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杨穆时也是多年为官的老臣了,日前编辑《宣典》,精通时事,倒是能和这张裕起相辅相成,这事你办得不错。”
“谢父皇夸奖,儿臣愧不敢当,不敢谬承父皇的夸奖。”
“恩,不骄不躁是好的。”海清帝赞许点头,站起身来,走到殿角的一个金漆大柜前。从怀里掏出钥匙来打开柜门,拿出一个封得严严实实的烤漆小筒,这才迈着缓慢的步子走了过来。
“这里面装着的就是金科的考题,朕现在郑重地交给你。金科的试题,是朕亲自写好,亲自密封,现在又亲手交给你的。朕再交代一次,朕对这次科考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你一定要好好地为朕取几个像样的人才来,别辜负了朕的期望。”海清帝将那小筒郑重地递给归海莫湛。
归海莫湛跪下接过,朗声道:“儿臣谨遵圣谕。”
“恩,起来吧。朕听说左相近来和太子走得很近,这事儿你可有所闻?”海清帝亲自扶起归海莫湛,似是无意地问道。
归海莫湛心里一惊,有些不明白他为何会问自己这个事情,低头恭声道:“儿臣未曾听闻,不过近来父皇命三哥督办黄河水运一事,这事原是戴相责下,最近二人经常一起协商倒是有的。”
“恩,没其他的事你就下去吧,好好督办这次的科考。”海清帝略有沉思地看了眼归海莫湛,半响才说道。
“是,儿臣告退。”归海莫湛行礼躬身退出了正清宫,心里却还一直想着刚才父皇的问话,怕是太子和戴相已被猜忌了,诚如父皇这样的君主虽不算圣君却也是一代明君了,又岂会任储权发展,何况这两年任谁都能看出父皇对太子的不满,怕是早有废储之意了。
轻叹一口气,归海莫湛大步径直往礼部而去,刚进衙署张裕起,杨穆时便迎了上来,正要行礼却被归海莫湛制止了。
“二位大人这两天辛苦了,不必多礼,坐吧。”归海莫湛轻笑着示意二人坐下,这才在主座上缓缓坐下。
拿起侍从呈上的茶盏轻抿了两口,放下那茶杯这才面色庄重地看向二人。
“是来领考题的吧,这本来只是例行的公事。可是你们知道今年的科考皇上很重视,亲自询问了本王好多次,虽然二位都是朝中的老臣了,可本王还是要嘱咐你们几句。你们两人,一个是世宦门第,一个是清要世家。都是官声很好,百姓爱戴的人。如果不是这样,本王也不会把这么重要的担子放在你们身上!可是,你们应该知道,科考是国家的抡才大典,关乎着人才选拔、国家兴旺和政治安定的大事。一定要公平取士,一定要立心为公,不能偏私。不偏私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
“臣等明白。”二人见归海莫湛神色郑重严肃,心中都是一紧。这慕王爷在朝中的名声很好,不少的朝臣都对他信服有佳,为人也一向随和,总是温文尔雅,笑语对人,很少见他这般严厉的样子。不想初次见,却是有如此的压迫感,年纪轻轻却自有一翻的威严感,让人不敢直视。
“不,你们不明白!”归海莫湛肃目道。
“你们一定是觉得,只要不贪赃、不受贿,就算是公平了。不对,那离真正的公平还差得远!有些人并没有给举子们要钱、要贿赂,相反谁最穷,就取谁,这样做似乎是很公平。其实这是放长线钓大鱼啊。因为这些人一旦被录用,就会尊主考官为座师。处处、事事听座师的话,和座师结成朋党。这就是取名于前而收利于后。这是另一种偏私,你们知道吗?”
“臣等明白,臣等定当不偏不倚,公正公平地为我海天选录人才,绝不敢存半点这样的私念。”二人一听归海莫湛的话吓了一跳,赶紧起身跪地,争相说着。
“二位大人请起,这是本王第一次执掌礼部,父皇又委以重任,本王近日总是惶恐不安,总怕这事出了岔子,难免小心谨慎了点,还望二位见谅。本王也是首次督办科考,这次全赖二位大人鼎力相助,在这里就先谢谢二位大人了。科场舞弊,收受贿赂有国家的律条在,谁干了这事,谁就要受到国法的制裁。二位都是朝中的老臣,为官清廉,这样的事情定是不会做的。只是从德绍二十年以后,科场试题屡屡泄露,都成了顽症了。这让人不解啊,也让人气愤。今科的试题,是皇上亲自写好,亲自密封,现在又亲手交给本王的。本王现在也郑重地交给二位大人,本王再提醒二位一句皇上对这次科考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你们一定要好好地干,要为海天取几个像样的人才来。千万莫要辜负了圣上的期望,倘若这事出了什么披露,本王无法向父皇交待,你们也枉为人臣,必会绳之以法!到那时,可不要说是本王不教而诛!当然今年的科考要是办得好,本王也必会上奏皇上,为二位大人加官进爵。”归海莫湛见二人跪下,赶紧起身,两步上前一手一个扶起二人,言辞温和地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