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国诸贩马商贾悉知:即日起,敝号特代某东主收购上等党项马500匹,每匹15贯钱,仅限三日,因该东主在熙州仅停留七日,若三日内诸君不按此价成交,则往后每多延一日,报价便自动下降1贯。即:第四日为14贯,第五日为13贯……”
一张收购马匹的告示贴在吕简的银号门前,这便是吴怀璧交给程小蚁的任务:在熙州榷场采购一批西夏的好马,并借此结识一些西夏商人。
西夏盛产马、牛、羊、驼,尤其是党项马,以其优良的品质在北宋享有盛誉,唐代诗人元稹曾写下“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为此,吴怀璧专门为程小蚁准备了1万贯交子,封存在熙州分务之内。也没有明确规定每匹马的购入价格,而是让程小蚁“随机应变,相时而动”。听起来,这是一项很简单的任务。
程小蚁当然不会胡乱花上一通。吴怀璧帮了自己这么大的忙,他自然也要投桃报李,以最低的价格,购入更多的马。
他从小就随伯乐的后人孙益学习相马驾车之道,马的好坏自然逃不出他的眼睛。况且,守着榷场,又有魏风相助,钱也充足得很,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他对完成这项任务自是抱有极大信心。
榷场中,每匹马售价20两银,换算成钱就是20贯钱,按这个价格,1万贯钱可买500匹马。可程小蚁认为,做生意薄利多销是常态,自己一次性购入如此之多的马,定然可以把价格压下来。
魏风说,吕简是可信之人,购马之事,若能得到他相助,必可事半功倍。程小蚁也有此意,再次见面,吕简便将剩下那3000斤铁钱卖得的银两拿了出来。原来,继昨日出手了1000斤铁之后,剩下的3000斤,不到一个时辰便被抢购一空。
至此,此次长途跋涉,贩卖铁钱共获毛利1500余两银。喜出望外之际,又将采购马匹之事告诉了吕简。
吕简想了想说:“此地最大的马贩叫拓跋洪,西夏人,只要把他搞定,别说18贯一匹马,就是15贯也不在话下。”
三人又商议了一阵,程小蚁便写下本章开头的那张布告,让吕简派人贴在门前。
为什么他的收购价每日递减?目的是给西夏马贩形成集体压力,充分利用他们之间的竞争态势来促成低价成交的目的。也就是说,越快成交,对卖家越有利,越往后价格就会被压得越低。按程小蚁估计,最初两天对方可能会集体观望,成交高峰有可能就在第三日。
这么做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引起拓跋洪的关注。作为熙州榷场最大的马贩,只要能和他达成交易,500匹马的任务即可一次完成,而不必去再去和那些小马贩一一商洽。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既赚到了钱,程小蚁自是少不了要请魏风、吕简去最上等的酒楼开怀畅饮。席间,三人又谈起了采购马匹的事。在当前这样的外部环境和时间节点,有官方背景的,如此大规模的采购,在熙州榷场尚属首次,其用途不言自明:装备本国骑兵,以备同西夏开战。
按照这个思路推导下来,在本次交易中一定要隐去程小蚁的真实身份,以免被卖家洞悉用途而趁机抬价。程小蚁深以为然,既如此,自己先不便出面,将此事全权委托给吕简操持。
吕简让他放心,西夏马贩已跟宋人习得了“买一分,卖二分”的“大宗生意经”,即以低价在养殖户手中大量进货,再略加利润出手,从而快速回笼资金。用不了三天,自己银号的门槛就会被西夏的马贩踏破。
程小蚁大喜过望,盘算着三日后便可踏上归途,又是一夜无眠。
谁知,三天很快就过去了,却不见任何消息。程小蚁坐不住了,决定去吕简那里看看。刚出了大门,就见魏风匆匆而来。
魏风的表情很严肃,看起来跟平时大不一样。
“出什么事了?”程小蚁从魏风的表情上解读出了事态的严重性。
魏风从怀里掏出一张告示,递给程小蚁。
程小蚁接过一看,见上面写着:“即日起,万马商号出售上等党项马500匹,每匹25贯。仅限三日。因敝号东主在榷场只售七日,若三日内不按此价成交,则往后每多延一日,报价便自动上涨1贯,即第四日为26贯,第五日为27贯……”
程小蚁蓦然一惊,这分明就是在针对自己贴出的购马布告,连语气,语法都如出一辙,再往落款上看去,赫然写着:拓跋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