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州前线,白河的芦苇荡里,渔民们正捕鱼,对岸忽然响起人喊马叫的声音来。一看,原来是一队大宋兵与金兵在巡逻中相互碰撞,最后谁也不服谁。真的打起来了。
宋兵虽然也敢打金兵了,但是明显处于劣势,看看到了河边,他们的军官便迫不及待的派人跑到团练部队这里求援。雄州团练部队归卢俊义统治。
接着前线求援的消息,卢俊义自然与派团练兵支援。可惜这一天正好放假,一时找不到兵。
但是,他突然看到了在河边芦苇荡里正训练的女兵炮队,就上前找扈三娘求援。扈三娘这些女兵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是她深明大义。
她知道面对金兵,必须救援自己大宋的弟兄们。立刻带领女兵奔赴雄州驰援,到了白河,渡河上岸,就与金兵开始了搏斗。
虽然刚才的宋兵被金兵追的狼狈不堪,但是,一看到大名府团练的女兵这么勇敢地与敌人作战,斗志反而上来了。一个个开始拼命地反击。
扈三娘一看宋朝大军来了斗志,不失时机地发出了“放炮”的命令,由于敌我双方面对面,手炮打出去弹无虚发,不是打中了马上的金兵,就是打着了金兵的马匹。
片刻之间,战场上充满了金兵皮肉和马匹被烧焦的气味儿。金兵虽然作战凶猛,但是,不知道这些女兵手里是什么东西?立刻吓得抱头鼠窜了。
斗志正盛的扈三娘好不容易找到了这么多活靶子,岂能轻易放过他们?随后就让女兵把自己画的符箓贴在手炮上,发出了“乘胜追击!”的命令。
女兵们的马匹虽然不是太强壮,但是,平时喂养的好,第一次来到战场上自然要好好的表现。就算是有的马匹掉了队,架不住手里手炮的射击距离超远。
后来,看看金兵跑到了自己的军营大帐面前,都想进入营帐里休息一下,扈三娘立刻下达了“对准大帐,开炮!”的命令,几十门手炮好像是电闪雷鸣,一起冲着金兵大帐发威。
刚刚一阵子炮轰,金兵大帐就燃起了熊熊大火。连大帐里的高官和伤兵都觉得奇怪:我们金兵在宋兵面前向来是所向披靡啊!今天,怎么让人家追回来了?
一向见到金兵就瑟瑟发抖的宋兵今天竟然会扬眉吐气打了大胜仗,部队将帅当然不会放过为自己表功的机会,立刻书写《胜利捷报》向朝廷请功。
说是自己的部队与金兵遭遇了,金兵主动挑衅,我大宋部队在大名府团练士兵配合下,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结果,打的金兵丢盔卸甲,我们乘胜追击,一举摧毁了金兵大帐。
根据战场上检点,一共杀死金兵四百四十名。杀死、杀伤马匹不计其数。趁机从金兵大帐夺取粮食四百万担、马匹二百匹,活捉俘虏四十名。
《胜利捷报》送到枢密院主管童贯手里,童贯大人自然是喜笑颜开,立刻找到尚书省蔡京大吹大擂,说是自己的部队将领作战神勇,指挥有方。这不,刚到辽地,就打了大胜仗。
蔡京看了这一封《胜利捷报》禁不住脑袋瓜子里升起一连串问号???枢密院派出的部队除了前几年在西北战场略有胜绩,到了辽地战场上基本上就是一败涂地。
损兵折将是家常便饭,只要不是全军覆没,就算是好样的了。可是,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他们竟然会打了胜仗?再一看,一句刺目的话映入了眼帘:
“在大名府团练士兵配合下。”这个配合是什么意思?弄不好,这一仗就是自己的女婿梁中书指挥打的。而这个将领却把功劳记在自己的身上,真是恬不知耻!
再说,前些日子,自己把兵部库司郎中王敦派去解梁中书的梁山之围了,他果然帮助女婿梁中书打败了梁山贼寇,这一次胜利,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向皇上邀功呢?
马上就对童贯大人说道:“童大人,咱们宋兵这些软柿子怎么一下子硬起来了?是大名府团练配合禁军打了胜仗?还是禁军配合大名府团练士兵打了胜仗?
“咱们还是听一听其他方面的消息再确定吧。”童贯一听,觉得扫兴,但是,对于自己的怂包部队是不是真的打了胜仗?他还真就不敢确定。只好收了邀功的心,悻悻而去。
他童贯本人就是靠着谎报军情、谎报军功获得皇上青睐的。这一次部下是不是有样学样,用他的手段来邀功,真就不好说。
不过,既然下面的《胜利捷报》送来了,还是让皇上知道比较好。不然的话,岂不是瞎了部下一片苦心?部下既然来了这么一份《胜利捷报》,事情应该多多少少有点影子吧?
