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九章 忠义之士
合木法师2025-07-02 19:362,909

有限度的使用重火力打了半天一夜,到了第二天,得知义军绕城北上,惊出一身冷汗的江大将军才知道坏了:一是此路军竟是义军北征部队,由此看冯将军显然是没能左右义军大局;二是让敌军钻了空子,过了自己的第一防线,湘南地区就要受到破坏了,这可是大帅所不允许的,急忙带了一万兵马一路北上,终于在桂北的重镇全州城下堵上了正在猛攻全州的义军主力。

  二十三日傍晚,连续翻山越岭,没得休息就急于攻城的以军终于吃了一顿饱饭,安营扎寨,打算休息一晚,明日再战。没想到,刚躺下不久,就遭到了清军三面合围。因为对方火力太猛,义军只好向南面山里突围,重新走了一遍昨日刚走过的进攻路线,当年秦始皇下令修建的灵渠,退回到了桂林以东地区。一路溃退,清军紧盯不放,结果五万兵马很快减少为不足三万。等到了平乐城下,实在怒火,身体已经恢复的东王,联络了西王,突然杀了一个回马枪。被江大将军下了死命令必须把义军赶回老家去的乌兰泰差点被敌军俘虏,听到敌军偷营,火光中穿着大裤衩子就向北面逃去,一个马失前蹄,跌落到了山下亡命了。义军见好就收,搜罗了大量战利品,迅速回撤,等清军主力赶来,已经连夜南逃而去,下落不明。

  原本历史上永安突围过程中,西王萧朝贵身负重伤,但是因为重伤,原本和东王杨秀清平起平坐的萧朝贵失去了原有地位,造成了杨秀清一人独大,并节制诸王的局面,自此开始,东王成为了全权军师总指挥。又到了突围之后,在进攻桂林的战斗中,西王肖朝贵牺牲。而乌兰泰真正死因却是在追击突围永安的太平军时,遭到了太平军埋伏,中跑而亡的。期间四名总兵官战死,可谓损失惨重。

  当猛攻全州不下,太平军只好绕城而走。结果慌乱之下疏忽了警戒,被清军埋伏在蓑衣渡口的江敏樵部重创。也就是在原本历史上,江大将军也曾一度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并在太平天国初期的时候,曾经给与对方毁灭性打击。而当时的江大将军不过是花钱捐官得来的一个后补知府而已,可见这清廷既收了银子,又得了一员虎将,双丰收的结局,只是这样的好事不多见而已。

  这蓑衣渡地处湘桂交界之处,离着全州十多里的样子,却是重峦叠嶂,地势复杂险要。湘江到了这块此急转而东,渡口之处河床狭窄,仅百多米,水浅却流急。江大将军抢占了此地之后,马上派军砍伐竹木,打桩堵塞河道。又用大铁钉将这些木桩牢牢加固链接,以此阻隔船只运行。然后将部队埋伏在了河西的丛林当中,当离开全州的太平军前锋刚到了蓑衣渡,船队驶过浅滩,转过河曲,一下子就扎到了江将军他们事先设置的木桩上,清军枪炮齐鸣,一阵打击,加上水流湍急,停船下水上岸都不容易,太平军自然陷入了混乱当中,战后损失万人之多,并且在全州城下遭到炮火重伤的南王冯云山也是死在了蓑衣渡。

  全州城下,太平军早起领袖南王冯云山被清军大炮炸成重伤,不久死在了蓑衣渡,为太平天国后期的内讧埋下了隐患,因为前有肖朝贵能够制约东王的这位洪天王的妹夫牺牲,东王开始全权执掌军师;加上这冯云山,在天国创建时期,发动组织群众方面,功劳比洪天王都有过之,中高级文武官员多出自其门下的人物早逝,义军可以说失去了栋梁之才,的确是大大遗憾。清军攻占全州之后,进行了血腥屠杀,据说只有少数人得以逃走升天,这也是太平军历史上很是受到非议的一笔账。

