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作为綮云市商业局局长的宋建德,曾经是全省乃至全国商业系统的红人。兄弟地市商业局(公司)连连亏损,而他宋建德领导下的商业局(公司)却一枝独秀,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赢利大户,深得省商业厅前任厅长、后任省长的钟东阳的赏识。也正因此,宋建德幸运地被提拔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同时,担任商业局副局长的俞青田接任宋建德的空缺,升为一把手。此后,全市局级干部中女强人的称号,也就越来越响亮了。
俞青田能够顺利接宋建德的班,与盛缙云的消失有关。因为,中国的官员晋升讲的是论资排辈,这就好比皇帝的儿子个个都想当太子一样,长子做太子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如果哪个大臣想提议让皇次子或皇三子四子等等做太子,那注定要被大家看作是离经叛道的人。
俞青田并非“皇长子”,当时她充其量只是坐在“皇三子”的位置上。盛缙云能力强、资历深,是名正言顺的“皇长子”。还有个老莫,排在“皇次子”的位置上,只是已经年过五十七,等着退休了,不太像是“皇三子”俞青田的竞争对手。
要想跃过前面两个“皇子”,当上“皇太子”并且顺利继承大统,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做法,来也“玄武门之变”,干掉拦在前面的兄弟尤其是长兄李建成,从而一举夺得商业局的“天下”。
盛缙云自然不想做李建成。他知道,而今的时代并非封建王朝,只要社会公义和舆论站在他的一边,他就能够通过基层群众的推荐,通过组织上的考察,顺顺当当地坐上商业局局长的位置。当时,俞青田负责的是食品公司及连锁店这一块业务,主要是进货后在本地销售的渠道;而盛缙云负责的是在本地产品向外地销售的渠道,工作也干得相当出色。尽管两人分管业务的利润不相上下,但盛缙云资历老,而且他自认为向外地推销本地产品,贡献要更大一些。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如果宋建德走了,盛缙云顶上都是天经地义的。
可是,宋建德要走的风声越来越紧,组织上很快就来人考察了。
遗憾的是,宋建德在向市委组织部考察组的领导汇报时说,俞青田和盛缙云都适合干商业局局长,但更适合的应该是俞青田。问到原因,宋建德说,俞青田这个人有亲和力,能够把商业局下属各部门的头头脑脑都团结在一起,而盛缙云呢,在这方面可能要差一些。宋建德还说,在商业局这个系统内,能干的人很多,而且和其他部门一样,男性领导不少,自负的也很多。一旦让盛缙云坐上商业局局长位置,可能下面会有很多人不服。相比较而言,如果让俞青田坐上局长位置,那些原本不太服气的基层领导,可能会显示出好男不跟女斗的绅士风度,再加上俞青田团结同志的亲和力,说不定就把这种不和谐的气氛全都扭转过来了。他相信,让俞青田来干,说不定会比他这个局长干得更好。
考察组回去了,有关候选人的风声也慢慢传开了。可是,由于綮云市常务副市长的调令迟迟下发,宋建德在商业局局长的位置上一拖再拖,最后就拖出好多问题来了。
“反正轮不到我做局长,索性就把局里的丑事捅出去!”盛缙云的耿直个性,最终使他选择了向省市纪委举报。
当时商业局系统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綮云市食品大厦工程楼的发包。由于綮云市商业局成为全市工商系统效益最好的单位,同时也是全省商业系统中少数有利润的单位之一,深得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宠幸。在食品大厦建设问题上,商业局领导希望造得大一点,气派一点,钱也多出一点。与其他部门单位造办公楼总是小里小气,市领导总是扭扭捏捏不肯批钱相反,商业局食品大厦项目一报上去,就得到了市领导的批准,而且投资额比其他部门单位的办公大楼多好几倍。当然,宋建德和俞青田都有他们的想法。毕竟,食品大厦与其他部门单位的办公大楼是有区别的。尽管今后的大厦内也会腾出一部分用于办公,但更多的是用于商业销售,这就相当于利滚利,是为了让商业局赚更多的钱,为市财政争更多的光。有了这样的理由垫底,宋俞二位的话自然说起来腰板很硬,市领导签字的时候也非常麻利。
这个投资巨大的食品大厦工程项目一旦批下,如同一只苍蝇掉进了蚂蚁国,立即引来了一批接一批蚂蚁般肥头肥脑、整天提着黑色公文包以公关为业的建筑企业老总们。他们千方百计地拉笼宋建德和俞青田,希望把工程交给他们做,然后从中获取暴利。
本来,这个项目的施工单位是没有人可以来争的。因为,商业局下属的后勤公司里,就有一个建筑队。这个队长鞠武义后来将企业改制到自己名下后,更名为仙居房产开发公司,是綮云市的房地产大腕之一。但那个时候,他还正在为改制而四处奔走,三天两头来找局领导,说商业局的建筑企业改制步伐太慢了,我们綮云不能走苏南模式,这样下去企业缺乏后劲,建筑队的一帮人会养不活的。
