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语给成东风打电话的时候,他正在吃热乎的大馒头。
早上,杨大伟按照昨晚约定的,早早的就来接成东风。
“去哪成总?单位?”杨大伟一夜之间改头换面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成东风想了想,“出北海市,向东,沿着国道一直走。”
“好嘞。”杨大伟发动车子向出市的方向驶去。
出了北海市区,很快就到了城郊地区,虽然也一片欣欣向荣,但与市区内的景象大为不同。路边是一间一间小商铺,早餐店还在热火朝天的忙着备餐,零星有人进去买上油条或者包子,把早就准备好的现金递给老板,出门拐进旁边的胡同,消失在后边的住宅区内。
成东风站在胡同口,抻头往里看,老式小区,最高的楼不过四五层,全部都是步梯楼,楼体灰蒙蒙的颜色与晨光融为一体,塑钢门窗已经氧化发黄,与楼体颜色出奇的一致。
成东风心想:“这都几点了才买早餐回家吃?不用上班么?”他看一眼手表,七点半多点儿,果然这里的居民活得更自在。
这是开放式的小区,楼的周围既没有栅栏,也没有出入门,任君随意进出。楼下几乎没有绿化,倒是有一小块一小块的开垦出来的一畦一畦的菜地,此时不是适合种菜的时节,所以都空着。楼下倒是有几排椅子,被老人们聚拢在一起,一张破桌子上还画上了棋盘格。
成东风拐出胡同,看到一辆公交车慢悠悠的驶来,车上稀稀拉拉的坐着一些人,这些应该是需要上班的人吧。
成东风上了车,让杨大伟继续往前开。
车子又开出去十几分钟,路边渐渐荒凉了起来,这里完全与北海市的城市区域没了关系,出现了大面积的耕地,玉米、黄生、大豆已经收获完了,只剩玉米秸秆还堆放在地里。水稻还没到收获的时候,金黄的沉甸甸的稻穗铺向远方。
“今年年头不错。”杨大伟像村里懂得务农的老人家一样感叹道。
突然,前面出现了一个十字路口,杨大伟不知该如何选择的时候,成东风突然看见一辆不像公交车的“公交车”,用的是小客车,但后边又贴着“18路”的字样,车上满满当当的全是人。
“跟着这辆车走。”成东风说。
杨大伟跟在小巴后面,一会儿农田就到头了,隐隐约约开始出现楼房,看上去像是一个镇子。
刚过镇子边上的加油站,公交车停下了,车上涌下来一群人,公交车几乎空掉了。
成东风让杨大伟靠边停车,他好奇的奔着人群去了,这些老人每人手里都拉着一辆小车,有的是洗衣粉的赠品,有的是教育机构的赠品。人群几乎同时挤进了一个农贸市场,成东风也为随着人群一起往里走。
迈进大门的一刻,嘈杂声迎面扑来,所有的摊贩都扯开嗓门迎接这一大批客人。长短粗细不一的黄瓜、一字排开的四种价格不一、品种不同的豆角、芹菜有带根的和不带根的,据说根上带土的那种最有芹菜味,好像最后那点土使它的生命延长至被摘干洗净下锅的时候。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农贸市场,蔬菜区的后面是水产区,东山省海岸线绵长,这里的人几乎都习惯了每日的餐桌上都要有点儿海鲜,只有一两个卖淡水鱼的摊位倔强的存活在一群卖海鲜的摊位中间。
隔壁就是鲜肉区域,新鲜的猪牛羊肉、鸡鸭鹅,还有一家提供现杀服务,正在揽客的老板娘右手食指突兀的翘着,少了一节,应该是工伤。
鲜肉区旁边是米面粮油,当然也包括面食区域,蒸馒头的笼屉摞的比成东风都高,其中一家打出的招牌是柴火现蒸,摊位前围了一堆人。
成东风也围了过去,排在队伍的最后边。老板娘是个孔武有力的中年女性,身材敦实,一扭身就将一笼屉馒头端起,再一扭身就已经将笼屉稳稳的放在身前了,一手揭开盖子,一手拿着菜刀赶着烟气,“几个?”话刚出口,塑料袋已经撑开等着买家报数了。
一块钱一个的馒头,比成东风的拳头大多了,漂白暄软,白面的香气蒸腾开来。
“四个。”
“五个。”
“六个吧,馒头哪有买五个的。”
每一笼屉都迅速见底,老板娘一扭身,又将笼屉递给了正在揉面的男人。队伍行进的速度远不如老板娘清空笼屉的速度快。
轮到成东风,老板娘撑着塑料袋问“:几个?”
“一个。”
而此时,老板娘早已经将三个馒头扒拉进了口袋,抬头看了成东风一眼,又倒出来两个。
“好奇,尝一尝。”成东风多解释了一句,老板娘早已给下一个客人如数装好了馒头。
成东风挪到边上,手里的馒头热乎乎的,他打开袋子闻了一下,一下勾起了食欲,掰下一块送入口中,可能是饥饿提升了这个馒头的味道,也或许是“柴火现蒸”在作祟,成东风把一个白面馒头吃的津津有味,“一块钱一个,能挣钱吗?”
老板娘正忙着装馒头,没搭理成东风,正在往笼屉里装馒头的老板扫了他一眼,开了口,“我们也没条件做慈善,挣多挣少呗。”
成东风把剩下的半个馒头揣进兜里,“没别的意思,这么大的馒头一块钱,好多年没见过了。”
老板把笼屉码到蒸锅上,回来继续揉馒头,“外地的吧?我们这儿就这个物价,再贵了卖不动。”
“干了好多年了吧?我看你揉馒头时候说话气息还那么平稳。”成东风看着老板迅速的把一坨面揉成一个圆圆的馒头,在笼屉里摆好。
老板点点头,“有年头了,没别的可干了,这个岁数,还能干啥,出去打工还不如在家揉馒头,好歹能守着老婆孩子。”
成东风跟老板扯了几句,又继续在菜市场里晃荡,几乎每个摊位前都有个泡沫箱子的盖儿,里面装着一些烂了一半的西红柿、黄瓜,或者是蔫了吧唧的菜花,都是些可以进垃圾桶的菜了,一个随意撕下来的纸壳上写着“一元”,引起几个拉着小车的阿姨的注意。
逛完一圈,成东风又拐回到卖馒头的摊位前,“老板,再来六个吧。”他和杨大伟的早饭就用馒头解决了。
成东风出了菜市场,街上热闹起来,车也多了起来,顺着马路继续往东应该是学校,许多载着孩子的家长都在往前边赶。成东风索性也跟着人群往前走。
不到两公里,是栗子房镇十一中学,半新不旧的校舍,连孩子们的校服也是半新不旧的颜色。
原来这个镇子叫栗子房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里的板栗特别好吃。
学校周围只有几家校工商店,没有托管班也没有其他教培机构,成东风站在门口,看着在风中轻轻摆动的五星红旗,距离他上中学已经过去了近三十年。他当年没有上过辅导班,三十年后,栗子房镇的孩子们还是不上辅导班。
成东风在学校门口驻足看了一会儿,直到门卫关上了大门,他才回到车上,把馒头塞给杨大伟,“你尝尝,香甜香甜的,好吃。”
成东风一边儿嚼着馒头,一边儿对电话那端的陈语说:“找我啥事儿?”
陈语跟成东风约见面时间,成东风却沉浸在馒头的滋味中,一口接一口,含混不清的说道:“你吃馒头不?我给你带几个?下午我回去的早就联系你,回去的晚就明天再说。”
挂断电话,成东风对杨大伟说:“回去。”
他想要的地址选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