  说起来,当今历史上,曾国藩可谓声名显赫,其发迹也多靠了众人熟知的湘军和镇压太平天国。其实,他的军事才能,即便是说道个人才气却不敢让人恭维。就智力水平而言,据说其年轻时期刻苦攻读,一日夜间有贼人趴在他的书房外面,可是等了很久也不见曾国藩入睡,不耐烦之下跳下地来,对着屋内的曾大人说道:“你这人真够笨的,就这一篇文章翻来覆去大半夜都记不住,我都背过了。”说完,真的很熟习的背诵了出来,然后扬长而去。说来也是,这曾大人似乎大器晚成:连续两次科举考试都是名落孙山,直到将近三十岁才考了一个三甲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但是入朝为官之后,却也勤勉不殆,忠厚认真,谦虚克己,不虚狂,做人忠厚本分,结果恨得重用。

  与江敏樵同为湘籍,曾大人已经落足京师,并有了一定地位,对于老乡以及有才干学识之人也是以礼相待,善于结交。据说考试落地的江敏樵去曾国藩那里投门子,结果被曾国藩拒之门外,理由是姓江的吃喝嫖赌,名声不咋地。江将军大怒:“天下岂有拒人改过曾国藩邪”?门房惊惧,急忙回禀,曾大人这才感到此人不简单,起身相迎。两人一番交流,江大将军的不拘小节,豪迈气势终于让曾大人改变了看法,事后对人说起:平生未遇到过此类人物,将来必定名满天下,但是却以节烈死,那意思是死的很英勇,属于烈士之类的。

  曾大人也的确没有看错。除了前面提到的军师智慧,这江大将军的确是义气之人,比如当年进京赶考,巧遇了两个落魄潦倒的举子,一个姓邹,一个姓邓。前者是陕西人,因为肺痨发作,又无钱请人照料和妥善医治,江先生就亲自解囊,并悉心照料,直到几个月之后,邹举人病重不治而死,又是江大将军亲自掏腰包为他料理了后世,并打发其族人护灵返乡安葬。

  另一位邓举人却是江大将军同乡,更是悉心照顾,也是在对方病死之后,扛着一口大棺材,将对方送回了老家安葬,可见此人之忠义之气节,不用说现代,恐怕在那个时代也很少有人做到如此仁至义尽。因此有人评价说:“当是时,公之义声已震京师矣”。更有人写打油诗道:“代送灵柩江岷樵,包写挽联曾涤生。”前者说的是江忠源,后者说的是曾国藩。挽联好写,扛着棺材千里迢迢送回老家可不那么容易办到。

  再说南边,得知北路的危险局面,左摇右摆,犹豫不定的洪天王终于接受了冯将军的建议,马上同意回师南下,进军敌人薄弱区域,摆脱越来越多的敌军围追。被任命为军师的冯将军以翼王所部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剩余三万大军顺序南下,穿过了荆山南路,于三月初突然占领了回龙镇。主力稍事休息,天王又发布了一系列军令政令:南王冯主持全面军政,节制其余各王。除了原有北王、翼王之外,又晋封了曾与真、秦日刚、胡以晃为王;又以卢六为军师将军,林凤祥、李开芳、罗大刚等有功将士为天官丞相。地官丞相等。同时封不满三岁的儿子贵福为“幼主”,称“万岁”,并规定,以后的其他儿子一律称作“殿下千岁”;女儿们称作“金主”。又规定,军中高级文武称作“大人”

  ;男子称“公子、将子”;女称“玉、雪”等号;将令妻子以“贵”称号,有根据丈夫职务高低分别称为“贵嫔、贵姒、贵姬、贵嫱”等。女将领呼作“贞人”;中低级将领被称作“善人”。以此可见,天王的等级观念很是很强的,并非像先前所主张的“天下多男子,皆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的平等说教了。

  尽管南王冯大人劝说无效,但是关于封赏有功将士的提议却是很快被这位大王接受下来,并且再次露面,召集了文武大人在回龙镇之外的回龙观开会,大力提拔和封上了不少青年将领,比如以曾与真为诚王(以此断了天国末期另一位的封号)、秦日刚为义王(与原本也不相同了)、胡以晃为英王(也断了另一位名人的名号)、卢六为军师、罗大刚为检点。以此,军事编制更加细化,更加有序,这也是少了东王、西王掣肘之后,冯大人的主张得到进一步贯彻的表象。但是无论咋说,以上这些人物可是表现的非常忠勇,无论对天王,还是天国,都可称之为“忠勇之士”了,尽管与江大将军的行为和效忠对象不同。

继续阅读:三七零章 远小人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铁血浪子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