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魏武挥鞭
藜照吾2025-07-02 19:153,645

一段话被周问说得气韵横生,又安然若素,听得何老先生半字不言,内心对这个年不过二十的周问,又陡生一份爱才之心,嘉惠之意。

  “哎呀……《文心雕龙》说落落之玉,或乱乎石,吾今果然遇到一块了美玉。”

  “晚生不敢当,您老过誉了,晚生尽自己所知的微薄知识来理解您老人家的上联,还是要敬听您老的批评指正。”

  何慕芹刚要去倒茶,周问就起身去拿水壶……

  “喂,陈老弟,哎哎哎,我在的,好的好的,那再欢迎不过了……”

  何慕芹接完电话就告诉周问,那历史学院副院长陈少青和教授尚道通两位先生马上就过来,周问起身要走以免叨扰他们,何慕芹却拉住他不让走,还说都是自己的师长辈,今晚好好陪陪他俩,因为两人明日就出国访学去了。

  果然不到一刻钟,那位头发花白略显瘦削的陈少青,一进门就将两手伸来,“何兄,多日不见,为弟甚是想念呐,近来可好啊……”

  那位身材略胖精神颇佳的尚道通,一看到周问当即就惊讶不已,因为他认为这位何师兄对现代的年轻人可不太看好,这么多年还很少见他邀请一位少年去他的书屋,虽然自己过去他跟陈少青多次向他推荐过周问,可何慕芹却面上答应心内略不相信,然而这次周问的脱口而出,才让他明白几位故旧所言非虚……

  周问行礼,三位就座,他只站在一旁端茶倒水,迎接何老太太端来的各种瓜果。

  一番客套何慕芹又将周问在他们面前赞美一番,两位也是多年来对周问照顾有加,欣慰之余也将何慕芹爱才之贤感慨一段。说到出国访学,那陈少青却摇头不乐,“我俩啊,也就是出去看看欧洲的几处风景,开几次准备已久的会议,还不如私下闲聊几句有价值,说是访学,好听罢了。”回头看眼尚道通,他笑道:“还是师弟出去有点意义,毕竟你的外语水平有咱们老师当年的风采。”

  尚道通听了赶忙摇手,心内陡然升起敬意来,“师兄谬赞了,老师当年那是何等风采,可不敢这么相提,惭愧啊……”

  何慕芹听“老师”二字,即刻也感叹道:“说着多快,时间一晃,老师都去世二十年了,时不时地一想来,老人家的音容笑貌,都依然可亲可敬可思可怀啊……”

  说着几人就稍微给周问介绍了三位当年的恩师,也是国立江东大学文史两系的奠基人范怀正先生。

  “你不知道。”

  尚道通看眼周问就将手里的果子放下了,双手放在腿上坐正了身子,“你师公啊,精通五国语言,可谓学贯中西,个头虽然不高,可一身的傲然正气,人如其名,你们这代人可没那个眼福见一见呐……”

  “哎呀,有件事令我想起来既难忘又震撼,不知二位还记得不,就是老师在前苏联专家集体撤走那次的痛斥。”

  陈少青一提,何慕芹也正襟危坐起来,好似看到了当年的场景,“当然记得!那时,我才刚刚读研究生,在我们学校大操场上,那些个苏联专家们,实验刚做一半就停了,有的机器零件还刚刚有个雏形,二话不说即刻就要回国,老师闻训就赶到操场,不谈一句政治,不聊一字关系,只说学术品格和为人德行,老师先用俄语将他们前前后后,情理兼具地教训一番,对几位的理训说得他们哑口无言,有几个实在听不下去就跑回了实验室,当场还有几个法国人和英国人,先生又用法语和英语又将那批俄国人痛斥一番,听得在场外国友人个个惊叹不已,为之一震,哎呀……今日想来,言声依旧啊……”

  几位边感慨边讲故事,听得周问脊梁笔挺,平日里只听老师们多少讲过范怀正前辈的个人轶事,多少崇敬都在其间,今日亲耳听到他的三位弟子肺腑之言,也就更觉崇敬,高山仰止了。

  “……所以,为人必须一身正气,仁、智、勇兼具,文人不是腐儒,须得刚正不阿,勇敢担当,这才是能够继承得了中国文化的人格根基,周问你要记住了。”

  尚道通在年纪上比他俩略小,可学问最好,大有当年范怀正的气度卓识,周问也是不住地点头,心内诚服不已。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今日看到尚道通,听他这般语言,周问即刻想到了子夏的这句话。说着说着,几人就聊到了何慕芹的对联。

  “……既然师兄都讲了,那今日咱们就论论这些个英雄。”

  尚道通一提,何慕芹就笑道:“师弟是秦汉史巨擘,你论刘项还不是出口典册,闭眼原文呐,你不能说这两人,哎?陈师弟是中古史翘楚,三国两晋,你不能说,你来论刘项。”

  说着何慕芹笑看眼周问,“咱们爷俩就好好当个听众。”

  陈少青摇摇手,“那可不行,我提个建议,咱们四人,一人一个,说完大家批评指正,如何?”

