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的经典战例
李幺傻2023-05-31 12:308,542

  

  74军与日军作战,而邹继衍所在的70军只能在山上观看,每当看到战况极为激烈的时候,他就向上级请战,但每次都遭拒绝。

  74军在浴血奋战,而70军在袖手旁观,为什么这样做?罗卓英怎么想的?当时70军的将士们都想不通,他们只能站在山上大声呐喊,为74军助威,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可是上级不让他们下山一步。

  战后,人们才明白了,上高城外的战场只有那么大,有再多的兵力也难以摆放,只能白白地给日军的飞机当成靶子。罗卓英是让邹继衍所在的70军养精蓄锐,让实力最强的74军逐渐消耗日军34师团的锐气。等到合适的时机,70军再出击。

  何时是合适的时机?是对34师团包围圈形成的时候。

  3月24日,这是34师团大贺茂对上高城最后的舍命一搏。

  这天早晨,一轮血红的太阳升起来,照耀着弹丸小城上高,也照耀着城内城外中日两方几万名士兵。大贺茂将被74军51师击溃的20旅团仅剩的3000人编成一个大队,与34师团合兵一处,向上高城全线进攻。阵地上短兵相接,无论是中正式步枪还是三八大盖,在打完一发子弹后,都来不及装弹,双方的士兵就缠在了一起,用刺刀、用砍刀、用拳头、用牙齿,用最原始的武器和最原始的本能与对方搏杀,第19集团军司令部少将李翰卿带领着57师敢死队,一人一把大刀片,一字排开,对着每个扑上前来的日军狂砍,刀光映着日光,血色染着曙色,煞是好看。日军的手臂和鲜血四散飞溅,尸体摞了一层又一层。敢死队里有人阵亡,马上又有后面的人补充上来。地面上都是血迹,黏稠的血迹像牙齿一样咬住了他们的鞋只,让他们挪不开脚步。在中国军人的大刀片面前,日军终于胆怯了、退却了。仅仅在这一天,日军就在上高城外丢下了2000多具尸体。

  我在一份《陆军第74军第57师上高会战忠勇官兵表彰表》中看到,最高统帅部表彰的第一个人不是57师师长余程万,而是李翰卿,足以说明李翰卿在关键时刻所起的作用。

  上高战役结束后,李翰卿又率队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依旧带着敢死队向日军阵地发起攻击。在与日军的肉搏战中,他身上多处负伤,血流不止,仍指挥敢死队与日军拼杀,最后血流殆尽,壮烈殉国。

  黄昏时分,各路中国军队已经聚集在了上高城外,对日军形成了包围,日军被赶进了一个南北长十里,东西长30里的椭圆形包围圈中。

  邹继衍说:“当天夜晚6时,上面发出了攻击命令,所有合围的部队,立即向当面之地发起进攻,守城的后备军,也从城郊分路出击。日军抱头鼠窜,纷乱后撤。”

  尹同道说:“我们在山上,能够看到包围圈中的日军,大炮不需要瞄准,就射向包围圈中,一颗炮弹过去,一片火光,敌人就倒下一大片。”直到这时候,愚蠢而狂妄的大贺茂才知道中计了。日军《锦江作战》中记录:

  在此情况下,师团长大贺茂一面向汉口的第11军司令部请援,一面命令部队于24曰返回。军司令部惊悉战况激变,立即命令33师团出动,并由军参谋长木下少将协同作战主任参谋山口中佐、大根大尉疾速向南昌前进。第33师团立即再次出动,并由军参谋长木下少将协同作战主任参谋山口中佐、大根大尉疾速向南昌前进。

  33师团立即奉命再次出动,以荒木支队为右纵队,以214联队为左纵队,与34师团取得联系,掩护该师团撤退。

  然而,已经晚了。

  被围困的34师团四面楚歌,为了打通一条逃跑的缺口,大贺茂呼叫南昌所有的飞机赶来增援,日军还动用毒气在前开路。一批批英勇的中国士兵没有死于拼杀中,而死于日军的毒气中。不但如此,日军为了逃跑方便,还把大批化学武器遗弃在上高战场。时隔50年后,一群民工在泗溪官桥街挖掘地基,不慎挖到了锈迹斑斑,已在地下埋藏了半个世纪的一枚毒气弹,造成当地1300多人中毒。后来,人们又在附近挖出了200多枚毒气弹。而日军当初到底把多少毒气弹遗弃在了上高战场,至今还无法知道。

