,文章既没有脱离教化与法度的规范,但却能巧妙的将“方正”转化为“圆融”。
“此类的文章技法,肯定能逐渐成为科举文法的先驱典范。”
“若是以科举文的评判标准衡量,文章的技艺已臻至境!”
听子侄辈说出了自己内心对于这篇文章的看法,唐胄严肃的脸上终于松了松:“你能体会到这地步,说明这些年你的文章功夫没有丢完。”
“考完后,去见见这个考生!你带他来见我,到时,你跟唐璣要多跟这名文章高手来往,以老夫的眼光,十年后,不,五年后,此人名声可能还不及我;十年后他的名声就能跟老夫并驾齐驱;五百年后,没人能记得我唐胄,但他的名字却能流传。”
【实在不好意思,今天回老家,昨天准备了一章,谁知到家后发现昨天写的丢了,今天时间不够,只能重新写】
【明天回家恢复正常更新,最迟后天一切恢复正常更新,祝大家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