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韩老师给周问重新起了名字,周小柱连连一个礼拜都都念叨着,而学校的处罚时间已经结束了,回到学校,同学们一如既往地嘲笑他,他却一言不发,有的男生故意找他茬,他却仍不搭理,直接跑到办公室找老师说有人欺负他,引得教室里的老师们哈哈大笑,俯仰难止。
期末考试后,领成绩单的当天,班主任专门留下了周爸爸,问他周问最近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将周小柱的名字改成了周问,周爸爸也不知该说什么,只说了一句,“他拜了一位师父,很听他的话,其它的我也不太懂,周问的名字就是他给改的。”
班主任怔了半天,看着这位朴素的爸爸说得不明不白,自己也就呵呵一笑,临走时朝周爸爸握了个拳头,“周问……很好,加油!”
看了眼手里的成绩单,周爸爸觉得非常满意,可脑海里依然对那个韩老师感到感激的同时,多少还是有点迷糊……
众人边听周问讲着小时候的故事,也都说了点自己小时候,而卓方也借着酒兴,多多少少露了点从前的记忆。
自小卓方都认为做自己的喜欢做的事情,没有对与错,因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自由的,是真理赋予的,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推而广之,天下事只要自己喜欢,勇敢去做就是对的。
当然那时候他把这种内容只缩小在读书上,只要自己喜欢的书,哪怕老爸极力反对,他也要光明正大地去读,甚至反抗父亲的“暴力压制”。
同许多天才一样,卓方在幼年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但他还是比较老实的。
在周问还在跟同学们发生矛盾,被家长们逼着退学时,同样上五年级的卓方却恰好相反,他是个很用功的好孩子,至少在学校老师心目中,他是个学习和读书的榜样。
每天下午不到五点钟,他就会拿着一本课外书,搬上一个小板凳,坐在离家五十米远的家具厂附近。
这是一个还算富裕的小镇,车辆穿梭,人来不绝,自早而晚,月月年年,都是如此。虽然厂内的电锯、电钻、机床、喷漆机发出的各种声音,混杂胶着,可他却仍旧津津有味地读着目下的书籍,虽然有人已经动怒了。
“你给我滚回屋里去!外面声音这么响,你坐在那跟个墩子似的,干什么的?”
卓爸爸脾气不好,对他自然严厉,可一番嚷着叫唤,他却连头也不回。
“你是没听到我说的话吗!”
卓爸爸又扯嗓子喊了一声。
卓方真的没听到,他依旧念叨着面前的文字。
“卓方!”
一声呐喊,卓方才回过神来,“干什么?”
他也嚷着回复了一句,却仍是低着头看着手里的书。
“你给我滚回屋里去!”
卓方眉头一皱,心知爸爸根本不懂他,还这么管着自己,脑袋一沉,他就大喊了句,“你忙你的活,你别管我,我作业早就写完啦!复习资料也写完啦!”
可卓爸爸哪会听他的解释,刚从不远处的建筑工地下班的他,帽子还没脱,就在路边捡起一根柳条大步跨过来了。
卓方听不到爸爸的喊声了,以为他走了,谁知一抬头,卓爸爸就离自己三米远了,他右手朝凳子一按,双脚一蹬,撒腿就嗷嗷嗷叫地跑走了,“你干嘛啊你,谁叫你管我了,啊……”
他越跑越快,卓爸爸跟不上,也就不追了。
过了几分钟,卓方才又点着步子晃了回来,走到自家院子门口,他就倚着门喊道:“妈!我爸呢?”
“楼上洗澡呢!你抓紧回来吃饭,我得去看你外婆,没时间给你再热,快点来!”
看着妈妈坐在桌前先吃了,他就回了个“哦”字,刚走三步,爸爸就站在二楼栏杆边擦着头发,“我一会不揍你,你身上就痒痒,你说你跑到那么吵的地方去看书,你是去看书的嘛,啊?你给我等着,跑的了这一顿,下顿一块算!”
卓方拧头撅着嘴巴,既委屈又埋怨道:“打打打打,你就知道打我,你又不懂,你管我干嘛呢!”
卓爸爸哼哧一声,就低沉着嗓子瞥眼道:“嘿!我不懂,你不看你是谁的儿子,我不懂,你说说你懂什么?“
“圣人就喜欢在喧闹的市场里看书,这可以锻炼注意力,越吵越看得下去,说明他不仅认真而且意志力很坚定!”说完这句卓方就停住了,一低头他又摇摇手,“算了算了,说了你也听不懂!等于白说!你还是下来吃饭吧。”
“混账!“
卓爸爸一拍栏杆,瞪着他道:“怎么跟老子说话的!你,你手里拿的是什么破书?课本也不好好学,整天竟瞎看,你看的是什么东西?”
卓方听了头一歪,有气无力地回了句,“朝——花——夕——拾。”
“什么花什么拾?给我看看。”
卓爸爸大步跨去了楼梯口。
“哎呀!是《朝花夕拾》!你看不懂的!”
“花花草草,这是什么玩意书,你给我扔了,看课本去!”
哈哈哈哈……
卓方实在忍不住,趴在自行车座上大笑了出来。
“给我看看!”
卓爸爸刚露个面,妈妈就端着碗出来了,“别瞎嚷嚷了你,我马上得走了,你赶紧吃饭,儿子,快点,过来吃饭,菜都凉了!”