  《上高会战战斗详报》对3月25日这天的战况有详细的记载。34师团被围后,急切呼叫九江的日军赶来增援。从地图上看,九江距离上高应该有三四百里远。然而,因为赣北的日军当初倾巢出动攻打第19集团军,留在九江的日军也没有多少,前来救援的仅有2000人。

  当天下午4时,34师团主力拼命向官桥靠拢,赶来救援的33师团前锋部队和来自九江的增援部队也乘着汽车向官桥扑来,就在抗战老兵魏杰曾经坚守的龙形山一带,中日两方的军队再次短兵相接,“我官兵奋勇抵抗,与敌血战,彼此伤亡惨重。”此时,坚守在官桥一带的中国军队腹背受敌,为了减少牺牲,不得已撤退。“敌增援之兵,遂得进入官桥与被围之大贺合流,本部当时尚未所知也。”本部,指的是第19集团军司令部。

  现在包围圈里被包围的,不只有34师团,还有前来增援的日军。

  《上高会战战斗详报》还提到了邹继衍所在的70军107师。107师的任务是连夜经过上高城,在南面攻击日军。

  3月25日下午,邹继衍带着1营人马从北面的山上下来,走进了上高城,眼前的县城让他大吃一惊,曾经被称为赣西北明珠的上高连日激战,已变成了一片废墟,没有一间房屋是完好的,没有一面墙壁没有倒塌,战前74军修筑的碉堡和阵地,被日军的炸弹彻底犁平了,空气中散发着硝烟和尸臭的气味,异常难闻。上高城里少有人影,好像一座死城,天空中飞翔着一群群乌鸦,它们在一具具无人掩埋的尸体上飞起又飞落,一声声刺耳的叫声让人背脊发麻。曾经在这里血战了十天的74军57师撤离了上高,此刻在继续追击敌人。

  第19集团军少校参谋蓝介愚说:“57师追击日军的仅有一个营的兵力。”那么就是说,这支虎贲师此时仅剩下一个营还有战斗力。

  邹继衍带着1营人马渡过锦江,向前追赶,因为是第二批出击的部队,所以没有遇到什么抵抗,顽抗的敌军已经被第一线追击部队肃清。到了黄昏时分,他们看到一群人在薄薄的暮色中仓皇逃窜,有的瘸着腿脚,有的吊着手臂,邹继衍带着队伍冲上去,那一群负伤的日军就跪在地上举起了手臂,连反抗的意识都没有。邹继衍清点战利品,看到有长短枪二十余支,小钢炮炮弹和机枪子弹几箱。

  邹继衍带着部队继续追击,看到路边全是日军的尸体,尸体的手臂被割掉了;追到了半夜时分,看到月光下的日军尸体又有了变化,手臂完好,而手指被割走。日军有战场上带走尸体的习惯,带不走就烧,来不及烧就带走一条手臂,而手臂都来不及砍就带走一根手指。从这一路上日军尸体的变化情况,能够看到逃跑的日军有多狼狈。

  追击了大半夜,他们饿了,可是没有时间埋锅造饭。突然有战士在路边找到了一口行军锅,锅里是大半锅米饭,行军锅边倒着几名日本兵。可能是厨师。日军连做好的米饭也来不及吃,就仓皇逃窜了。

  天亮后,空中出现了十多架飞机,对着中国军队狂轰滥炸。后来,日军的飞机投掷毒气弹和炸弹。“我45团团长张雅韵,亲临督战,被炸陶国。”后来的战报中这样写。我查了一下资料,第45团属于第72军新编15师。

  然而,尽管有日军飞机轰炸,中国军队还是前仆后继,向包围圈中的日军发起集团冲锋,将日军分割包围,各个秆灭。

  日军的《锦江战役》记载:

