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元宵节的前一天晚上,上高县县长黄贤度宴请74军驻扎在上高县的营以上军官。
黄贤度是一个传奇人物,很多年后的今天,在上高县城还有人提起这个抗日县长。上高会战中,因为后勤工作做得好,前线作战的中国军队能够吃上饭,而弹药也比较充足。后勤的有力保障是中国军队取胜的根本。而做后勤工作的,就是黄贤度。黄贤度的身份是国民党县长,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共产党员。
黄贤度是江西上饶人,29岁的时候在湖南加入了国民党,两年后的1938年,在他的老师黄道介绍下又加入了共产党。他加入共产党的时候,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也没有颁发党章、党徽之类的东西,黄道说同意他加人共产党了,他就是共产党员。在共产党组织中,也只有黄道一个人知道他是共产党员。那时候入党形式很简单,情况特殊。
黄道是早期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他生于1900年,比黄贤度大七岁,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邵式平是同学,并一起在江西开展工作。南昌起义时,和刘伯承秘密联络,并参加了起义。后,与中共历史上的著名将领方志敏一起在江西策划武装暴动。红军开始长征后,黄道在闽北从事了三年游击战争。后,抗战开始,国共合作,黄道任闽赣省委书记,和陈毅、张云逸来往甚密。1939年,黄道在江西樟树市送别了赴桂林的周恩来后,突然发病,住进旅社,求药问医。党史记载,国民党特务派凶手把毒针打入黄道体内,致其死亡。
黄道死后,黄贤度改由当时中共江西省委书记郭潜单线联系。郭潜密令黄贤度发动社会关系,出任上高县县长,中共江西省委还将一批中共党员秘密派到上高,担任各部门重要职务,那时候的上高县,政府秘书、各乡区长、学校校长、警察局长、所有的政府部门官员,全是中共党员。这种情况,国民党一点也不知晓。
上高会战开始后,黄贤度积极号召民众,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前线将士服务。1987年7月7日的《赣中报》曾经登载过对黄贤度的访谈,在这篇文章中,黄贤度说:“当时,我的公开身份是县长,为了配合这次会战,我以政府的名义,组织了大批民众支援参战部队,并担负了维持战地治安、疏散战略物资、抢运弹药粮草、接送伤员的任务……民众的抗日激情很高。战斗之中,上高县共组织了四分之一的民众支前。男女老少都积极参加破路,保障我方军用通信线路的活动。县自卫队也在各方路口查缉甄别,维持秩序,并协助疏散妇孺,使得我方作战部队减少了后方顾虑。”同一日期的《江西日报》也刊登了黄贤度的回忆录,他写到了上高百姓参战的动人场面:
部队打到哪里,我们就出现在哪里,为了部队能打败日军,上高一些青年自发组织起来,设立接待站,成立向导队。峨坑村民王会元为我军带路,包抄围歼日军一个中队,自己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蒲城青年熊先移为我军刺探日军情报遭敌追捕,不屈不挠,以身殉国。在墓田、泗溪、杨公圩等战场上,当地人民群众自发拿起大刀长矛,土枪土炮,配合军队作战,通歼倭寇。
