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难过关关过,陈凡这次决定不先看别的卷子,而是一篇篇的思考,以防剩下的题目会打乱他的思路。
刚刚第一篇首艺,他觉得自己没有别的题目的干扰,自己作得又快又好,便决定就按照这个思路往下走。
第二篇是《我爱其礼》,这个题目出自《论语·八佾》,按理说,《论语》题对于拥有举人功名的人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毕竟是四书的入门书,但这考官坏就坏在题目出自《八佾》。
佾,音艺,意思是古代乐舞的行列,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舞蹈中使用佾的数量,在孔子那年代代表了主人地位等级的不同。
天子用八佾,也就是一共六十四人,诸侯用六佾,也就是三十六人,大夫用四佾,十六人,士用二佾,四人。
而《论语·八佾》记载的是当时的礼乐制度,说起来还是很枯燥的,肯定没有孟子天天逗傻子玩的故事有趣。
而且《八佾》跟《礼记·祭统》、《谷梁传》等典籍都有很深的关联,一个处理不好,就是要闹出大笑话的。
陈凡看着这题摇了摇头,果然,跟乡试相比,上强度了啊。
不过这也难不倒陈凡,这次他决定循规蹈矩,不搞出格那一套了。
玩得就是一个全面开花,我什么都行。
“圣人之心,惟知有礼而已。”
“夫告朔之礼,至大礼也。圣人之心,于是乎在,而何暇为饩羊惜哉?”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圣人的信中,只在乎礼的本质罢了,告朔之礼士最重要的礼制之一,圣人的心意全都在礼上面,怎么会有空去惋惜那只作为祭品的羊呢?
告朔之礼,这里的“告”字音“故”,按照周代制度,每年春秋之交,周天子会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历书中包括这一年有没有闰月,每月初一是哪一天。
诸侯接受历书后,就将之藏在祖庙。
每月初一诸侯去祖庙杀一只羊祭祀,随之回朝听政。
这种仪式就称之为告朔。
而饩羊就是在举行告朔之礼时所用的活羊。
首先要理解陈凡这段话的一丝,就要搞清楚圣人口中礼的本质。
礼不是外在的仪式,而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契约。
然后还要搞清楚圣人的境界,孔子惋惜的不是羊,而是礼制消亡背后的“天下失序”。
如果对于《礼记》不了解的考生,遇到这种题目简直抓耳捞腮。
后世很多人都知道“礼崩乐坏”这个词,感觉这题好像也没那么复杂。
但要知道在这个年代,是没有人专门给你总结这一套理论的,也没有人会教你,如何将八佾跟“礼崩乐坏”联系起来。
即使有人联系,那也是藏至于私宅,只有自家子弟才能学习。
所以,这就是弘毅塾为什么能一下子考出好些个县试案首的秘密。
因为陈凡不仅有系统帮助,还有后世很多前辈对于儒家学说的高度总结。
说白了,就是他一直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导一群小蒙童。
这简直是杀鸡用牛刀,轻松写意到令人发指。
“是则存一饩羊,其所损于有国者之费无几,而礼受其无穷之益。”
“去一饩羊,其所益于有国者之费无几,而礼受其无穷之损。”
“夫赐也,亦于斯二者之间,权之而已。”
告朔之日时间一长就会流于形式,子贡认为,不必拘泥于形式,干脆连羊也不杀了,还能省点钱。
但孔子认为,这尽管是形式,留下来总比什么都不留的好。
所以他说:“赐也,尓爱其羊,我爱其礼。”
赐是子贡的名,子贡是卫国人,全名叫端木赐,子贡是他的字。
而这句话里的“爱”又是什么意思呢?
很多读书不谨的人会觉得是子贡想吃羊肉,孔子想要告朔之礼能够保存。
全错!!
这里的爱其实是“可惜”、“吝惜”的意思。
这文章之所以难,其实就在这些很细微的地方。
告朔之礼究竟有哪些程序,是怎样的场景,到了大梁已经没人知道了,因为这礼节已经消失,无从考证。
但可以肯定的说,在周代,历法还不发达的年代,这一礼仪想必是隆重且重要的。
随着历法研究的深入和精密,废除这个礼仪也在情理之中。
但华夏的很多传统节日,还是要努力坚持的好,陈凡的文中,不仅写了孔子对于“礼崩乐坏”的惋惜,还阐发了一个新的观点,也就是这些节日,他不仅在那个时代是礼的表现,也是我们华夏百姓精神文化的遗产。
华夏之所以为华夏,正是告朔之礼这一类的文化节日的存在而成为“华夏”。
这种人文方面的观点,在这个年代简直就是一枚深水炸弹,还从来没有人往民族凝聚力的方向考虑过。
关键是,这还特别符合名教价值观,只要是华夏之人,就不能不认同的价值观。
第二篇又完成了。
接下来几篇,包括四书题,根本没有首艺和第二篇的难度,不过陈凡也没有掉以轻心,尤其是五经题。
虽然今举业首重经书义,固艺文之精奥焉。
但备不住哪个房师发疯,死抠五经题,若前面作得好,后面虎头蛇尾那碰上这等考官可就倒了血霉了。
不过,因为最近他住在勇平伯府,一律闭门谢客的缘故,所以作息十分规律,来客一律挡驾,所以他这阵子思维十分敏捷。
到了下午两点就已经将七道题全都写完。
可到了誊抄的时候,要命的时候来了。
陈凡正在检查七夫、七盖、七甚矣(注1)等会试格式要求呢,却见陆续有号军“押送”着考生从他这边路过。
他心思全都沉浸在文中,刚该是还没搞明白这些人到底要去干嘛,谁知半晌之后,他不远处传来“飞机”、“大炮”的轰鸣声,以及释放之后舒服的哼哼声。
他的脸一下子黑了。
果然,不久之后,一股异味飘来,他差点YUE了出来。
此时他真得很想把笔墨一收,赶紧走人。
可惜会试可没有提前交卷这一说,不到时辰,想走没门。
况且他已经行至九十九步,就差临门一脚了。
最后随着上茅厕的人越来越多,味道越来越大,陈凡差点被熏晕厥过去,没办法,他只能照着星爷的办法,将备用的毛笔直接把笔头扯出来塞进鼻子里。
再看对面的小号军,此时早已被熏的眼睛都睁不开了。
真是遭了大罪了。
注1:会试的规矩有很多,就目前所知的,除了避讳之外,大抵还有“七夫、七盖、七甚矣”、“不写音注”、“涂抹”、“不完帖”、“无束题贴”。
所谓的“七夫、七盖、七甚矣”就是每篇经义中,“夫、盖、甚矣”等虚字的使用次数不能超过七次,这种规定是为了防止有些考生用虚字凑字数,比如“夫天下者”“盖闻之”这种屁话,目的当然是为了倒逼文章言之有物。
不写音注这很好理解,就像小学生写作文,有些生字不会写,就用拼音代替,这里是不准在文中标注生僻字读音的。
涂抹不谈,
不完贴是指文章没有完成,比如缺乏破题、束题这种必要结构。
无束题贴跟上面这条的意思一样,没有总结收尾的部分也不行。
这个跟当代的学术写作格式要求一样,比如(APA/M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