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是一名老红军。
外公在当兵以前,是一名农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水摔八瓣的异常辛劳贫苦的日子。有一年,刘志丹从陕北高原来到了关中平原,外公家乡开始“闹红”,很多青年参加了红军。有一个名叫丁子鉴的青年鼓动外公当红军,说红军是穷苦人的部队,进了队伍里吃得饱穿得暖,还能给家里分一斗麦子。外公听了丁子鉴的话,就参加了队伍。
外公刚刚参加红军的时候,没有枪,没有军装,丁子鉴发给他一把大刀。每逢丁子鉴和一些红军开会的时候,外公就扛着这把大刀在外面放哨。不久,这支队伍从关中平原开往陕北高原,外公也跟着去了陕北。在陕北,他们打了一个大胜仗,外公分到了一杆步枪。
丁子鉴,后来成为共和国将军,他还有一个名字叫作丁本淳。《共和国将帅名录》中记载:丁本淳,原名丁子鉴,陕西省澄城县醍醐人。外公白朝定和丁本淳是同村人。
外公说,那时候,很多人为了一斗麦子、一斗小米就参加了队伍。
外公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家有弟兄两个,因为家穷,就商量着投红军,到了红军队伍里能吃饱饭,饿不死人。弟兄两个走出村庄后,看到大道上还有一伙准备去投红军的年轻人,哥哥就对弟弟说:“你先跟着他们走,我回家给爹妈说一声,就追你们。”弟弟先走了,哥哥回家。等到哥哥再走到村口的时候,弟弟他们已经走远了。哥哥就开始追,追出了很远,还没有追上,远远看到一伙穿军装的人过来了,是国军。反正都是队伍,都能吃饱饭,哥哥就参加了国军。这样,一个在红军队伍里,一个在国军队伍里,兄弟俩几年都没有见,都不知道对方的死活。有一年,在山西战场上打鬼子的时候,兄弟俩意外碰到了一起,亲热得不得了,说了一晚上的话。天亮后上战场,兄弟两个都战死了。
外公说,那个弟弟就是他同班的战士,名字忘记了,只知道姓黄,是陕西西府人。
外公到了陕北没多久,徐海东领着的红军就从陕南来到了陕北,接着,毛泽东领着的红军也来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徐向前领着的红军也来了,全国的红军都来到了陕北。可是陕北很穷啊,地瘠民穷,山沟沟养活不了这么多的精干小伙子,外公他们的部队就准备东渡黄河。黄河那边是阎锡山的地盘。盛产老陈醋和食盐的山西,那可是当时中国很富裕的地方。
外公他们准备过黄河的时候,突然就听说红军要换衣服了,换成国军的衣服。红军和国军成了一家人,一起打鬼子。红军也不再叫红军,叫八路军。
1937年冬天,我的外公白朝定穿着灰色军装,和战友们坐着木船来到了山西抗日前线。
外公说,八路军的衣服是灰色的,阎锡山的晋绥军衣服是青色的,蒋介石的中央军衣服是黄色的,那时候,全国军队的武器不但不统一,而且衣服也不统一。在所有抗日武装中,八路军的武器属于最差的。
外公说,人们一说起八路军,就说是小米加步枪,生活很艰苦。其实,能够拥有小米加步枪已经很不错了,大多数时候八路军连小米都吃不上,步枪也不够用。
小米是北方的粮食,八路军主要在黄河以北的敌后战场抗击日军,所以就有了小米加步枪的说法。
八路军打的是没有后勤供应的战争。
军粮,从来都是因地制宜。藏身于民的八路,军粮也只能来源于民。老百姓吃小米,八路也吃小米。那些年,小米是北方农民的主食。
在过去几千年的战争中,小米一直唱主角。《诗经》中说:“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淮南子》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晁错的《论贵粟疏》说:“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也说:“桑竹垂余荫,菽稷时时艺。”黍是今天的糜子,稷和粟都是今天的小米。糜子和小米形似,都是很小的颗粒,在北方,糜子因为产量低而很少种植,小米则广泛种植。
在遥远的古代,小米不但是士兵的军粮,还是战马的军粮,可见小米消耗之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给长安城带回了汗血宝马,汗血宝马在西域吃苜蓿草,而来到长安城只能吃小米,所以寿命很短。后来,汉武帝不得不从西域引进苜蓿,中国的战马的食谱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所以,古装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战马吃草的镜头,是导演的异想天开。
只是到了唐代,老百姓的饭桌上,小米才退居次席,面粉和大米开始唱主角,军粮也以小麦和大米为主,但是这时候的军粮,还是以稀饭为主,北方叫沫糊,南方叫粥。古装剧中的将士拿着大饼啃的镜头,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水浒传》中有武大郎卖炊饼,炊饼就是今天的馒头,而馒头据说是诸葛亮发明的,本意是用来祭祀南征中的冤魂,祭祀完后,士兵们拿来享用,居然很美味,于是有了馒头,绵延至今。戚继光抗倭时,为了便于携带,将面粉做成小圆饼,穿在一起,这就是光饼的来历。至今,浙江福建一带还有光饼。