我在上高采访的时候,所有人都说,上高战役很特殊,特殊在于前线作战的是国民党领导的军队,后勤供应的是共产党领导的民众。上高会战是一场国共携手取胜的漂亮战役。
人们还说,当年,当罗卓英告知黄贤度中国军队要在上髙大打一场时,黄贤度马上说,上高人民绝对能够做到“三保”一一保证运输畅通,把军粮、弹药及时运到前线,把伤员及时转运后方;保证破坏彻底,在交通要道上挖掘堑坑壕沟,让日军的机械化优势丧失殆尽;保证后方没有汉奸特务,上高县12万人不会有一个人当汉奸。
12万人确实没有一个当汉奸;12万人中,有三万人从事后勤运输;日军所要行走的所有道路都被挖断;前线作战的国军都能吃上饭;每一个日本特务进入上高,都会被绑起来交给军队……共产党员黄贤度具有卓越的领导能力,共产党具有卓越的发动群众的能力。
那天晚上,74军58师172团3营副营长魏杰正在吃饭,突然电话响了,是军部打来的,军部要求所有将士立即归队。魏杰说:“我们饭还没有吃完,就散了,情况这么紧急,肯定是要打大仗了。”
将士们归队后,副师长张灵甫站在队前宣布命令。魏杰说,张灵甫是一个大个子,人长得很高。58师师长是廖龄奇,但是此时没有归队。58师师长就由张灵甫代任。
廖龄奇和张灵甫是一对老搭档。在74军,廖龄奇任副师长时,张灵甫任旅长;廖龄奇任师长时,张灵甫任副师长;廖龄奇被杀后,张灵甫继任师长。
廖龄奇早先在叶挺手下任职,在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汀泗桥战役中,因作战勇猛,被打残右臂,后只能用左手写字,左手打枪。淞沪会战时,德械师88师奋力鏖战,战况紧急,廖龄奇火线升任旅长,坚守上海两月余。南京保卫战中,廖龄奇率领全旅坚守城墙,手下两个团长相继阵亡,他全身浴血,仍拼死坚守。撤退命令下达,才率领仅剩的数百人撤到江北。后,被调到74军58师。
74军51师师长是李天霞,与张灵甫素来不睦,两人谁也不服谁。张灵甫在51师当旅长,不愿意受李天霞压制,就调到了廖龄奇的58师任旅长,不久就升为副师长。
很多书籍在写到上高会战时都说,是廖龄奇指挥74军58师,这是不对的。其实,指挥58师作战的是副师长张灵甫。魏杰说:“在整个上高会战中,他接到的都是张灵甫的命令,从来没有见到廖龄奇。”我在上高战役结束后的《忠勇官兵表彰表》中,也没有见到廖龄奇的名字。
上高会战结束后,廖龄奇病愈归队,74军参加了第二次湘北战役。战役前夕,廖龄奇回老家河南祁阳结婚,没有参战。此战国军伤亡惨重,追究责任,有人就说廖龄奇临阵脱逃,蒋介石盛怒之下,就枪毙了廖龄奇。
上高会战后,第19集团军《上高会战战斗详报》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战斗部署,罗卓英是以战斗力较弱的第49军和70军作为赣江两岸的诱击兵团,在第一线和第二线抵抗日军。在将日军引诱到第三线阵地后,向两翼张开,准备侧击日军。74军为决战部队,部署在第三线阵地,当日军来到阵前时,“即以猛虎在山之态势,与敌决战,协同各兵团,将敌合击而聚奸之。”地方武装的挺进第二纵队和江西保安纵队和赣北各县自卫队,在日军后方“破坏交通通讯,袭击后方据点,并发动民众,向敌后实施全面扰乱”。
此战法当时被称为“磁铁战法”。
魏杰所在的74军58师就在第三线阵地。
那天,张灵甫给魏杰布置任务,他说,上高城北面有一座山,名叫龙形山,守住了龙形山,就等于守住了上高城的北面屏障,然后可以居高临下,痛击日军。
