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空中侦查近一个月,原计划穿过驻地的日军并没有任何行动,但却侦察到新城驻地在秘密向外调遣兵力。
太平洋战场到了决胜的关键时刻,日军早已显得无力支撑,英美强压式反击,让这场持续几年的征战慢慢露出曙光。
“现在国际形势很明朗,珍珠港一战美国定然咽不下这口气,前前后后三十七个国家投入到太平洋战场中,德国最近更是腹背受敌,想必外面的战场让小日本越来越吃不消了。”
陈子斌和苏远在院子里一边散步,一边聊起现今局势。
苏远听了他的话点点头,“但日军这一年也在中国打得遍地开花,东三省自不必说,常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鄂西、湘西、粤、赣等多地也接二连三受到日军侵扰。”
“只怕……小日本最近又要有所行动了。”
苏远若有所思的看着陈子斌,“日军新城这次调走多少兵力?”
“具体我也不知道,都是夜里暗中行动的,这也是最近几天才侦查出一点动静。”
日军在新城驻扎了一个旅的兵力,安成山一战折损不到三千人,此时再向外调遣人马,只怕新城大营也不过剩下一副空架子,如果趁此机会将日军赶出去…
“阿远,你在想什么?那么出神。”
“我现在可调用兵力大约有一万左右,若按照你的设想,日军调出一部分人去支援太平洋战场,那留下的至多有八千人。”
苏远一开口,陈子斌便知道他在想什么。日军武器装备一直比国党优良,而且不得不承认,士兵训练更加有素,尤其是长期驻扎在东三省的日军,一度被誉为“天国之师”。
太平洋战场肯舍近求远调遣东北方面日军,也正是应了这一点。
而且日军一个旅的兵力本就较国党军人数要多,即便退一万步,苏远的兵力能压过岗村。但武器呢?弹药呢?装备呢?能跟得上吗?
“阿远,这件事还要再慎重考虑下,你手下这帮子新兵蛋还没摸过几次抢呢,上来就要干这么大一票…怕是有些吃力啊。”
鸡蛋碰石头的事,苏远定然不会去做。
“放心,我会提前先侦查一番的。”
一个想法若在心底生了根,不撞到南墙便很难让苏远回头。有时即便撞了南墙,他都要想个法子开个洞,势必将这南墙撞穿。
他很明白上面将自己这个旅安放在大通乡的原因,一是牵制日军,二便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抓住机会将日军彻底赶出新城。
调查很快便秘密展开,暗中在日军营外安插眼线,查探每日进出军营流量。又派人调查日常采购,每天进多少蔬菜,多少粮油,可粗略估算出军中人数。
港口方面和机场方面也得到消息,日军最近频繁出动飞机、轮船等,向太平洋战场增援兵力一事,大概可以确定。
事不宜迟,在对方还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给予致命一击是最好的取胜方法。
刘闯这几天几乎时时和苏远腻在一起,但却是为公,不为私。
“依上报来的情况看,日军人数比我起初预想得还要少。”苏远拿着一大摞资料、照片,对比了近一周的各种数据,初步断定,驻新城人数应在七千以下。
“但坦克、山炮、野炮、迫击炮…这些都不会减少,虽然日军兵力锐减,可火力不见得削弱。”
苏远拿起笔圈圈画画,他已经连着两个晚上没好好睡上一觉了,现在眼前似乎都是重影,头也不争气的开始隐隐作痛。
“苏子,报告已经传给军长,我们的弹药盘点下午应该也能拿回来。”刘闯看着手里一堆资料,“对了,还有一幅一比五千的地图,好不容易才找到。”
“对,地图是重要的东西。我们手里但凡精确些的地图,大部分都为日本人绘制,这一点…”苏远叹了口气,起身去接,但不争气的头晕了一下。
刘闯忙抄起苏远手腕,“你最近还吃药呢,别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先去休息会吧,有什么事安排给我。”
苏远摘下眼镜,捏了捏眉心,“没事,我到窗口抽支烟。”
熟悉的烟草味,夹带在风里,慢慢扩散至整间屋子。
刘闯知道苏远心切,这个机会很难得,尤其趁着日军此时还将注意力集中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时候。
只是一股脑压力都抗在他一个人身上,这担子,有些太重了。
人人都称苏远是个天才,能文能武,会组织有头脑,打得了胜仗,带得了土匪。可谁又注意过,他也仅仅是个二十几岁的小青年,有很多别人不可为的事,不是他能力高,而是他肯吃苦。
没有什么成绩可以不劳而获,背后究竟需要多少艰辛来支撑,只有身在其中才能品味得到。
对于刘闯而言,看到这一切,有的…只是心疼。
阳光将窗前的身影拉得老长,立在那的人身姿挺拔。阳光给了个剪影,深深刻在刘闯眼里,含在心中。
苏远摸出眼镜,深吸了口气,仿佛下定好大决心,才重新戴上。而一转身,却正巧对住刘闯如痴如迷的眼神。
几天来时刻紧绷的神经似乎瞬间柔软下来,很庆幸,身边能够有人相伴。
“累了吧?”苏远走过去,揉了揉刘闯头发,“去睡会。”
“不累,地图上有哪些地方需要标记?你来说,我替你画。”刘闯希望自己能办他做些什么,哪怕一点点事情,心里都会觉得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