一天之后,蔡京接到了女婿梁中书的秉报,内容是:刚刚进驻燕京地区的禁军遇到金兵打了败仗,向我们团练使卢俊义求援,恰好这一天团练士兵放假,
卢俊义只好求助于兵部库司郎中王敦训练的女兵炮队协助禁军作战。女兵炮队运用王敦研制的手炮打退了金兵的先头部队,禁军这才敢于反击,一路追杀回去。
追到金兵大帐,是王敦训练的女兵炮队用密集的炮火烧毁了金兵大帐。这一次,大名府团练士兵只是少数几个人配合追击,功劳应该归功于王敦训练的女兵炮队。
接到女婿的秉报,蔡京确信无疑了。王敦是他派去解大名府的梁山贼寇之围的。前一阵子接到大名府战报,说是梁山之围已经解了,大名府还需要王敦在这里呆些日子协助防务。
为这,他就没有催促王敦返回京城。没想到,这个人竟然会训练了一支女兵炮队。大宋禁军的男人这么多,王敦为什么要训练女兵呢?
这个年轻人,该不是高衙内那样的花花公子吧?如果是,那就不好看了,赶紧让他把女兵换成男兵。
蔡京拿着梁中书写来的战报正要往宫里走,远远地看到一个人从皇宫里出来,看样子像是童贯。他想,这个人一定向皇上吹嘘那个假捷报了。索性,我就去揭穿他的谎言。
宋徽宗也正在为童贯送来的捷报真假难以判断呢,忽然看到蔡京来了,说是禀报前方战事,便立刻召见。看到梁中书那一封信,不由得皱起了眉头:这件事,真的啊!难得难得。
不管真正的功劳是谁的?只要是真的把金兵打败了,就是大好消息。前些年,自己采取了联金破辽的战略,本想把燕云十六州趁机收回来的。
可是,因为童贯军队无能,遇到敌人屡屡吃败仗,导致金兵严重蔑视宋朝军队,让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只是赎回了燕京一座空城。
现在,自己的禁军竟然会打了大胜仗,这是何等可喜可贺的事情啊!不过,他看到梁中书的战报之后,又有些扫兴:
这胜仗,不是禁军打的,只是兵部一个什么郎中训练的女兵炮队打的?他一个郎中,未经批准,凭什么训练一支女兵炮队?
不过,人家到底是朝廷兵部取胜的人啊!就算是训练女兵炮队不合法,打了胜仗也算是给朝廷争了面子吧!
想到这里,不由得问蔡京:“前些日子你说要组建炮兵部队,是不是这个王敦主张的?”
蔡京正要借此机会为女婿梁中书争取点升迁之资,但是,皇上却问到了王敦,觉得扫兴。又一想,这王敦与女婿关系不错,也许他训练的女兵炮部队,是女婿得以晋升的渠道呢
就马上回答:“正是此人。他研制了手炮、火箭炮,想组建一支大部队,以对抗金兵的金戈铁马,他这一次在大名府,就是想与我女婿梁中书一起搞实验的。”
皇上一听,马上点点头,说道:“如果你说的是事实,那就让这个王敦与梁中书好好的配合,想办法怎样守住我们的北京要塞?
“不过,组建炮兵部队是一件大事,王敦还是回京做这件事吧!”蔡京一听皇上的口气,他还是信不着自己啊!一会儿让王敦配合梁中书守北京边塞,一会儿又让他回来。
这都是童贯这个家伙刚才给皇上谗言、混淆视听的结果。这一次,一定得想办法打压一下他的威风。
蔡京的担心是多余的。几天之后,大名府之战的真相来了!这真相不是宋朝官府和宋兵提供的,是金国发来的一封国书证实了这一次战斗真实性。
金国来的所谓国书,实际上是一份《抗议书》,他们强烈抗议:
宋兵主动挑衅在燕京地区进行正常巡逻的金国部队,打死打伤我方士兵五百人,抢掠马匹二百匹、粮食四百万担,烧毁金兵大帐一座。
为此,金国对宋朝提出强烈的抗议,要求惩罚挑衅金兵的凶手。交出宋兵纵火的武器。不然的话,金兵将大举南下,直取汴梁。
被吓大的宋徽宗一看到直取汴梁四个字,马上就许多哆哆嗦嗦了,心里话:这个王敦,真是个惹事精!禁军打金兵失败,是常态啊!
你多余让那个女兵炮队帮这个忙,打死打伤那么多金兵,人家岂能善罢甘休?不过,作为一国之主,他这种话守着大臣实在是不好意思讲出来。他只能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
皇上要脸,童贯可不要脸。他知道皇上的心思。所以,当皇帝廷议,研究对金国抗议书的对策时,他上来就埋怨兵部那个姓王的郎中不知道天高地厚,给皇上添了麻烦。
蔡京听了,立刻反唇相讥:“姓王的郎中添麻烦?不对吧!童贯大人,你不是一直坚持,这一次胜利是你们禁军取得的吗?你埋怨王敦干什么?”
