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就是沈麦突发奇想,想再去西边的地看看鸭蛋孵化出来没有。
杨仲南自然是听媳妇儿,结果两个人到了之后没看到小鸭.子,倒是看到了一群野鸭.子聚在一起,像是在开大会。
此时不抓什么时候抓!
沈麦和杨仲南对视一眼,双双扑了上去。
一阵鸡飞狗跳后,沈麦抓了两只,杨仲南抓了四只,各个膘肥体壮,油光水量。
“发财啦,”沈麦颠了下手里的野鸭.子,“等我们回去,也煮一锅老鸭汤来喝。”
不过这里怎么突然来了这么多鸭.子?
沈麦好奇,便去查看了一番,在看到小水沟里弯曲的东西时,吓得倒退数步。
“啊!有蛇!”
杨仲南当即过来,一眼就看到了一窝的黄鳝鱼。
最粗的那条都有自己手腕那么大。
“是黄鳝鱼,”杨仲南笑着道,“不是蛇。”
“不是蛇?”沈麦整个人都僵直了,见杨仲南徒手拿了一条出来,还是不敢去看。
“大约有五六条,冬天气温低,这里泥比较多,估计在这里打的洞,我再挖一挖,看看还有没有。”
沈麦最看不得这种没有脚的动物,离得远远的。
直到杨仲南又惊呼几声,说挖到了几只大螃蟹。
沈麦:“运气这么好的吗?”
何止是这些?
大概是这边的地真的不好,没大有人来,沈麦居然还发现了好多蟹味菇。
这种成片长的小蘑菇,回去和鸡蛋做个汤,味道鲜美还清淡。
于是,上了山这一趟。
两个人提着六只鸭,鳝鱼螃蟹,蟹味菇和路过摘的野果,扛着打下来的竹子,满载而归。
东西太多,两个人回来的也晚,杨家人照旧没给他们留饭。
王红霞倚在门框上看着他们回来,阴阳怪气一番。
“……总之,你们别想碰我们的油盐酱醋。”
沈麦心情好,懒得搭理她。
回去就烧起了火,先把老鸭汤给炖上了。
明天还要再继续卖卤鸭,他们回来时将菜市场那定的鸭.子一起抓了回来,再加上这五只。
好几伙,十只凑在一起,光是烧水去毛都得好一顿功夫。
杨仲南想了想,去借了一口大铁锅过来。
“你从哪里借来的?这么大,一次能煮三四只鸭.子了。”
沈麦刚准备完卤料,稀奇道。
“是教我木工的田表叔,他们很照顾我。”杨仲南说。
话音未落,一个面容和善的中年婶子就追了过来。
“老三啊,你跑这么快干什么,你叔担心你没油用,让我给你送点过来。”
田婶子拿着一罐油过来,原本是想放下就走的,结果就看到了一群鸭.子和一个漂亮小姑娘。
沈麦手里有钱也舍得花钱,这几天给杨仲南和自己开小灶,天天补汤喝着,自己上了肉。
倒是杨仲南补汤喝多了,流了两次鼻血。
而且为了方便处理鸭肉,她还去裁缝店里裁了两块布,自己给做了两身围兜。
此时的沈麦穿的板板正正的,头发也扎了起来。
露出来一个饱满逛街的额头,水灵灵的大眼睛别提多有精神。
田婶子笑呵呵地打量着这新婚小夫妻,眼角都笑出了褶子:“你们两个可真登对,你娘总算做对了一件事。”
杨仲南腼腆地站起来:“这是田婶子。”
沈麦大大方方地跟人打招呼:“婶子,您吃晚饭了吗,我们炖了鸭汤,三哥,你去给婶子多盛点去。”
“诶,不用不用,我们都吃过晚饭了。”
"好。"
鸭汤炖的也差不多了,杨仲南麻利地给装了大半。
田婶子看着他们两个之间的相处模式,见杨仲南乖乖地装完汤递给她,沈麦连眼睛都没眨一下, 心里就有了底。
倒是被这鸭汤味道勾的流口水的杨老太太和王红霞跑了出来。
“等等,你把这肉都给这老太婆,我……娘吃什么!”
王红霞叉腰挡在田婶子前面,直勾勾地盯着老鸭汤。
田婶子:“这连锅都不让自己儿子使,还好意思要儿子的鸭汤,真是好大的脸。”
杨老太太脸皮厚,伸手就要去抢那瓦罐。
“老大家的说的对,这是我儿子做的汤,我当老子娘的都没吃一口,哪里轮得上你,你给我!”
“我不给!不给,就不给!”
“嘿,你这个死老太婆,这本来就是我们家的!还给我!”
“你们家的?你还知道老三是你家的啊,小时候不给他吃饭,不给他衣服穿,还不是我们老两口给帮衬过来的,这是那孩子孝敬我们两老口的,你还真就没资格抢!”
“我呸,在老娘家里抢老娘的东西,你还有理了!”
王红霞被鸭汤的味道勾的不行,帮着杨老太太一起抢:“这就是我们杨家的,你不准带走!”
眼瞧着三个人要吵起来,沈麦眼珠转了转,又去盛了一碗给杨老太太,故意从王红霞那边飘了些味道。
“娘,这是我们孝敬您的,里面沉甸甸的都是肉呢。”
杨老太太抢不过田婶子,正拉着脸,瞧见沈麦竟然给她装了一碗,顿时扬眉吐气。
“呵呵,还是你懂事,到底是我们老、杨、家的儿媳妇!”说完就端着汤进了屋。
王红霞舔着脸问沈麦:“弟妹,那我们家的呢,你知道的,你大哥他身体不好,还有你侄子……”
这味道是真好,她馋死了!
沈麦摊手:“没了啊,你要真想喝,就去找娘呗,娘,大嫂说她也想喝,让你给她匀点。”
“你!”
听到杨老太太在屋里骂王红霞不孝顺,白眼狼,她当即就变了脸。
可这汤实在是太香了,老太婆那里还有好多呢。
就算匀点给她,肯定也剩好多!
“沈麦!你给我等着!”王红霞到底没经过美食的诱惑,跑去了主屋。
田婶子见沈麦三言两语就把矛盾丢到了这俩不省心的婆媳,对她刮目相看。
老三性子憨厚,有个伶俐的媳妇,他们也就放心了。
送走了田婶子,杨仲南给沈麦做了蘑菇汤,两个人默契地把蘑菇和鸭汤迅速解决掉,便一起开始做卤鸭。
等烧火的功夫,沈麦还用山上的野果混着糖做了一瓶酸果酱。
白糖价格高,沈麦只做了一点点,剩余的野果两个人有一搭没一搭的啃完。
有了田婶子家的大铁锅,两个人的效率格外的高。
夜晚没有灯光,沈麦就坐在灶膛那儿,就着金灿灿的火光,一边烤火,一边靠在杨仲南身上看他做竹签。
火光跳跃,未干透的湿柴爆出一声响再充分燃烧,远处传来狗吠三两声。
沈麦仰头看天,心底无比平静和温暖。
这大概就是炊烟袅袅,人间烟火气吧。
崭新的一天,村子里的石桥宣布竣工。
沈麦和杨仲南挑着满满六十斤的鸭肉、串串和一篓子黄鳝提前一个小时来到了厂区门口。
看着小半篓子的串串,沈麦有点担心了,不知道他们新推出的这串串会不会受欢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