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一会儿的功夫,这些俘虏就向周边的村民借了做饭的工具,锅碗瓢盆还有铁架子。
又有人去外面捡了柴火,开始烧水准备做饭。
这个时候有人捧着几颗大米过来,然后直接往地上一扔。
这些拳头大小的米粒滴溜溜的滚落在俘虏们的脚边,把俘虏们吓了一大跳。
“这是你们今天早晨的饭!”
那人说着,不再管这些目瞪口呆的村民,直接转身离开。
“这是什么?这些是大米?”
“怎么会如此庞大,一粒米居然有我拳头大小。”
“我的天啊,我见过的米都是特别小的,而且也脏兮兮的,根本不像这个米。”
“高家村每天都在吃这种米吗?这简直就是神仙过的日子。”
那些俘虏们看着脚底下这粒比自己拳头还要大的米,忍不住感慨道,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有朝一日,居然能够享受如此美好的待遇,这简直就和在梦境之中一般不敢置信。
很快村民们把地面上的大米捡起来,然后放进了锅里煮了起来。
很快米饭的香味开始弥漫,俘虏们闻着香味,口中不由自主的流出了哈喇子。
软糯香甜的口感,顿时让一些俘虏泪流满面。
他们美滋滋的饱餐一顿,每个人都变得心满意足。
要知道跟着陈彪和刘光彦的时候,他们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也只能混一个半饱。
而且很多时候,那些资历老的山匪和小头目,能够吃香的喝辣的,但是他们这些被裹挟着加入的山匪,却只能分到一些残羹冷炙。
他们已经不知道有多久没有吃的如此的饱了,有一些人的念头也在不知不觉的转变。
本来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抱着趁机逃跑的念头,但是这个时候,吃了这么一顿饭,已经没有人打算逃跑了。
毕竟在外面吃饭也吃不饱,而且还有生命危险,在高家村虽然要赎罪,但是能吃饱而且也不用担心掉脑袋,这种事情打着灯笼如今都找不到,他们哪里还肯跑?
将锅子清洗干净,将各种东西还了回去之后,便有村民们带领着他们,来到城外的树林,开始砍伐树木。
今天的任务是做各种桌椅板凳以及门窗,毕竟围屋的房间,都是没有窗户的,而且桌椅板凳这些,也有点不合尺寸。
村民们之前住着的都是茅草屋,各种木制家具,自然是附和茅草屋的尺寸。
但是骤然换到宽敞明亮的围屋里,桌椅板凳便显得有些小,需要更换。
反正眼下劳动力是免费的,不换白不换。
当然,这些俘虏们开始干活,高家村的村民们,也没有闲着,他们进行更重要的工作,比如制作各种武器和铁甲,纺织棉布。
打了一次胜仗,村子里好像变得有些不一样了,无论男女都沉稳了许多,干活时也更加卖力。
妇女们忙着纺织棉布,为村民们制作更厚实的衣服,以及用作铁甲的连接。
而男人们则专注于制造武器和铁甲,以提高村子的防御能力。
在高德胜的领导下,村民们干劲十足,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他们明白,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让高家村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很快半天的时间一转而过,俘虏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也渐渐适应了在高家村的生活。
又吃了一顿午饭之后,他们开始明白,在这里,他们不仅能吃饱穿暖,还能通过劳动赎罪,重新做人。
因此,他们的态度也变得更加积极,干活更加卖力。
而李远也点了一份外卖,一边端着在造景箱前吃着,一边观看村子里各处的变化。
对他而言,村子里各处发生的事情,比在网络上冲浪要有趣多了,他沉浸其中,看着不亦乐乎,而且还不断的点着各个方向,看着东南西北。
但是点着点着,李远发现了一些不对劲。
他本来是在观看俘虏们林子里砍树,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加上之前村民们的砍伐,离村子很近的那一些树木都被砍伐一空,所以俘虏们需要深入森林。
李远的视线,自然也跟着他们一动。
但是本来视线的极限,只延伸到树林中,就不能再继续延伸。
但是这个时候,他忽然发现自己是视线能够继续深入,一直看到丛林的更深处。
一个不算大的湖泊出现在他眼里,上面还留着一些残冰。
“咦,为什么视线突然变大了?村子里明明没什么变化。”
李远看向造景箱上面的数字,我发现已经不知不觉变成了三百四十五,这让一向波澜不惊的李远,脸色也变得惊讶起来。
“怎么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人?村子里所有的人加起来,也差不多有这么多人吧。”
李远皱着眉思索,却也没有想出来一个所以然,只好一边吃着饭,一边接着看这些俘虏不断的砍树,然后用锯子弄掉树皮。
将原木弄出来之后,斧子凿子,锯子锤子等等个人工具轮番上场,甚至还有非常传统的卯柳结构,让这些其貌不扬的木头,变成了一件又一件新家具。
非常传统的木椅子,以及凳子,不断地出现在空地上。
这一幕看的李远津津有味,甚至还仔细的录了下来。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传统木质的家具都已经很少见了,李远小时候只在老家,见过那种木头制作的椅子,如今在城市里生活,已经有不知道多少年没有见过这种东西了。
更不用说下一代的孩子们,如果从来没有去过农村,可能根本不知道这种椅子是如何制造的。
因此,李远觉得这种特别有趣的手工制作画面,也可以放到自己的账号上,尤其是这么多人一起制作各种木质的家具,还是非常罕见的。
李远这边并不知道自己的视线为什么扩大,还在乐呵呵的看着林子里,却不知道远在几十里之外的县城,有人正在为他东奔西忙,忙得连饭都快吃不上了。
眼下留在县城的,自然只剩下高王氏,她借住在城隍庙之中,一边治病救人,一边不断的宣传着元君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