成吉思汗的军粮却又大相径庭。成吉思汗的军队没有根据地,部队走到哪里,给养就带到哪里,而给养就是成群的羊马。到了荒漠戈壁地带,羊群无法生存,就带着马匹,这些马匹不是用来征战的,而是士兵的食物。这些马匹也在极为严酷的环境中成长,不需要燕麦和苜蓿,它们依靠草根就能维持生命,而且能够用蹄子刨开积雪寻找草根,士兵们依靠吃马肉、喝马血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生活在中国元代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记载过这么一件事情:元朝有一个将军叫慧元,他把牛奶干燥处理,制成粉末状,装在皮囊里,行军征战时,皮囊里加入水,边跑边震荡,溶解为粥样,饮之甘美,且力气倍增。这就是奶粉的来历。
八路军小米加步枪,可以说又回归到了远古时期,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外公当年是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在115师。
红军改编是1937年8月下旬的事情。当时八路军全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隶属于阎锡山的第二战区。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八路军下辖三个师:115师、120师、129师。115师主要由红一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组成,师长是林彪;120师主要由红二方面军组成,师长是贺龙;129师主要由红四方面军组成,师长是刘伯承,红四方面军的创建人之一徐向前担任副师长。八路军在延安还有一个留守兵团,兵团司令是肖劲光。
《彭德怀自述》中说,红军28000人改编为八路军,经过八年抗日战争发展到近百万大军,是在毫无援助之下成长起来的。因为没有援助,而部队又扩充非常快,所以,给养就非常困难。
外公说,抗战时期,他们一天不吃饭,一晚不睡觉,那是经常的事情;而且,没有枪支,新扩充的战士就拿着梭镖大刀打仗,为了抢一杆日本人的三八大盖,总是要搭上好几条人命。而日本人的《步兵操典》中也有“人在枪在”的规定,土八路想要抢一杆枪,太难了。
我曾经在凤凰卫视的一期节目中看到:抗战时期,彭德怀召开会议,大家兴冲冲赶来了,以为开会就能吃饭,没想到彭德怀也没有吃的,大家饿得坐不住,就躺在炕上开会。
抗战早期,八路军能够从国民政府领取粮饷,按照三个师的配置。后来,八路军扩充非常快,但是领取到的,还是三个师的粮饷配置。那时候,整个中国军队的生活都非常艰苦,国军也常常吃不饱,一直到1944年滇缅反攻的时候,大量的国军连棉衣都穿不上,冻死在云南的高黎贡山上。
1939年南岳会议结束后,抗战由防御转入了相持,国军和八路军有了摩擦,国民政府就停止了对八路军三个师的供应。
八路军只能选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抗战开始之初,装备简陋的八路军在经过同意后,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因为八路军的游击战有着悠久的传统。
游击战术是红军和八路军的传家宝,让日军吃尽了苦头。在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更是将游击战发挥得炉火纯青。
彭德怀对游击战推崇备至,他在《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中说:
只有进行广泛的游击战争,才能使深入我区之敌,行不安,坐不稳,耳目不灵,手足不敏,造成有利于运动战的条件与机会。不仅如此,即对付敌人武装便衣队的袭击,保卫抗日政权,保卫根据地治安,亦无一不依赖游击战争,这是敌后战争环境与我们的任务决定的。
游击战让八路军在敌后战场上,牢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游击战也让日军处处捉襟见肘,被动挨打。
时任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的白崇禧也看出了游击战的妙处,他在1937年冬的武汉军事会议上这样说:“应采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加强敌后游击,扩大面的占领,争取沦陷区民众,扰袭敌人,使敌局促于点线之占领。同时打击伪组织,由军事发展为政治战、经济战,再逐渐变为全面战、总体战,以收‘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之效。”
白崇禧的建议被采纳,各战区陆续将部分部队化整为零,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
在抗战之初,当国军处处被动挨打,而八路军的游击战却很快就收到了奇效。115师的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千余人;129师夜袭阳明堡,摧毁敌机24架;120师雁门关设伏,摧毁汽车500辆;刘伯承在七亘村三天内两次设伏,歼敌400人……尽管每次歼敌数量不多,但是累积起来,这一时期八路军歼敌将近一个联队,而此时的国军却没有成建制地消灭过一个日军联队,八路军的战果可谓异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