  “甚好!”

  没等尚道通拿起杯子,周问赶忙站起来,“学生不敢,学生只仔细聆听三位老师的教诲便是。”

  “哎?大主席啊……”

  说着何慕芹要给陈、尚二人倒水,周问俯身就接去,听得“大主席”三字,周问红着脸道:“何老,您别这么称呼,晚生实在愧不敢当……”

  那何慕芹的老伴又端来一盘水果,一直让他们多吃,尤其是对周问,拿了两块西瓜,她好不亲切而又热情地放在周问的手里,让他多吃。

  “……其实啊,咱们说来说去,还是在说太史公书,太史公诚然一代伟人,不光是学术,如今我也算做了半辈子历史学问,想写出点江东历史,依然还在摸索之中……”

  尚道通就将最近他要写的书给两兄长说道了一番,说着说着,那何慕芹就豪气陡然升腾起来,“……两位老弟,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有一个画面,就是刘项对垒之际,那曹参诸将横矛执戟征战沙场,韩信则站在山头军帐,指挥若定,汉王呢?坐在殿内,身旁陪着张良、陈平等人,前方捷报不断,江山快要一统了,你们说此时他们诸位心中都在想着什么呢……”

  何老说出的画面听得他们都为之一笑,然后各自畅所欲言,考史引册,征典据传,听得周问顿时觉得,自己看的《史记》《资治通鉴》等书还得继续下一番功夫……

  “……汉王刘邦,刚才周问讲得很好,群策驱群力,就是如此,刘邦善于用人,太史公说盖天授也,所以毛主席说嘛,他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关于用人,不用我多作坠语了,一个亭长,得天下后,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所造国家藏书馆,规摹弘远,数千年延续不断,文治可见一斑,他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说大丈夫当如此,而项羽却说彼可取而代之。由此两句,我们看到,一个胸怀大志,有天下之心,一个有亡秦之志,霸王之气。千年之下,言犹在耳。然宇量不同,所以胜败可见。太史公连用两个‘岂非天哉’来感叹‘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可见天命时势同人力所共举共襄才可如此。周问!”

  何慕芹看了眼周问,朝他竖个大拇指,“‘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这句话,引用的得好。这也就是孔夫子所推崇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人了,哎呀,千古之下,几人又能做到呢?”

  说着他又拿几块切好的苹果递个周问,周问赶忙欠身接过了。

  尚道通听了此句话,也就心生感慨,“这也是两宋士大夫追求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思想吧,吴鸣山要是在这,让他专门给我们讲讲两宋士大夫精神,那可是一种享受。”

  几位又聊起了吴鸣山,他的主攻方向一个是诸子学,一个是两宋道学。

  “……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统一北中国,施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对以后的隋唐一统和盛世的到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必然要有所创获,也一定会对后世形成很大的影响力,比如屯田制,这个,两位也深知,魏武帝整合军民、列置田官,获得积谷巨万,耕、战、守、治,相互促进,使得他能够渐渐克平北国,这是魏武巩固后方政权,建立魏国经济基础的根据。而此制度又不仅影响了三国时代,它实则是满足了底层人民的需要,这在战争年代至关重要,哪怕和平年代,小农经济也是万万不可大意的,你们看啊……”

  陈少青朝窗外指了指,“十年之前,这一块还是一片水田,如今,城市规模的外扩将农民挤压得,唉……不知若干年后,咱们的后人如何来书写这个时代的经济呢……”

  陈少青作为学院历史文献学的通才学者,今日却如此朴素地说着小农经济,听得周问顿时感觉那种为生民立命的学术责任,非一般学者所能备有……

  “陈兄说得好。”尚道通举杯朝两位老兄敬去,“得民心者得天下,不论底层还是小农,都是这个国家的根基,相信政府将来会有更好的政策来解决的。”

  尚道通想到这陈少青近来研究农村经济史,不免感慨良多,就笑道:“谈到了酒,小弟还想谬言几句,罗贯中发挥得好,曹刘二人青梅煮酒论英雄,我觉得他们俩论的不是英雄,而是天下。其实,曹操所说的龙,就是雄才大略的君主格局。他这么认为,也是这么做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不是一句空话。让我非常尊崇的是,曹操‘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才力可谓绝人。这是他作为一个帝王战乱之际难得的高行雅怀,如此看,则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啊。”

  众人一笑齐声赞叹,那陈少青听了,就接着评说道:“作为一代明主,用人上他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军事上他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生活上,他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一代帝王节俭如此,古来罕见……还是毛主席说得好: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最后一段词被几位老人齐口说出,好不快意洒脱,通透干云……

继续阅读:第四十四章 舍不得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沁园春江东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