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钱的时候被告知要六毛钱,才说了几句话竟然要好几毛,简直肉疼死了。
看了眼柜台后头货架子上面摆放的桃酥罐头之类的,咬咬牙还是算了。
反正也就一晚上,忍忍就过去了。
随后他又着急忙慌蹬着自行车回了一趟村里,不开证明买票也是不行的。
老支书唧唧歪歪的磨叨个没完,大致意思就是不想给开。
石平实在气闷:“你不给我开也成,我摸上火车一样能去,你等我回来的,你家院门最好都看好了。”
“你个混账东西。”
老支书被噎的险些载个跟头,但也实在拿这个瘟神没办法。
最后只能给盖了红戳。
石平拿着证明心满意足的走了,只留下老支书吹胡子瞪眼。
一路赶到火车站,自行车先拜托赵红帮忙收着等赵越来取,然后便买票进站。
真是不出门不知路费贵,去省城的火车票价竟然要十一块钱。
所谓穷家富路,指的便是这个意思吧?
之前总是混迹在火车站附近,但真正坐上火车出远门,还是第一次。
一开始他还有些兴奋,没一会儿就觉得无趣了。
双手抱胸开始闭目养神。
另一头,姜云喜和罗建华蹬着三轮车出了市区,一路朝东,大概十几公里外,有个叫富强的村子。
村子很大,大概有一百多户人家。
挨家挨户问实在太费劲了,她索性叫罗建华把三轮车骑到了大队部门口。
让罗建华先在门口等着,她自己则先进去。
才进大队部,就看见一个穿军大衣的中年男人,她笑着问道:“大哥,支书在哪屋啊?”
男人瞅她一眼:“你不是我们大队的吧?找我啥事?”
姜云喜见他就是支书,赶忙笑说:“你好你好,我没想到支书这么年轻,都没认出来。”
对方见她嘴还挺甜,脸上也带了笑模样:“小丫头真会说,你这年纪管我叫叔还差不多。”
“看你都没比我哥大多少,叫叔太老了。大哥,是这样的,我是市里国棉厂的销售员,年前厂里搞点活动,有个棉衣下乡补贴活动,商场里面十八块钱一件的棉衣,我们每件补贴三块钱。就想让您帮忙给宣传宣传,保证不让您白宣传,每卖一件给您两毛钱返利,您看成吗?”
对方不确定的问:“卖出去一件真就白给我两毛钱?”
姜云喜点头。
男人抖了下肩膀,把披着的军大衣穿好:“衣服在哪儿呢?”
姜云喜赶紧出去把罗建华叫进来。
看了三轮车上的棉衣,这下男人是真的信了。
也不再犹豫,回屋将麦克风打开,便开始广播起来。
“社员同/志们,好消息,好消息,市国棉厂的同/志来到我们村,带来了……”
甚至怕有人没听见,他一连播放三遍。
没用上十分钟,很快就有人脚步匆匆的来到大队部。
都不用姜云喜介绍,支书大哥就已经抢着帮忙回答问题了。
那热情的模样,姜云喜都觉得这两毛钱好像给的都有点少了。
陆续又有人过来,基本上都是家里的妇人。
围着三轮车叽叽喳喳,询问了价格又亲自试穿,几乎清一色都是给自家男人或者儿子买的。
“你坐车去市里是不是还要路费钱?关键国棉厂的东西,商场里十八块钱,现在只要十五,上头给补贴三块钱呢,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支书大哥还在极力宣传。
半个小时左右就卖出去了五件,而且都是大码。
眼看后头来的人少了,支书又开始吆喝:“大河家的,买完了别在这儿杵着,去招呼招呼,这便宜事儿可不是啥时候都有。”
姜云喜也趁机说:“嫂子麻烦你帮忙说说,我们最多再等一个小时,就要去下一个村子了,这次活动力度大,并且不要任何票证。下次真的就不清楚是什么时候了。”
一听还有一个小时就要走了,原本还犹豫的人纷纷回家去取钱。
过年谁家都得添置件新衣服,有条件的可能多买两件,没条件的也会扯几尺布找人做一件。
几尺布也要几块钱,再加上棉花,不如咬咬牙买件新棉袄。
姜云喜之所以选择下边的村子,也是因为如此。
别看棉衣颜色不鲜亮,款式也不新颖,可颜色深说明耐脏,况且村里人哪里看什么款式,只要质量好价格便宜,耐穿最好一件衣服能多穿几年,那可是比什么都强。
又过了一个小时,一共卖出去十七件。
姜云喜和罗建华也准备离开了。
离开前,姜云喜将支书大哥叫到一边,在他手里塞了四块钱。
“多谢大哥帮忙,这么冷的天还帮着忙活,辛苦辛苦。”
一个半小时赚了四块钱,支书大哥攥着手里的钱,脸上的笑容都大了几分,他就没见过赚钱这么容易的。
“哪里哪里,下次你们再来,直接找我就行,保证给你办的明明白白的。”
从富强村离开,两人开始去下一个村子。
“小嫂子,既然卖的好,为啥不干脆在这个村子多待些时间?”
“你要是一直在村里,几乎都是观望的,没有人几个人会真正下决心买,但你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少,她们就会有一种紧张感,往往在买与不买间选择前者。”
罗建华对她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
又骑了五六里地,到达另外一个村子。
这个村的支书是个老古板,任由姜云喜打出国棉厂的旗号,他也无动于衷,还让两人快些离开,别影响生产。
他不同意姜云喜也没说什么,跟罗建华离开大队部,随便在街上拉了一位大姐。
承诺也是卖一件给两毛,不一会儿她就叫来了十几个人。
最后一共卖了四件,姜云喜给她结了八毛钱。
从这个村子离开后,两人再没去其它地方了。
来的时候有些晚了,加上路上积雪车子不好骑,光是从市里出来就用了两个多小时。
再加上中间卖衣服的时间等到两人折返回到市里时,已经是下午四点了。
今天一共卖了二十一件,共计315元。
姜云喜用小本子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