  7日,第34师团大贺茂带着数百名伤病员好不容易全部渡过泗溪,按照兵团司令部、行李、独立山炮队、病员输送队、野战医院、后卫部队的行军序列。开始向土地王庙东进。土地王庙在五日前已成为待命的敌第9师中枢阵地。另外,在侧背还有重庆军六个师并列尾随追击。入夜,雷电伴随着大雨,各部队在严加戒备下度过了一夜。28日凌晨2时,负责野战医院警卫的炮兵第八中队,终于在土地王庙村西段遭受优势的重庆军攻击,致使该中队全体壮烈阵亡。野炮兵第2大队六角少佐曾将该中队编入自己指挥下,在采取援助措施的同时,向步兵团司令部请求援兵,但得到的答复是:因情况紧急,部队可放弃第8中队,迅速向旅团司令部集结。另外,在黑暗中听到炮兵第八中队求救声的步兵第216联队第8中队,待到28日天明出击时,发现附近有300名重庆军对他们进行了攻击。

  从日军的这段记载中可以想到当初大贺茂是何等无助,曾经骄横不可一世的34师团司令部,如今拱卫他们的只有独立山炮队、病员输送队和医院的医生护士,而且全部带伤带病,这样的军队又怎么会有战斗力。山炮队之所以没有死亡,是因为炮兵跟在步兵的后面,要不然这些炮兵早就被打死了。

  然而,躲在步兵的后面也不能躲过劫难。他们在一个大雨倾盆的夜晚被中国军队包围了,旁边的日军连救他们的勇气也没有。

  现在,大贺茂身边只剩下了后勤人员,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大贺茂的心中一定充满了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

  活捉大贺茂,正当其时。

  当时,敌我双方的军队已经完全打乱了编制,中国军队的长官找不到士兵,士兵也找不到长官,将士们几十个人几百个人一组,只要看到穿着中国军队衣服,就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只要看到穿着黄色衣服的日军,就冲过去猛打。到处都是枪弹声,到处都是喊杀声,到处都是弥漫的硝烟,到处都是飞溅的鲜血。日军的飞机在高空中盘旋良久,始终不敢投弹,只好又飞走了。中国军队的炮兵将炮口调试后对准,对准后又调试,也终于放弃了。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变成了肉搏战。

  74军58师的追兵攻占了一座叫作傲古山的地方后,看到山下满是日军的伤兵,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惨叫声如同云朵一样,缭绕不散,初步估计这些日军伤兵有2000人。58师误打误撞,竟打进了34师团的野战医院。守卫这些伤兵的日军在58师的猛烈冲击下,抱头鼠窜,把这些哀叫不绝的失去了反抗能力的伤兵,丢给了中国军队。

  以前看书,书上说日本人如何强硬,如何宁死不降,如何不抛弃不放弃,看来都不尽真实。日军的单兵作战能力确实很强,但是在落单的时候也会暴露出人性的弱点。至于说到日军的战略,就更是极差,从这次上高会战中就能够看出来。没来由地就突然攻打险地上高,没来由地33师团就突然撤离,没来由地三支部队各自为战谁也不管谁,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做法,恐怕只有日本军队才有,因为日本军人太相信自己的实力了。

  58师的追兵绕过这些嗷嗷惨叫的日军伤兵,继续追赶,日军在前面没命地奔逃,中国军队在后面舍命地追赶,当战争变成了一场长跑比赛,双方赛的不是战斗力,而是脚板。在一个叫作杨公圩的地方,58师的追兵捉住了一群日本逃兵痛殴,从他们的身上找到了作战命令和军用地图,得知这股敌军竟是34师团师团长大贺茂的司令部随从人员。既然逮住了司令部,那么大贺茂肯定就在附近。追兵把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报告了代理师长张灵甫,张灵甫又报告了军长王耀武,王耀武报告了司令罗卓英,罗卓英大为振奋,立即命令各部追兵奋勇向前,仔细分辨,一定要逮住34师团师团长大贺茂。

  上面引用的日军《锦江战役》中的文字已经说明了,这天,跟随大贺茂奔逃的日军有司令部、行李、独立山炮队、病员输送队、野战医院、后卫部队。而到现在,司令部被打散了,独立山炮队被消灭了,病员输送队和野战医院被打垮了,后卫部队早就被击败了,大贺茂剩下了什么?只剩下了行李。大贺茂只能带着行李奔逃。

