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曰:“人有此心,万理咸备,体而行之,惟德是据!”盖言道本于心也。
其曰:“匪一弗纯,匪敬弗聚,畏天勤民,弗遑宁处!”盖言学以体道也。
其曰:“敬怠纯驳,应验顿殊,徵诸天人,如鼓答桴!”盖言治以徵学也。
其曰:“郊则恭诚,庙严孝趨,肃于明廷,慎于闲居!”反躬以实践也。
其曰:“天亲民怀,永延厥庆,光前垂后,绵衍蕃盛!”考祥以视履也。
语其目則析之,极其精而不乱;究其旨则合之,尽其大而无余。
斯其学即二帝、三王之學,心即二帝、三王之心。
而至治之成,近有光乎太祖、列聖之傳,远以躋乎唐虞、三代之盛。
……
看到这,弘文的脸上露出了郑重之色。
陈凡上面这段话,简单说起来,其实很是老套,不过是一些敬天追祖,勤勉为民的话。
若是看几个“其曰”,只会叫弘文觉得老套。
但最后陈凡忽然回到题旨中来,一下子回答了弘文帝在这个策问中的三个问题。
他说:“从条目上分析,精细而不混乱;探究其主旨,更是浑然一体,极其宏大又没有遗漏。”
“这样的学问就是二帝、三王的学问,这样的心就是二帝、三王的心。”
“若是想要达到这样的成就,近可以光大太祖、历代圣人的传承,远则可以比肩唐虞、三代的兴盛。”
这段话总结起来就是在阐述一个理论,皇帝要多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明理,那么,归根溯源,治理国家怎么才能实现了?
就是将学习后得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
这个道理,圣人早就说过,但所有人都把圣人之言当成空话、套话,只有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中,看到类似的语言,他们才会有切身的体验。
弘文一边看,一边想到东南倭事。
他自小是没有学习过戎马之策的,等到了御极天下后,倭寇一度打到了南京城下,他这才发现,自己在戎政上,都是以臣工的想法为想法,有些事情,比如让苏时秀这个清流领袖带兵。
他私心里隐隐觉得恐怕是不妥当的。
但当朝廷里很多人都推荐苏时秀时,他有心反驳,却又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论据出来。
直到召苏时秀当庭问策时,苏时秀侃侃而谈,将如何平倭说得天花乱坠,他 尽管还有疑虑,但因为不懂,所以怕说出话来露怯,故而最后只能勉强让苏时秀去试一试。
这么一试。
果然让他很失望。
看到陈凡的文章,他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这一节。
很快,弘文帝看出陈凡的文章已经到了收尾阶段,只见他在纸上写道:“至于用人必当,而皋、夔、稷、契之在列;行政必允,而、礼、乐、刑政之覃敷,则又此心之妙用,而我陛下之馀事也,何敢以渎圣听哉!陛下倘能鉴臣之愚,而於所谓敬一者,贞之于久而会之于心,则道统之传,亘古今而独盛矣。斯文幸甚!宗社幸甚!臣何任祈籲陨越之至!”
至于任用人才,必须得当,像皋陶、夔、稷、契这样的贤臣都在朝中;执行政务,必须公正,礼、乐、刑、政等政策广泛施行,这都是陛下内心智慧的妙用,对我来说,这不过是陛下治国的余事,怎敢以此亵渎圣听呢!
如果陛下能够体察我的愚见,对于所谓“敬一”的道理,能够长久坚持并融会于心,那么道统的传承,将会在古今独盛。这是文化的幸事!也是国家的幸事!臣下我怎敢不竭尽全力祈求陛下采纳呢!
“臣 陈凡 谨对。”
这一篇二万字长文,陈凡花了整整一天。
要知道,一天始终保持着专注的状态,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疲惫的事。
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时,忍不住抬起头,想要伸个懒腰。
可他刚刚抬头,却看见原本熙熙攘攘的大殿内,此刻早已空空荡荡。
几十个考官神色复杂的看向自己。
他这才恍然,原来自己已经是最后一人。
“唔?”陈凡突然想起,自己也没跟考官要求续烛,那这烛光是从哪里来的?
陈凡募的转头,却见一个小太监笑容温和的冲他点了点头。
“许是这奉天殿里洒扫的小太监吧,不得不说,这殿试就是比乡试人性化!”
终于考完,陈凡起身将手里的卷子恭恭敬敬送到主考韩鸾面前:“辛苦各位大人!”
说罢,深深一躬。
韩鸾笑道:“起来吧,本就是为国抡才,老夫等人身为殿试读卷官,这也是分内之事。”
说到这,他意味深长道:“不过与其感谢我等,你更应该感谢陛下啊!”
陈凡听得一头雾水,有皇帝什么事?
哦,给我这殿试的机会,那不就应该感谢皇帝吗?
于是他连忙再次躬身朝丹陛上的御座施礼道:“陛下天恩,使殿试风清弊绝,方能令学生等尽摒杂念,专注于文章,将十年所学,坦然呈于御前。方才殿内,学生突感一股清明正气充盈其间,想来是陛下圣德庇佑、化被考场所致。学生方能偶有所得,此皆仰赖陛下所赐之良境。学生心中感激涕零,但唯有效仿古之贤臣,竭尽驽钝,以报陛下于万一!”
众读卷官全都愣住了。
陈凡这个人,他们是知道的,学问非常好,听说也有经济之学。
有学问、有能力,现在他们发现,他还很会拍大老板的马屁。
这样的人,将来……
唐胄心里在滴血。
不让陈凡进门,那是因为这几天他受尽了宫里的压力,实在不好再违了宫里那位的意思。
可如今,他转头看向韩鸾,见他笑眯眯的跟陈凡说话,哪有一点首辅的样子,不知道还以为他是个邻家老翁关心后辈的琐事呢。
“这个老狐狸!”
“明明我才是他陈凡会试的座师,明明他陈凡连会试都过不了,是老夫阴差阳错将他录了,可现在一根筋,两头堵,老夫里外不是人,让韩鸾捡了桃子。”
后殿,刚刚掌灯的小太监回来时,看见皇帝竟还没走。
弘文道:“刚刚那陈凡与读卷那几人说了什么?”
小太监连忙将陈凡刚刚感激皇帝的话复述了一遍。
弘文脸上面不改色,缓缓道:“这两日读卷叫他们快些,三鼎甲的文章早些排出来我看!”
说到这,他顿了顿:“唔,顺便将那陈凡的文章也抽出来,朕要亲览!”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