鞠武义的话也没有说错。因为兄弟地市的商业局都对下属企业进行了改制,特别是像建筑队这样的小企业,本身没有什么行业优势,早就改制掉了。可綮云市商业局因为是公有制的模范单位,这些年来运转得不错,没有让人觉得国有和集体企业有什么不好。在这样的形势下,建筑队的改制也只好随大流,被一拖再拖。
鞠武义见自己的观点说服不了宋建德等局领导,便转换思路,想趁机“吃”下食品大厦工程。他知道,改制是迟早的事,将来这个建筑队的人和设施,都会转到他的名下。既然这样,他就应该为企业的明天打算,总不能让企业亏下去。尽管拿下食品大厦工程后赚到的钱将不归自己所有,可赚到总比亏了好。赚多了,他可以拿到效益提成,另外,还可以来了乾坤大挪移,借这几年迟迟不转制的机会,把建筑队的资产悄悄地转移到其他单位和朋友身上,等改制后再重新转回来。
有了这样的思路,他承建食品大厦工程的欲望就更强了。
因为是为公家干,他把要求提出来后,从宋建德到盛缙云、老莫、俞青田等一干领导,几乎就没有人敢反对的,都说要把这个工程包给他去做。
出人意外的是,就在鞠武义准备将工程队开进施工现场之际,局领导突然找他谈话,说根据市里的要求,这个工程项目投资额太大,按规定应该向社会公开招标,所以,我们不能私下发包了。局领导希望他组织力量,和其他建筑公司一起积极参加投标。
接下来的情况更糟糕了。由于商业局建筑队还没有注册成立公司,需要挂靠其他企业才能参加这种大规模的招标。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企业,要拿出一大笔挂靠费不说,还花费不少钱组织了力量编标。可在开标以后,因为建筑队的资质太低,分数打得不高,总分未能进入前三名。
进入前三名的是师浦江的綮江房产、劳长兴的綮云二建,还有就是外地企业——桐州市夏永嘉的华夏房产。
在进入前三名后,最后确定哪家企业中标,建设方綮云市商业局的领导有着很大的权力。为此,专门召开了局长办公会议讨论这三家企业的资质、信誉、资金和技术实力等,进行反复权衡。
作为本地人,盛缙云当然倾向于綮云市的两家企业,毕竟企业的税收是交给綮云的嘛,胳膊肘哪能往外拐呢。师浦江和劳长兴在悄悄给他打电话时,他都爽快地答应了,表示只会投本地企业的票,外地企业他是不会赞成的。他相信,局里的其他领导也会和他一样,难道他们会把工程交给外地企业去做么?
他担心什么事,什么事就发生了。在局长办公会议上,俞青田第一个出来表态,她认为华夏房产实力最强,最有可能把食品大厦工程创出质量一流的品牌。对于本地的两家企业,她认为资金缺乏实力,技术上也差一大截。宋建德和老莫迟迟不表态。没办法,盛缙云就单枪匹马地站出来与俞青田唱对台戏,一个说要给本地企业,一个说要给外地企业,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
实在要老莫表态了。老莫来了个模棱两可,道:“我觉得三家企业都不错。既然进了前三名,就是前三强嘛。定谁都不会错,质量上都差不到哪儿去。”
盛缙云道:“那你的意思是赞成给本地企业去做喽?反正质量上差不多,我们为什么不给本地企业?莫非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话不能这么说。”俞青田道:“不过,如果你一定要这么说,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对。外地企业能够带来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能够把经念得更好,也在情理之中嘛。反正,我主张给华夏房产。”
因为大家争持不下,最后,局长宋建德出来拍板定调子:“我觉得今天的会开得很好。大家都亮明了态度,都说出了一定的道理,都是为了把大厦工程造得更好嘛。不过呢,我的态度是,因为俞青田是食品公司的前任经理,现在又分管着这块工作。我们是不是多听听她的意见。既然她提出要给外地企业去做,希望外地企业能够带来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计理念,那就让外地企业去做吧。”
盛缙云还说不行,可看了看老莫,老莫只顾抽烟,像是没听到。而俞青田呢,则不停地看着他笑,笑里面还藏着很多意思。
这时,只听宋建德道:“好了,大家没什么意见的话,那就这样定下来了。今后,这项工程还得由俞青田多操点心。以后这个大厦还是在你分管之下嘛,工程要怎么造,要造到什么样的质量和水平,你有什么要求和想法,都可以和承建单位去谈。”
盛缙云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盯着他们俩。宋建德最后开了句玩笑,道:“俞青田,话还是要再撂一句给你,工程监督管让你去抓,廉政建设这根弦可不能松啊!现在不是流行一句话嘛,‘工程上马,干部下马’,我们商业局的干部,可不能应了这句,啊?”