  曾经牛气哄哄的大贺茂,危在旦夕。

  28日午夜,一支中国军队在追击中,看到前方有一座村庄,几十名日军依靠房屋和断墙阻击,而远处,有几名日军在仓皇奔逃。中国军队向着村庄发起攻击,日军负隅顽抗。后续的中国军队源源而来,将村庄里的日军全部消灭。中国军队再去寻找那几名日本鬼子时,发现他们已经消失在了夜色中。

  那几名逃走的日军中,就有34师团师团长大贺茂。

  中国士兵与奇功擦肩而过。大贺茂与死神擦肩而过。

  这一天夜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还有岩永汪少将。

  岩永汪,此时是34师团34步兵联队联队长,后来升为116师团师团长,率兵攻打衡阳,与第10军军长方先觉交战。

  在官桥失守后的第四天,58师向守卫在官桥的日军发起凶猛攻击,“残敌不支,纷纷退入官桥街,我即乘胜冲入街内,与敌巷战,格斗至黄昏,将官桥镇完全占领,残敌约六百,悉数被歼,遗尸枕藉。”

  58师打扫战场,只找到八名日军伤兵,过不多久,就有七个死亡了。审问剩下的一个他供述说在中国军队冲入官桥镇的时候,岩永汪就身受重伤,被卫兵抬着逃跑了。

  58师群情振奋,奋起追赶,想要找到岩永汪,可惜,没有找到。

  33师团大部队昼夜兼程,赶来营救被包围的34师团。

  天空中是蝗虫一样的日军飞机,地面上是洪水一样的33师团,它们扑向了中国的包围圈。在棠浦构筑防线阻击日军的第70军第19师本来实力就较弱,现在又腹背受敌,在付出了巨大牺牲后,防线终于被攻破。

  33师团搀扶着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的34师团,刚刚走出了五公里,来到虎形山,又被尾随的中国军队追上了。

  一场激战又开始了。

  33师团不得不就地构筑工事,展开阻击。中国军队像潮水一样涌过来,前仆后继,杀声震天,日军匆匆构筑的豆腐渣工程纷纷倒塌。日军《锦江战役》中记载:“我展开所有兵力以求摆脱敌人,此间山炮队所有弹药用尽,只能接受空投弹药,经过了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重重苦难,于4月2日返回了原驻地。”

  4月2日,33师团背着被打得只剩下最后一口气的34师团返回南昌,中日双方又恢复了战前的态势。

  日军战报中的上高会战结束了,而事实上,激战还在继续,一直到4月9日,赣北战场上才没有了枪声。

  我找到了一份“中央社上高一日电”,电文如下:此次赣北战役,敌军官被我击毙经查明者,复有滨田联队长、板垣田中大队长等三名。

  查找资料得知,滨田联队长,是33师团步兵214联队联队长;而板垣田中,则是34师团217联队第3大队大队长。这两个日酋前面有“复”,说明在他们之前,还有日酋被击毙过。

  所以,日军死亡的官佐不止这三个。

  《上高会战战斗详报》统计,中国军队伤亡20533人,其中阵亡9682人,阵亡上校一名,中校两名,少校六名,上尉32人,而中尉和少尉军官阵亡多达216人。抗战老兵说,那时候打仗,士兵战术素养不够,营连排长往往身先士卒,带着士兵们冲锋,所以牺牲特别大。我从《上高会战第19集团军营以上指挥官姓名表》中査知,参战的营长共有130人,营长的官职一般是上尉和少校,那么这次阵亡的营长就要占到参战营长的30%,而连排一级的阵亡就更大了。

  而在战后的后方医院,又有141名伤员牺牲了,其中,尉官就有11人,包括两个营长和五名连长。

  《上高会战敌军伤亡概计表》统计,日军共伤亡15800人,其中死亡6252人。死亡的官佐有联队长一名,系33师团步兵214联队联队长滨田;大队长四名,系33师团214联队第2大队长横田、34师团217联队第3大队长田中、34师团216联队第2大队长木下、20旅团105大队长森重;另外有中队长和小队长六名。而伤者最高级别是34师团34步兵联队长岩永汪。