当时,营长陈鳌在重庆集训,副营长郭伦初代理营长,另一位副营长魏杰接受了在龙形山阻击日军的任务,在张灵甫面前立了军令状,愿意与阵地共存亡,然后,他带着第8连和一个机枪排开赴龙形山。
魏杰说:“接受任务的时候,我没有丝毫畏惧,我是单身,死了就死了,就算为国捐躯。”
魏杰带着弟兄们来到上高城北的龙形山阵地前时,看到光秃秃的龙形山,突然大吃一惊,山上没有草木,一览无余,毫无遮挡,如果开战,日军的每一发炮弹都能够直接命中目标,弟兄们躲无可躲,藏无可藏。
事已至此,怎么办?弟兄们望着魏杰,魏杰指着龙形山,斩钉截铁地说:“军令状已立,我们绝不后退一步,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座山上。”
龙形山下有一条河流,魏杰命令战士们在河边挖掘壕沟,壕沟边扎起草人,作为疑兵,迷惑日军。然后,魏杰分出一部分人在山上挖掘战壕,山上石头异常坚硬,用铁锹铲下去,只能铲出一条白印子,无奈之下,战士们只好把石头垒起来,作为屏障。
当天,无战事。
傍晚时分,从高安方向拥来了一大群逃难的百姓,拖儿带女,哭声震天。他们站立在河边,彷徨无计,惊恐不安。显然,日军已经占领了高安县城。魏杰请示上级该怎么办?上级指示不要管,严防日军偷袭。魏杰说:“我当时想了又想,该怎么办?如果去援救乡亲们,日本人突然出现了怎么办?如果不救乡亲们,又于心何忍?”战士们看着悲怆无奈的乡亲们,询问魏杰D魏杰下定决心,说:“我们抗日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救国救民,老百姓有困难,哪能不管?”魏杰分出一半士兵监视日军,另一半士兵护送乡亲们过河。值得庆幸的是,日军没有衔尾追赶。
士兵们将乡亲们送到通往上高的道路上时,日军还没有出现。魏杰知道日军很快就会进攻,高安已失,与之接壤的上高,很快就会遭受日军侵袭。他命令战士们抓紧时间休息,只派出固定哨和流动哨密切注意高安方向的动静。
当天夜晚,平安无事。
天亮后,日军出动了。
老兵们回忆起抗战时期日军的战术,总结出两个特点:一是夜晚日军大部队绝不出动,严格按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时间,这是由日军的机械化武器装备决定的,飞机、坦克、大炮利于白天作战,视线开阔,目标明确,却都不利于夜战;二是日军每逢作战,先是飞机轰炸,然后大炮轰击,最后是步兵冲锋。而中国军队由于武器装备落后太多,只能选择奇袭、夜袭和死守,所以付出的代价就比日军惨重得多。
魏杰说,那天东边刚刚出现了一道霞光,日军的飞机就出现了。
在上高会战中,日军拥有飞机百余架,这百余架飞机组成第三飞行团,由远藤少将指挥;而中国军队没有一架飞机,中国空军的飞机早就在抗战之初消耗殆尽。上高会战的两个月后,一个名叫陈纳德的美国人带着一批美国志愿者来到中国。这群美国人带来的,只有68架飞机。而日本当时有多少架飞机?仅仅陆军航空兵就有1500架飞机,而海军航空兵的飞机数量远远大于陆军航空兵。
天空中出现了两架日军飞机,它们在万道霞光中飞过来,银白色的机翼闪闪发光。魏杰判断出这应该是日军的侦察机,因为日军的轰炸机如果出动的时候,一定会像苍蝇一样一哄而上,狂轰滥炸,而侦察机只会一架两架。当年,日军欺负中国军队没有飞机,它们的侦察机和轰炸机出动的时候,从来都没有战斗机护航。
魏杰让士兵们趴在壕沟里,避免被日军飞机发现。一名机枪手要对空射击,魏杰劝告说,飞机飞行极快,要被射中的概率几乎为零,而且还会暴露目标,不划算。