走出会议室,盛缙云心里愤愤不平。“哼,还说什么廉政建设!”他觉得眼睛里充满了火焰,“什么‘工程上马,干部下马’,天晓得,让外地企业来搞本地工程,你们两个不‘下马’才怪呢!”
师浦江和劳长兴经常来找盛缙云反映这事,盛缙云也没办法,他说:“问题肯定是有的,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什么证据,话说不响啊。”
师浦江和劳长兴就让人盯着俞青田,后来就了解到了不少情况。
有人说,俞青田经常和华夏房产老总夏永嘉在一起吃饭喝酒,两人关系很不正常。夏永嘉常去俞青田的家,每次都大包小包地往里送。有一次,俞青田家的保姆收拾房间,在厨房里角落里看到了一只黑色塑料袋,以为是下属送来的什么海鲜。打开来一看,吓一跳,原来是整捆整捆的人民币。
有人说俞青田的弟弟俞庆元和弟媳魏乐清也常去找夏永嘉办事。一会儿是一叠的发票找他报销,一会儿说要他到乌龙山酒店去结账,甚至还让他帮助销货,简直是没完没了。
还有人说,夏永嘉也常去宋建德办公室汇报工作,手里也没少拿东西。每次进去,那只形状有些夸张的大皮包总是鼓鼓囊囊的。
在掌握了大量的看起来是道听途说,但可信度又比较高的所谓证据或者说线索后,盛缙云本想立即前往有关部门反映。可是,在老婆的劝说下,他忍不又忍。因为外面都传说宋建德要高升了,接下来最有可能顶上去的就是他老盛。如果这个时候去举报,搞什么窝里斗,通常来说都会两败俱伤,谁也捞不到好处。到头来,受伤最重的可能还是他自己。特别是宋建德,即将是市领导了。如果他举报俞青田的事最后牵扯到宋建德,那不是自讨苦吃么?不论查实与否,他都没好果子吃。
忍了一段时间后,终于还是没忍住。
主要原因,就出在宋建德对考察组说的话。盛缙云听到那些话后,感觉自己很受伤害,认为宋建德和俞青田这两人不太正派。外界早就传说他们俩的事了,他一直不相信。可是,从食品大厦工程的发包一事,再结合考察谈话来分析,他觉得外界的传闻不是空穴来风。这一对男女,还真不是什么好鸟。
省市纪委很认真地接待了盛缙云的来访。由于盛缙云是个副处级领导干部,在市纪委上访时,是纪委书记亲自接待的;而在省纪委,也由信访室(举报中心)主任亲自接访。
因为宋建德是个即将被提拔为副市级领导的重要干部。他目前是个市管干部,可接下来就将成为省管干部。省市纪委领导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由省纪委信访室会同市纪委有关领导一起组成调查组,对盛缙云反映的问题进行一番核实。
这种调查方式,看起来很重视。其实,从内行角度来看,是一种很不务实、注定不会有什么效果的形式主义做法。纪委办案的威力,主要就体现在“两规”上,把查处对象送进“两规”办案点,再通过内查外调,哪有破不了案的?能够从“两规”点平安无事回到原单位上班的,不是百里挑一,应该说是千里挑一才是。毕竟,现在的干部有问题的太多了,犯错误的机率太高了。难怪有人说,从机关大楼里随便砸下一块石头,准能砸到一个腐败分子。可是,现在省纪委竟然派出信访室的干部来作信访调查,进行一番表面化的核实,其威力自然就小多了。离开了“两规”大权,纪委就不再那么可怕,谈话的时候,大家都可以装模作样地说些违心的话,纪委也不会把你怎么样。这不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么?