  上高会战震惊全国,各方面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蒋介石称为“空前胜利”。事实上确实是这样,第19集团军以敌我双方最接近的比例,取得了最值得称道的战果。

  参谋总长何应钦称赞上高会战:“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

  当时的报刊赞扬上高会战是“媲美台儿庄战役的赣北大捷”。

  中共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在上高会战开始后的第二天,就跟踪报道上高会战,宣传战果,直到会战结束。

  上高会战被作为经典战例写进了教材里,向全军散发。

  上高会战后,第74军获颁荣誉旗一面,此旗蓝锻上绣有白色飞虎,又称飞虎旗。飞虎旗是对一支作战部队的最高奖励,74军获得的这面是第一面飞虎旗。抗战时期一共颁发过17面飞虎旗,而74军就获得两面。

  第19集团军司令罗卓英和第74军军长王耀武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抗日战争时期,共颁发了166枚青天白日勋章。我们耳熟能详的抗日将领,比如白崇禧、薛岳、孙立人、张自忠、廖耀湘、戴安澜、胡琏、方先觉等,都获得过青天白日勋章。

  74军51师在上高会战中几乎全歼第20独立混成旅团,而且和58师一起收复了官桥镇。战后,51师获得了第一号武功状。守卫上高的57师获得了第二号武功状。

  武功状的全名叫“陆海空军武功状”,抗战时期共颁发过107张,而李天霞的部队就荣获了14张,包括参加上高会战的第一张和参加雪峰山会战的第107张。在上髙会战中,李天霞任74军51师师长;在雪峰山会战中,李天霞任100军军长。

  李天霞极为珍视他在上高会战中所获得的第一张武功状,他将原件复印了很多张,发给士兵,还邮寄了一张给儿子。在给儿子的那张复印件上面,他写了一行字:“创建最伟大之战绩,获得本一号武功状……”

  51师战歌也与第一号武功状有关,51师的战歌是这样的:

  听!这气壮山河的吼声,是勇士的呼号。

  看!这沸腾的热血,奠下了万世不朽的武功。

  51师的同志们,站在民族解放的前哨,担任保卫中华的先锋。

  发冲冠,吹起冲锋号,踏平三岛,光我华冑。

  我们有钢铁的意志,我们有空前的武功。

  挺起胸膛,举起刀枪,不让太阳升到三岛上,

  歌颂吧丨我们有第一号武功状。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74军51师和57师分别获得第一号武功状和第二号武功状,第一号武功状写进了51师的战歌中,57师还获得了虎贲师的称号。58师呢?

  从手头能够找到的《上高会战忠勇官兵表彰表》中,我看到57师有59名官兵受到表彰,而58师只有12名官兵受到表彰,没有找到51师的表彰表,想来也会和57师相当。张灵甫没有获得武功状,原因在于官桥的失守。

  上高战役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1941年4月19日,罗卓英向军事委员会军令部部长徐永昌发了一封电报,电文编号4555号,电文内容是与34师团长大贺茂有关的。

  电文内容说,4月14日,大贺茂在南昌市上海酒楼召集34师团的残兵败将开会,讲述了此次上高会战的惨败,讲到动情处,涕泪俱下,痛不欲生,拔出手枪自杀,血洒酒楼,左右急忙抬着大贺茂送往医院,经抢救才活过来。

  老兵曹立刚也讲到了这个情节。他当时潜伏在上海酒楼对面的一家茶楼上,看到上海酒楼前戒备森严,任何人不让进入,而一名名老鬼子却鱼贯而人。不久,就听到里面传来一声枪响,几名鬼子抬出了一名老鬼子。那就是自杀未遂的大贺茂。

  也许大贺茂是真的自杀,也许是逢场作戏。我怀疑这家伙是演戏,如果你想自杀,何必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自杀的方式有很多种,总有一种适合你。你莫非就这样不中用,连枪都打不准?

