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文愈发对陈凡的一些想法感兴趣,连连询问之下,陈凡便挑了一些《纪效新书》里面的内容讲给了皇帝听。
《纪效新书》里面很多内容对于解决现在大梁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弘文帝是越听越是心喜,越听越觉得自己点中的这个状元简直太值了。
最后他发出一声感慨道:“让你在翰林院做一词臣实在是屈才了!”
谁知皇帝发完感叹后,陈凡并没有谦逊谢恩,而是沉默了下来。
弘文敏锐的察觉到陈凡情绪上的变化,于是便问道:“怎么?朕的话有什么问题吗?”
陈凡连忙拱手道:“回陛下,臣……确实不想去翰林院。”
弘文闻言一愕,翰林院,这是多少进士打破脑袋都想往里面钻营的地方,你堂堂状元,不呆在翰林院,不呆在这个储相诞生的地方,难道你还想去兵部?
兵部?
也不是不可以。
就刚刚与陈凡交谈中,弘文对陈凡的了解,他去兵部做个员外郎也是足够胜任的。
正好还能帮着主持未来兵制、武举的改革,可谓是人适其位,只是官员从踏足官场到升迁的路径,都是有着一套极为规范的流程的。
一般是不可能违反这个流程。
比如陈凡这个状元,刚刚踏足官场的陈凡,一般都是进入翰林院担任从六品的修撰,这个起点很高,不仅能积攒深厚的政治资历和学识声望,更有机会接进权利核心,锻炼处理机要事务的能力。
如果陈凡官路顺遂的话,一般在翰林院积累个三到十年,期间最好兼任经筵讲官,为皇帝讲学,等到了散馆,就可以晋升了,这时候,陈凡一般可以进入詹事府或者礼部等部门担任要职,如果去了礼部,一般都是正三品起步,若是能担任礼部右侍郎,那更了不得,这已经可以说明,朝廷是在着重的培养陈凡,进入内阁指日可待。
再下一步,若是陈凡在中层京官的任上熬过五到十五年不出什么岔子,人员混得也比较好,也简在帝心,那下一步就是碰到一个机缘直接入阁拜相,获得某殿阁大学士的头衔,直接进入权利中枢。
弘文虽然没有想这么多,但在他心里,现在已经非常认可陈凡的学识,在他看来,陈凡在翰林院干个一两年,然后便找个机会让他担任日讲官,成为他身边的近臣,日日以备咨询。
至于将来,只要陈凡干得好,提拔也是早晚的事。
可若是调到兵部,那就不一样了,在地方官眼中,能进兵部那已经是了不得的好差事,但本着对陈凡负责的态度,兵部未来的上限是有天花板的,所以弘文试探道:“朕能理解你为朕分忧之心,但六部衙门实非状元的好去处,若朕猜的不错,你是想去兵部吧?”
陈凡闻言也是一愣,随即尴尬道:“臣,臣想去地方!”
“什么?”弘文帝惊讶的差点站起来,陈凡,他钦点的状元,京官不做,要去做地方官?
随即他似乎想到了什么,脸色难看道:“怎么?你是觉得朕不是明主?不配你这个状元为朕效力吗?”
这话,已经非常重了。
陈凡连忙行礼道:“陛下误会臣了。”
弘文犹自愤愤:“你说。”
陈凡看了看怒火中的皇帝,小心斟酌着词句道:“陛下,臣惶恐。臣不敢妄测天意,更非觉得陛下非明主。臣之所愿,实源于一番迂阔之见,且容臣斗胆陈情。
臣之初心,并非庙堂之高,而在书院之静,学子之声。臣在海陵所建‘弘毅塾’,其名取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于臣看来,国之栋梁,非尽出于翰林清贵,更多生于乡野闾巷之间。真正的经世之才,需知民间疾苦,需晓吏治艰难,而非仅熟读经书、精通章句。
臣尝闻,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强国之基,在于育才。陛下欲革新武举、整饬军备,此乃雄图大略。然究其根本,若无千万识文断字、明礼知义、通晓兵法的忠勇之士遍布军中、乡野,纵有良法,亦如无根之木,难以参天。臣愿做那培根固土之人,于地方为陛下默默栽培未来数十年可用之才。这比臣一人在京师,于案牍间空谈方略,或更能裨益于陛下之宏图。
且臣以为,翰林院乃储相之所,重在辅佐陛下协理阴阳,总揽全局。而臣之性情,更倾向于躬身实践,将陛下今日所议之强军、选将、御倭诸策,于一州一县试行之、完善之。譬如刚刚臣所言之《纪效新书》,其精髓不仅在文字,更在于其于行伍中实践、总结、修正方能最终成书。臣愿效此法,以海陵或东南一隅为‘实政之院’,将圣人之道、强国之术,化入日常教化与民生治理中。待他日,臣所教之学子,或为守土安民之良吏,或为智勇双全之将弁,此方是臣对陛下、对朝廷最大的忠诚与报效。此亦符合古人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义,臣今日虽蒙圣恩,仍愿择一途径,从根基处兼济天下。
故而,臣非敢轻视京官之前途,实是认为,臣之志趣与所能,置于地方,或能如春雨润物,于无声处为陛下培育更多实干之才,其长远之利,或大于在京师备员清要。此乃臣一点愚诚,妄测圣听,伏乞陛下明鉴。”
听完陈凡的话,弘文帝怔愣了半晌,似乎是想从陈凡的表情中找出他说谎的漏洞。
可看了半天,陈凡的脸上始终都挂着“真诚”。
最终,他放弃了,凝眉道:“陈凡,你要知道,你是朕钦点的状元!”
陈凡终于跪下道:“臣铭记陛下简拔之恩!”
弘文帝看着对方坚定的面容,最终退让道:“朕可以让你不去翰院,但你若想居江湖之远忧其君,那是不可能的,这样吧,挑一个距离海陵近些的地方,放你一任地方。”
陈凡闻言一愣,他想辞官,怎么就搞成现在这个场面,辞了,但没能辞掉,最终辞了个半吊子。
既然如此,陈凡斟酌了良久这才开口道:“臣谢陛下,既蒙陛下如此信重,臣就斗胆,在松江府求当一名小吏。”
松江府,弘文帝闻言怔了怔,这个地方,是他真正开始关注陈凡的起点,也是他心里对陈凡始终挥之不去的一根刺。
陈凡选择这里?
到底是什么意思?
陈凡道:“陛下,臣在入京时,曾与漕司衙门的一名攒运交谈,听闻了很多松江府的事情,此处虽是江南粮税重地,但土地抛荒却十成占了六成,臣此去,想为陛下,为朝廷,整治出一个粮税丰产之田,教化力行之地,亲民廉洁之范的【试验田】来。”
“待他日,若松江这块‘试验田’里,能长出饱满的稻穗,能走出明理笃行的学子,能形成一套可复行的吏治章程,其利将遍及我大梁万千州县。此方是臣对陛下知遇之恩,最好的报答。”
陈凡的一番话,听得弘文帝也不由心旌动摇,他最终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那就放手去做吧,朕也想看看,你这状元之才,到了松江大材小用后,会给朕和朝廷带来什么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