省市纪委调查组到商业局找局领导一个个谈了话,也找了下面的一些中层干部进行核实,甚至还召开了两个座谈会。商业局热情地接待了调查组成员,请他们吃喝,也给他们送礼。在经过一番这样冠冕堂皇的活动后,调查组走了。不久,调查结论由省纪委通报给了綮云市委,再转述给了商业局局长宋建德——“经过调查,反映的问题缺乏证据,不属实。宋建德和俞青田在商业局工作的这些年政绩突出,廉政务实,干部群众反映很好。有同志向上面举报,主要是因为对个人职级问题有些想法,影响了情绪。建议对该同志加强教育,做好解释工作,保持商业局领导班子的安定团结。”
现在官场上的风气的确不是那么好。本来,像这种省市纪委联合调查组作出的结论,应该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可是不知为什么,商业局的干部群众很快都传开了。大家都知道,盛缙云在告宋俞的状,而省市纪委经过调查认为宋俞作风正派、廉政务实、政绩突出,还说要把盛缙云好好批评教育一番。
这些夹叙夹议的传言,加上后来市委组织部部长借机关作风建设活动之机找他作的谈话,他知道省市纪委调查组确实没有深入实际,没有查出真实情况。不务实也算了,还倒打一耙,说他盛缙云心胸不宽,不能容人,直把他气得个半死。
想来想去,一口气还是平不下去。最后,他坚持继续上访,找市纪委书记、副书记谈,还找省纪委信访室主任、检查室主任谈。有时候这些领导也给他一个面子,坐下来听他谈几句。可时间长了,这些领导就以工作忙为借口推托,三言两语就把他敷衍过去了。
盛缙云个性本来就强,一看这些上级机关的领导干部如此工作作风,忍不住的时候,就开口大骂。一个市商业局的副局长,在到省纪委上访举报的时候,骂纪委的领导干部“作风不好,听不进基层干部的意见”,等等,那还了得?
这些骂人的话后来就传到一些省纪委常委乃至副书记的耳朵里了。他们把省纪委信访室的主任找去,了解了情况之后,让他负责做好平息工作。要是实在平息不下去,还得再去綮云一趟,该重新核查的就重新核查,一旦掌握可靠线索,该检查室出马的就由检查室出马。
信访室主任的电话打到綮云市纪委,纪委书记向市委领导作了汇报,也把商业局局长宋建德找来谈话,要他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别再让盛缙云到处上访了,这样下去,影响不好,对大家的前途都不利。
还不等宋建德找盛缙云做思想工作,当天晚上就出事了。那晚盛缙云和他分管的几个企业经理一起喝酒,边喝边骂,到很晚才回家。快到家门口的时候,正巧遇到几个歹徒在群殴,盛缙云仗着几分酒劲,便上去劝架,要他们都歇手。不料,几个人打到了他身边,根本没有歇手的意见,还拿出刀来乱捅,其中有一刀,就捅向了盛缙云的要害部位。
盛缙云倒下之后,就再也没起来。附近有行人远远躲在那里观看,后来在公安机关作了证。
盛缙云遇害后,他老婆认定是宋建德和俞庆元干的,就继续上告,可把市领导给惹火了。市里派出好几拨人做她的思想工作,暂时算是把她给稳住了。
不久,省里下了文,綮云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调任省直机关任副厅长,宋建德顺利顶了上去。
听到这个消息,盛缙云老婆不高兴了。她常跑到省纪委,要求派人查宋建德和俞青田。
奇怪的是,有一天晚上,她竟然在家中服毒自尽了。黄桐庐和史苍南等人都亲自到她家中查验过,公安机关的刑侦专家和法医也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证实,她确实是服毒自尽,没有外人强迫。
更奇怪的是,在外地工作回来不久,而且同样扬言要告状的盛缙云儿子,还没等到进省城,就在那个风平浪静的夜晚,独自站在綮云江大桥上,扑通一声跳进了江里。公安机关组织力量四处捞尸,直到一个星期以后,才把尸体从下游捞上来。黄桐庐和史苍南也都看到过尸体,还特地到殡仪馆察看过前来参加告别仪式的人,看看有没有什么异常情况。
在七年前死亡并且被火化掉的人,今天又活回来了。
他在阴间查到了宋建德和俞青田的罪状,现在又返回阳间,旧冤重申?
说实在,现在的黄桐庐倒真希望死去的人能够回阳间申冤,能够替他把宋建德和俞青田的事查个水落石出,明明白白。可是,别说其他人,连他黄桐庐自己都不相信会有这事。
他是个共产党员,百分之百的无神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