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过的飞快,转眼离阳历年就只有两天了,家里办喜事的气氛已经显现了出来。
周春强在老李家这边的小辈里也算是头一个结婚的,娶的媳妇条件又那么好,周家和李家全都很重视,齐齐帮着操办。
两边商量过了,要在村子里摆个流水席,来上礼的人每人一碗肉丝面。这听着十分寒酸的食物,在水泉村却是非常难得的。
水泉村的婚丧嫁娶甚少有这么热闹,条件稍好些的,男方会招待女方送亲的人一顿午饭,其他的乡亲邻居都是不管饭的。周春强和周春桃如今都有稳定的工作,李秀霞这段时间也通过做衣裳挣了些钱,周家的日子好过很多,自然想要把婚礼办的热热闹闹,也是代表重视新媳妇的意思。
虽然只是一碗面条,但吃的人多了却也是一项大工程,周大海家里原来的灶台肯定不行,需要临时垒一个大灶台。
周大海负责砌砖,许广施和泥,李秀芹和李秀霞担来一桶清水,把院子各处都彻底洒扫一遍。
春桃和许如娟她们也都回来了,叽叽喳喳的在旁边围着,李秀芹嫌她们吵,赶她们去新房里贴花纸。
“我还没见过大表哥的新房呢,我也去!”许如娇满怀期待的进了周春强的新房,花纸已经贴了大半,牙白底子带粉红、浅蓝各色小点点的花纸看起来十分漂亮,是周春强忙活了大半天的成果。
贴花纸是个细致活,看起来好像不应该由周春强这样的大男人干,可这是他跟小红以后的新房,周春强想给她最好的,总要亲历亲为。
他提前就准备好了直尺和吊线,细致地画好了轮廓才开始动手贴,贴出来的花纸非常规整,几乎看不出接缝的地方。
几个妹妹打下手,贴的就更快了,三点半,计划的地方终于全部贴好。
许如娇往后退了几步,站在新房门口,远远地打量一番:“嗯,没斜,也看不出接缝,真好看。”
几个人又齐动手把房间打扫干净,双人床占据的那个角落此刻已经变成了一个特别温馨舒服的小天地。
说是新房,其实房间里的东西也没多少是新的,房间是周家原先的厢房,收拾干净做了婚房,除了一张双人床和床上大红的被褥,几乎没有别的家具。
本地的风俗,结婚时新床必须是男方家做,其他家具一般是女方家陪送。
但在水泉村一带,所谓女方家的陪嫁,大部分也都是男方给钱,女方家买,甚至还有要求男方直接买好或做好了家具提前送到女方家,然后在结婚前一天或婚礼当天再当着乡亲邻居的面作为陪嫁送到男方家。
其实就是女方家不想出钱,但还要面子,男方得把这个面子给女方家攒足了。
当然,周家的情况夏家最清楚,彩礼都是一退再退,如今既然答应了这门婚事,也没必要再在这上头为难人。所以梳妆台和柜子都真的是女方家准备的,接亲那天一起拉过来,新房子里也已经早就留好了位置。
“洗脸盆和红门帘的都备好了吧”,许如娇看到门口摆着的脸盆架,随口问了句。
“都买好了”,周春强道,“春桃挑的,大红喜字可好看了。”
他话音刚落,就听周春桃“呀”了一声,愣愣的看着几个人:“洗脸盆还在县城宅子里咧,我忘了给拿回来了。”
她专程去百货大楼里挑的脸盆和红门帘,都买的是最贵最好的,却一时兴奋,回来的时候忘记带上了。
“还有喜糖,也都一起落在了县城宅子里。”周春桃苦着一张脸,惨兮兮的道。
许如娇难得这两日空闲,学校里放阳历年的假,上京秦战北的回信还没有收到,便也跟着一道去了。
“再买点挂面回来”,临走前李秀霞交代,虽然家里提前和好了面,但吃席人多,万一不够,现做就来不及了。
到县城直奔大宅,拿了脸盆和门帘,趁着有车,许如娇又顺便装了半车棉布,家里的棉布快用完了,库里的也已经下去将三分之一,取而代之的是一摞摞叠的整整齐齐的成衣T恤。
装完了东西,周春强去买挂面,旁边不远处就是邮局,许如娇正好去看看秦战北回信了没。
这一去倒真是巧了,秦战北不仅回了信,汇了款,还寄来一包沉甸甸的东西,硬邦邦的绝对不是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