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话没避着人,赵师傅问:“沈老板你今年高考啊?”
“嗯,试试水。”
反正她这半吊子水平,这大半年说是要考。
结果读的书都赶不上杨仲南一半多,估计很难考个好大学。
考着玩玩吧。
沈麦看的比较开,赵师傅等人可把这件事当成了大事办。
店里的事情非必要不会去打扰沈麦。
哪怕有拿不准的,也都集中一个时间段过去。
于灿灿还跟着毛晓倩学了一些滋补补脑的汤,每天都给她换着花样做。
沈麦哭笑不得。
原本她还想去员工宿舍那里看看还有什么改善的,结果硬生生被按在院子里学了三天三夜。
好在,转眼到了六月底,沈麦要回去报名高考。
在此之前,沈麦抽出一天来给食坊添了一些适合盛夏吃的菜品,这才赶忙回了小镇上。
杨仲南提前回来的,在江城几天都要往工地跑,导致晒黑了一些。
原本沈麦只觉得他的皮肤很有力量感,很英俊,稀罕的看了好几次。
谁知道杨仲南误以为她在嫌弃他。
居然闷声不吭的从南方买了能美白的护肤品回来。
被沈麦发现的时候,杨仲南都用了大半罐了。
沈麦噗嗤笑的开怀:“哈哈哈,杨仲南我怎么没发现你这么闷·骚呢,哪里就黑了,我看着喜欢的不得了。”
杨仲南才不信。
听听她这猖狂的笑声啊,他不要脸的吗?
恼羞成怒的杨仲南一下把沈麦按在了被子里,又是一夜雨打芭蕉。
沈麦被欺负了一顿,早上起来继续按住他肆意乱动的手。
“你疯了吧,后天可就高考了了,你还闹?”
杨仲南喉结滚动:“反正你白,多和你贴贴,说不定就能白回来。”
说完,他还很懊恼。
林少华那小子是比他白多了,可一点都没男人样,小麦怎么就喜欢过他那种皮相呢?
他们已经搬回了镇子上住,盛夏里,杨仲南种的月季开的花团锦簇。
杨仲南每次读完书,总能看到沈麦分心在看花看草看世界,就是不看书。
一边感叹着超级漂亮,一边在察觉到他的目光后,装模作样做题。
杨仲南摇摇头,给她布置几张试卷,掐表让她做。
别看沈麦挺学渣的,但脑子灵活,数学题基本能全对。
但是语文政治这类需要背诵的文科题,失分是最多的。
沈麦对上杨仲南严厉的目光,她眨眨眼,装傻:“背诵的东西太多啦,好难哦。”
杨仲南叹了口气:“你认真点,说不定不用明年也能考上呢?”
“可我想考清北呀,和你并肩。”
还有最后一天,今天下午还要去看考场。
若是别的家长,可能就恨铁不成钢,索性撒了手。
可杨仲南偏不,一直陪着沈麦多看多背。
等拿到准考证,才知道两人是在一个学校考试,只不过一个在东边另一个在西边。
每场考试,杨仲南都是先把沈麦送到考场后再去自己的那里。
俊男美女,气质卓然的两个人站在一群青涩高中生中格外显眼。
不仅学生们看到会讨论,连电视台的记者在考完最后一场后还采访了他们两个人,将精挑细选的一组照片刊登在了报纸上。
后来,等他们功成名就了,这张照片被无数家长拿来训自家孩子。
成了许多熊孩子的榜样(童年阴影)。
考试前,沈麦和杨仲南把手头里的事都交给了手底下的人。
考完试后,这俩没良心的继续当甩手掌柜,一起跑去了首都撒野。
哦不,是做亲子鉴定。
绿皮火车上。
看着风景一片片的后退,沈麦新奇极了。
火车人很多,味道也不太好,行驶过程中时不时传出火车鸣笛的声音。
但这是独属于八十年代的印记,车里有提着菜篮子的老人,咕咕叫着被栓了腿的公鸡。
而在沈麦和杨仲南对面的是一对年轻的小夫妻,他们怀里抱着一个白嫩嫩的襁褓婴儿。
小夫妻中的妻子善意地对她笑了笑。
“你是一个人坐火车的?”
“不是,我爱人去接热水了。”
说着,杨仲南带了两桶泡面回来。
浓郁的泡面味道霸道地钻上了车厢。
对面的小夫妻眼神若有似无地看向他们这边。
“小心烫,”杨仲南仿若未觉,“吃饱你先睡一会儿,我看着。”
沈麦掀开泡面盖,意外发现里面还有两根火腿肠和鸡蛋。
他们出门没穿太好的衣服,吃个泡面也谨慎地把鸡蛋往里面藏。
自然是为了防止被火车上的扒手盯上。
都说穷家富路,沈麦临走前做好了攻略。
从省城坐火车到首都需要两天一夜。
他们两个都没出过远门。
一定要备齐全。
光是吃的,沈麦就备了两大包,零钱哪个口袋都装了一点。
至于大钱,自然是带着存折,想什么时候取,就去银行里去呗。
泡面很香,但火车上选择吃泡面也不少。
尤其是从省城上车的,基本人手两包。
但,吃大桶泡面的只有沈麦一个。
毕竟是临走前刚从厂子里提出来的第一批货。
新品都没运走呢,就被沈麦扛了一箱回家。
到了饭点,列车员推着小车售卖瓜子饮料矿泉水,盒饭泡面大火腿。
有人闻着这泡面味道,忍不住也买了盒饭或者泡面来吃。
但有人没带铝饭盒,馋泡面馋的实在受不了了,居然向沈麦提出要买几桶面的要求。
沈麦没多带,婉拒了。
“那同·志你这大桶面是从哪里买的?”
“也不是买的,这是我亲戚送我的大桶面,还没面市呢,你们要是喜欢,可以打电话去订购。”
她给来要电话的人都说了号码。
没想到坐个火车还能卖东西,沈麦美的不行。
除了这碗泡面,沈麦没再拿别的东西出来显眼。
趁着别人不注意时,才将带着的肉干分着吃。
虽然有杨仲南这么大块头的人在,可指不定那些人要钱不要命。
还在火车上的沈麦不知道,有些吃货下了车便等不及地打了方便面厂的电话过去。
纷纷要订购大桶面。
马大根听到一单,虽然订单小,但顾客留的地址他们车队能送到,立马答应下来。
并且忽悠他多买了两箱干脆面和火鸡面。
原本以为这个订单结束了,可过了两个星期,这人又打了电话过来。
“啥,你要从我这里进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