  大贺茂出院后,就被解职,成了无业游民。这名日军师团长以后是什么结局,不得而知,因为他很早就退出了战争的舞台。

  上高会战能够取得胜利,和中共地下党员、上髙县县长黄贤度组织的良好后勤供给是分不开的。淮海战役结束后,陈毅在总结这次战役的时候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上高会战的胜利,也是上高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第19集团军总司令部重新规定各部向各县购米数量表》中,写明每日要向驻地购买大米53304斤,每月1599120斤,这么多的大米,仅仅一个上高县是远远无法供应的,表中还列举了上高周边的奉新、靖安、宜丰、丰城、清江、新余等几个县。

  在采访上髙会战的时候,我在上高县档案馆看到了保存至今的一份《民国政府三十年代案卷一号》,上面有这样的文字:

  陆军第74军司令部副官处义民字第85号函开:

  ……此兹指定代购乡镇分列于后:

  一、禾草五万斤指由四乡代购每乡一万二千五百斤

  二、黄豆二十五石指由两乡平均代购每乡一十二石五斗

  这封信函是上高县县长黄贤度写给74军副官处的回信。74军副官处请求黄贤度帮忙代购战马草料五万斤和黄豆25石,黄贤度回复说交代哪几个乡镇采购。

  这份案卷还有一份会议纪要,是《上髙县出钱劳军运动会议议程》,里面写到了“第一、二区各募足1750元,三区募足1500元,各机关团体募足1000元。”募足钱干什么?当然是交给中国军队打鬼子。

  黄贤度和上高百姓给74军57师老兵尹同道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尹同道在接受我采访的时候说:“黄县长太好了,上高百姓太好了。”

  尹同道年近百岁,很多事情已经忘记了,然而,他还能清楚地记得上高很多地名和当年很多战友的名字。

  那一年,我去上高采访,在上高县档案馆找到一份当年的上高地图,对照对尹同道的采访记录,上面的地名,包括村庄名称,全都能对上。尹同道还向我说起过一个名叫孔献庸的炮兵营营长,一个名叫代梅山的连长,我在《上高战役表彰名单》上,也全都找到了。

  在整个上高会战中,上高百姓不但出钱,而且出人。上高县政府工作人员王道平的回忆文章说,上高县百姓组成的支前大队,冒着敌人飞机的扫射,冒着敌人的炮火,把粮食和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到前线。淮海战役中,支前民工还有小推车,而上高会战中,百姓全部是肩扛手提,因为道路已经全部被日军的飞机炸断了。

  这些支前民工去前线的时候背的是弹药和粮食,回来的时候抬的是伤员,“部队打到哪里,运输队和担架队就跟到哪里,他们已经成为作战部队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一天,锦江上的石桥被日军飞机炸断,运输队与前线的联系中断了。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冒着危险,组织人员架起了一座简易的浮桥,然后组织运输队快速通过浮桥。敌机在空中扫射,炸弹在浮桥旁边爆炸,掀起冲天巨浪,但是没有人停下来,“人流滚滚,粮食弹药源源不断地流入前线阵地,一条钢铁运输线飞架锦江两岸。”

  在后期对日军34师团的包围中,中国军队迂回穿插,从修水调来了两个师,可是来到凌江口,面对浊浪翻天的江水,束手无策,上高县政府在县长黄贤度的带领下,又紧急动员附近的民众,搜集所有材料,帮助军队过河,于是,木排、竹排甚至门板、棺材板都送来了,一座浮桥很快就搭成了。经过一夜急渡,两个师的中国军队顺利切断了34师团的退路。

  战后,罗卓英也盛赞上髙百姓:“民众效力,尤其是彻底破坏交通,使敌解除装备优势,达成‘以破坏战保障歼灭战’的成功。”

  70年后,我采访当年参加过上高会战的74军58师老兵魏杰,他和尹同道一样深有感慨地说:“上高的百姓太好了,到哪里能够找到这么好的百姓?”

  对上高会战很有研究的上高县前博物馆馆长方向老先生曾写有一篇《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巨大胜利》的文章,文章中说:

  上高会战大捷,是指挥人员运用战术的巧妙,是抗日将士血

  肉换来的硕果,是军民协作取得的成就,是国共双方共同抗日的杰作。

  上髙会战,是抗战以来一场值得大书特书的大胜利,也是国共两党通力合作的大胜利。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老兵口述抗战史1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