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翔在等,等那套影响了后世几百年,奠定内家拳基础的太极拳问世!
已他对张三丰的了解,除了那本《倚天》之外,全部都来自影视作品,都是说这套拳法是张三丰百岁高龄之时所创。
但现在张三丰已经七十四岁,在他偶尔回来与弟子们谈武论道的字里行间,似乎这套拳法已经初具规模,只是少了那么一点契机。
也在这一年,宋远桥居然成亲了!
这女子正是他曾经借居庐山时那座道观观主的女儿。
唐翔记得她,一个满脸雀斑,经常需要宋远桥去擦拭已经流进嘴里鼻涕的小丫头。
没想到二十多年没见,居然成了一个大美女,而她的嫁妆,就是一本书,《玄清紫薇道典》!
这本道典张三丰曾私下与宋远桥讲过,乃是一种双修问道的典籍,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女娲伏羲时期。
唐翔感觉这就有点儿扯淡了,但也羡慕武当弟子能有一位这样的师傅,为了徒弟的小命,连这样的法子都想到。
自己一直都是野路子自修,直到今日他还没一个正经指点他系统修习的师傅。
也许面前的张三丰和宋远桥算是吧?
“如果真算起来,咱也是武当的隔代正宗传人了!”
不久,这女子就开始显怀了,唐翔看着那肚子,不由得想起小说中的宋青书,如果这样一个人杰生出一个操蛋儿子,他还真为宋远桥不值。
不过还好,第二年孩子呱呱落地,嗯,是个女孩儿!
“这女孩儿总不会与那周芷若玩百合那种游戏吧?”
他刚刚略感欣慰,突然想到了那个大猪蹄子张无忌……
这时候张翠山还是一个十几岁小孩,已经早在7岁的时候就被张三丰开启了灵识,现在已经是启灵期了,作为唯一一个身具玉骨的弟子,那老道在教导时自然是十分上心,亲力亲为。
而另外几名,除了宋远桥算是亲传之外,其他几位都是宋远桥代师指点的,辈分虽然相同,但实质上算是武当的三代弟子。
有时看到在静室中入定的张翠山,唐翔感觉这家伙应该不会娶老婆,而且江湖上也没听说什么“天鹰教”和明教,倒是有个“袄教”似乎是拜圣火为神的。
三年后,不知道宋远桥是什么想法,但唐翔却是提心吊胆地过了一年。
因为这一年正好是宋远桥的四九大劫,张三丰那套办法能不能有效,就看他这位大弟子能不能突然暴毙了。
结果很好,有惊无险地,宋远桥活到了三十七岁。
而第二年,据张三丰口述,他从梦境与观看一场灵蛇与仙鹤的战斗中,终于得到极大的启发,并结合《道德经》中的经文理解,创出了集佛、道、儒家修行功法之大成的太极全!
是“全”不是“拳”!
意为这套拳法已经将世间的所有武学精义都囊括在了其中,并且形成一整套以武入道的功法体系。
他的想法就是能让天下没有玉骨天资的人,都能举霞飞升,共证大道!
这是一个很伟大的构想,或者说是一个宏愿。
而宋远桥则是证明这一构想能否成真的第一人选!
唐翔认为是第一只小白鼠。
此后,这对儿师徒在真武大殿后山的静室中,反复推敲,补充剔除,互相印证拳法中的不足,几乎是到了痴迷的程度。
可以说,这套内家拳的祖师并非张三丰一人,而是这师徒二人共同创出的,只不过后人为了提升自己祖师的神格,将之加到了一人身上而已。
十年后,当二人走出这方静室的时候,曾经是丫丫学语的小徒弟莫声谷都已经是一个翩翩美少年了。
这期间代理教务的俞岱岩已经将武当发展成一个香火旺盛的大道观,前来烧香祈福的百姓络绎不绝。
“没想到这俞老三居然这么会忽悠,这要是在我的年代,妥妥的是个传销大师吧?”
唐翔啧啧称奇,谁能想到,从一间小小的茅屋到一座占地极广道门圣地,时间仅仅用了不到四十年!
这十年,他可以说见证了太极拳的创作全过程,除了这师徒二人外,已经没有人能够比肩他对太极的理解。
同时他也知道那部被记载在兽皮上的《道德经》,正是传自宋朝著名道人火龙道人之手,也正是春秋时老子出关前撰写给尹喜的那部,没有一丝后世篡改的痕迹。
而他也在其中找到解决《太上老君坐忘经》突破到第六层的途径,做成了一件自创功法的牛啤事儿,如不是为了怕二人感应到突破时的波动,他随时都可以将真观境推进到泰定境!
但心中也有一个疑惑,就是云兰送他的那部《太极拳经》居然与张三丰刚刚创出的《太极道典》一个字儿都不差!
这二人难道不久之后会遇到?为什么早就失传的太极秘典会出现在云兰的手中?
唐翔脑子有点儿转不过来,于是就不再去想。
自此之后,他就很少能见到张三丰了,随着他的弟子们慢慢成长起来,便开始游走于江湖之上,没多久便打出了武当七侠的名号。
虽然元庭又赐匾额,又将张三丰奉为“忠孝神仙”的称号极力拉拢,但武当派却是在暗中开始支持各地起义的农民军。
某日,很少回到武当的张三丰在静室打坐时突然睁开了双眼,“紫气东来!远桥你随我去见见这位即将成为汉人江山的君王吧!”
真武大殿上,正站着三个年轻人,为首一人器宇轩昂,不过三十岁年纪,却已是一脸的雄伟之像,眉间煞气很重。
其他二人与他似乎不相上下,同样是体态雄伟,一股近乎实质的锐气激荡在自身周围,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三人见张三丰走进大殿,一起躬身施礼道:“红巾军郭子兴元帅麾下朱重八、徐达、常遇春叩见找张真人!”
说完,这三人就要下跪。
张三丰将手中拂尘一甩,一股柔和的力量便将几人托了起来。
“不知三位来我武当有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