说着她将一碗粥递给了爸爸,爸爸喝了一大口,才回饭桌前,“你再不吃饭,我把你屋里的的破书都给烧了!”
卓方一听,马上止住了笑,眼睛一转,就将双手朝后一背大声说道:“《朝花夕拾》啊,讲的是一个非常励志,非常感人的故事,说从前有一个小孩,他家里很穷,上不起学,每到春天了,他就跑到镇上的一个大花园里,晚上等着没人了,他就跑进去拾花,那些漂亮的没有蔫了的,他能捡到很多很多,第二天他就拿去市场上卖,卖了钱他才去上学,你看,多感人!多惨啊!”
卓爸爸听了一拍桌子,“你看看人家这小孩,多懂事!多听话!多会帮家里省钱,人家不嫌苦不嫌累,捡花去卖,你再看看你,你恨不得把咱们家花园里的花都送给同学,我看你是好日子过多了!”
卓方都走到饭桌前了,听爸爸这么一说,不等他再要拍桌子,卓方就扑哧一声,大笑不止,妈妈虽然听不懂他说的话,可看着儿子在那里傻笑,自己也乐起来。
看着爸爸刚要起身,卓方早又跑到了自行车边,去揍他,妈妈赶忙上前笑道:“你看你一回来就要动粗,儿子高高兴兴地给你讲个故事,你就笑一笑得了呗,还要动手,你看儿子多开心,难得他这么懂事给你说故事嘛,赶紧吃饭赶紧吃饭……”
说着妈妈就夹了菜放在米饭上,“儿子,快来吃饭!”
“我不敢,你给我端出来!”
卓方边笑边说着话,“我不吃花菜,别给我夹!”
虽然爸爸不懂他说的,可妈妈却认为儿子爱看什么书就一定给他买,因此卓方的小书房里几乎都是妈妈买的课外书,只有爸爸买的一本,名字叫《儿子必须要由爸爸亲自来管》。
卓方看了,他却越看越笑。
自小学起,卓方就读了很多同年人未曾知晓的书籍,待至初中,其他同学的读书量,已不可与之同日而语了。
卓方自幼喜欢看书,性格比较安静,也能合群,可安静的只是外表,合群也只是暂时。
周问自幼也喜欢看书,性格比较活泼,也较自负,可活泼的也只是外表,自负也只是暂时。
卓方没有周问的运气,在五年级时就能认识家师,但他还是在五年后的高一历史课上,见到了韩老师。并在一节晚自习课上,他去找自己想要的一个答案去了。
“老师,从初三以来,学生就觉得自己经常会否定别人,特别是最近,哪怕他是所谓的名师、专家、学者,学也会找到他的漏洞,学生是不是太狂妄了?”
卓方危坐身子,因为办公室没什么人,韩老师就让他是坐在了一旁的椅子上。
“不。”
韩老师稍稍严肃着说道:“你否定别人,并不是为了抬高你自己,而是因为你可能得了真东西,何况你一直在努力探索,只要你相信学无止境,掌握好尺度,否定点别人,倒是件好事。”
卓方低下了头,听了数秒,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老师,学生,学生对您老一个观点,感到有一点迷惑。”
韩老师微微一笑,“你说。”
卓方依旧低着头,语气却是很坚定,“学生认为,学术本身是有高低优劣的,不仅仅是学者的高低优劣。学术既无高低优劣,那学生为何还要不断攀登,去执着追求呢?”
“你可以说具体一点。”
卓方抬起头恭肃道:“比如同样是儒家经典,《三字经》跟《论语》就不在一个档次上,研究《论语》就比研究《三字经》要高要优,我不是说研究《论语》的人有多么高或优,而是做这件事本身就需要极为高超的学术造诣和极为丰富的人生阅历,两者根基不在一个层次上,当然《三字经》的根基是《论语》,这么比有点不公平,但最优秀的学者和最杰出的大家,选择一生治学目标时,我想肯定是要扑在《论语》上。”
韩老师没有立刻回他,却伸手就在书立中拿出了一本书,“你可知道有多少人一生扑在这本《论语》上。”
韩老师拿出来的正是一本《论语集注》。
“到头来却是拾人牙慧,一无所获。安安分分,找准方法去研究《三字经》,假以时日,得出学术成果的,大有人在。一种思想和理论没有带给人们信任和智慧,而人们却错误地理解和对待它,同样,一部经典著作的价值也是如此。学术的高低优劣,按你所说,还是基于两点,一、人的比较;二、学术本身的比较。人自然有高低,但无优劣,从事什么样的学术研究是选择问题,也是自我价值判定,自我认识问题,诚然有功力有精力去研究《论语》甚至六经,对梳理文化脉络,厘清文化源头,有更为根本的价值意义,但是方法不对,资质尚浅,学力不足,盲目去求源溯本,结果如何,不言自明。其实,学术本身,无所谓高低,《三字经》既然承袭《论语》而来,那么它所涵养的思想既是源于它,自然就是一脉,《三字经》代替不了《论语》,但《三字经》对吾国的文化传承和教育作用,也是其它经典所不能替代的,你有能力和缘分得到研习《论语》和《周易》的方法,自然是三生造化,也当笃学不怠,孜孜以求,如若学力不足,造化不够,哪怕一部《三字经》也足以穷尽你的一生去不断探求了。”
卓方沉思了一会,一点头,“学生惭愧,学生记在心里了。”
这便是卓方第一次受教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