日军的飞机果然来得很快,战士们刚刚来得及俯下身体,飞机就飞到了头顶上,它们在龙形山的山顶上盘旋着,扬扬得意,魏杰看到了机翼上像烧饼一样的膏药旗鲜艳夺目。
飞机在龙形山上盘旋了两圈后,就继续飞向西方。
魏杰让所有人做好准备,他知道战斗很快就要打响了。
不久,天空中出现了日军五架轰炸机,五架轰炸机呼啸着掠过龙形山,将河边壕沟上的稻草人炸飞了,日军错误地将那些稻草人当成了中国军队。第一波轰炸过后,空中又出现了十几架日军飞机,对着龙形山和龙形山周围疯狂投弹,魏杰说:“面对日本人的飞机,我们束手无策,只能在弹坑中跳跃着、躲避着,爆炸的热浪和蒸汽扑过来,我身上的衣服全部湿透了。”
轰炸过后,远处传来了沉闷的声响,是无数双皮鞋一起叩击地面的声音,这是日军进攻的脚步声,那时候的中国军队都穿着草鞋,条件好的能够穿上布鞋,而日军都是牛皮鞋和猪皮鞋。魏杰一声大喝,士兵们像土拨鼠一样,从掩体里钻出来,抖落掉头上、身上的尘土,准备迎击日军。魏杰举起望远镜,他看到日军像蝗虫一样密密麻麻,他们喊着号子,排了队形,队伍中还有一面挑在枪刺上的膏药旗,膏药旗四周行走着几个腰挎指挥刀的日军。这一定是日军的指挥官。
魏杰高声喝叫两名重机枪手,把所有的弹匣都准备好,他用手指着日军的太阳旗,对机枪排张排长说:“一会儿枪一响,你们照着太阳旗玩命地打,把这几个带刀的全打死。”
张排长笑着说:“你放心,狗日的来咱这里,就是送死来了。”机枪排排长的名字已经忘记了,只知道他姓张。
日军慢慢地逼近了飘荡着硝烟的龙形山,他们大剌剌地走着,二二一,一二一,喊着号子,膏药旗在风中呼啦啦地飘呀飘,这种情景很像安徒生童话《坚定的锡兵》中的场景,日军可能没有想到国军会在寸草不生的龙形山上布防,因为这样光秃秃的山岗太不适宜防守了;日军或者想到龙形山上有国军布防,但国军肯定已经在多次的飞机狂轰滥炸下丧失了战斗力,所以他们趾高气扬地、坚定不移地走过来,排着操练队形,而不是战斗队形。
日军慢慢地接近了龙形山,魏杰高喊一声:“打!”士兵们从掩体里一齐露出头来,伸出枪支;重机枪欢叫着,子弹像泼水一样落在了日军整齐的队伍里。日军经过短暂的抵抗后,纷纷向后逃跑。魏杰举起望远镜,再也看不到那面耀武扬威的膏药旗和那几把自鸣得意的指挥刀了。
那几个日军指挥官是多大的官儿,魏杰不知道,但最少也是佐官。
日军逃跑后,魏杰接到了58师师部的电话,说日军已经在正面战线全部退却,应立即发起攻击。魏杰带着士兵们发起了冲锋,他站在山顶向两边望去,看到在视野所及的范围里,到处是仓皇逃遁的日军和英勇追击的国军。他们一口气追赶到了日军驻地,看到几间房屋里,日军的行军锅里还盛着大米稀粥,他摸着锅底,稀粥还是热的。日军逃跑得非常狼狈,连稀粥都来不及喝。
查阅日军资料得知,与魏杰他们交战的,是日军34师团216联队第2大队。日军一个大队有1200人,而魏杰率领的一个连和一个机枪排最多也就200人,1200名日军与200名国军一触即溃,日军34师团的战斗力难道就这么不济?不是的,是因为日军第2大队当时已经意识到,他们陷入了74军58师的包围圈中,如果他们逃得慢了,就会被包了饺子。
34师团216联队第2大队大队长木下重四郎不知道他面前的对手是一支装备精良的中国军队,他没有料到这场会战日军会败得很惨,也没有料到他的性命会丢在上高城外。
上高县的当地人说,魏杰所战斗的那条河流叫浦水,这里距离上高县城有十多公里。
浦水上有一座五孔石桥,这座桥被称为官桥,官桥边有一条官桥街,上高会战中最激烈的战斗就发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