“各位爱卿,大敌当前,我们就不要争执这些事情好不好?还是想一想怎么办吧?”宋徽宗劝说道。
“怎么办?谁惹的事情谁去平。兵部的人不是能耐吗?让兵部的人去处理好了!”童贯阴阳怪气地说道。
“童贯大人,你什么意思?难道说,为国家打了胜仗的英雄,倒是有罪了?那些吃败仗的白痴,倒可以高枕无忧了?!”蔡京一听童贯把事情往兵部身上推,就愤怒地说道。
“我没有那个意思,我的意思是,禁军这些老兵油子,一个个都得了恐金症,一提打金兵就发憷。王敦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嘛!让他上去冲锋陷阵,也许会出奇制胜呢!”
“皇上,臣以为,这种绞杀功臣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王敦虽然年轻有为,但他毕竟是个朝廷兵部的郎中,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咱们切不可拿江山社稷的大事开玩笑啊!”
“蔡相不必担心,听说王敦研制了火箭炮、手炮什么的新式武器,这一次,不就是凭着手炮取胜的吗?我觉得,应该大胆启用新秀。”童贯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童贯大人,别忘了春秋战国时,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导致赵国灭亡的事情。”蔡京为了避免王敦上战场,竟然会把王敦比喻成了纸上谈兵的赵括。
“李隼大人,你的意见呢……”宋徽宗一想,王敦是兵部的人,这个人能不能打仗?李隼最有发言权了,就问他。
李隼想了想,说到:“皇上,对于金国的无理挑衅,打是应该的,但是,我不同意让王敦出战。王敦确实是很优秀。
“但是,他这个新科进士在接受你的殿试时,为什么你没有钦点他状元而是只给了他一个探花郎呢?说明他还有不足嘛!
“另外,我听说,王敦中了探花郎之后,有人多次向童贯大人推荐,让王敦担任枢密院北部房主事,你童贯大人不是也拒绝了吗?
“他连当个主事都不够格,凭什么能够带兵打仗?依我看,抗击金兵将帅这事还需要从长计议,不能操之过急。
“不过,王敦建议成立炮兵部队的建议,皇上倒是应该考虑。我们大宋的步兵,面对金国骑兵毫无胜算,莫不如让我们的炮兵试一试,倒不如是一条新的求胜之路。”
“嗯。”宋徽宗听了李隼的话,倒是有几分道理。想了想说道:“金国的《抗议书》虽然对我们措词强硬,但是他们刚刚灭了大辽,兵力分散,如果对我大宋用兵,时机尚不成熟。
“我们现在,应该积极组织防范。当然,大名府属于北方重镇,更要做好防务。嗯,组建炮兵部队的事情,朕甚为关心,应急付诸行动,可将兵部王敦速速调回京城筹备此事。
“枢密院、京城禁军需大力促进此事。”宋徽宗想了想,自己的意见算是表达完了。想必这些大臣也应该听清楚了吧!
“是!谨遵圣旨。”众人唯唯诺诺,退下了。
出了皇宫,蔡京与李隼议论着刚才的会议情况。
李隼问蔡京:“恩相,皇上突然对组建炮兵部队的事这么重视,是什么意思?难道说,他真的对王敦的炮兵感兴趣?”
蔡京摇摇头,说道:“非也!这说明,皇上对童贯这个败仗军头不信任了。他要通过炮兵部队这种新的武装力量,来制衡枢密院这些专门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白痴了。”
李隼听了,点点头,却又马上问道:“既然这样,我们推荐王敦担任炮兵部队都统,皇上为什么要拒绝呢?”
蔡京听了,马上说道:“皇上拒绝,不是王敦不优秀。而是怕王敦这一支炮兵部队掌握在你我手里,童贯和高俅不满意。为了保持平衡,就得让王敦先蛰伏着。”
李隼听了,就说:“王敦成为我们的人,是他们送给我们的。如果王敦留在枢密院当了主事,组建炮兵部队的事情哪里会落到我们身上?早就被别枢密院把持了。”
“李侍郎,你猜,皇上下一步要做什么事?”蔡京笑着问李隼。李隼摇了摇头,不知道。
“我以为,皇上下一步会紧急召见王敦和我女婿梁中书进京禀报情况。”
“让他们进京,这件事我们可以做啊,皇上为什么要亲力亲为?”李隼不解。
“因为,我们的皇上太需要一次胜利了,也太需要杰出的军事人才了。但是,这一次大名府胜利,到底是谁的功劳?皇上心里并没有底。所以,他要亲自询问我女婿这个当事人。”
“哦。”李隼就说:“这一次胜利,连敌人的《抗议书》都承认了,皇上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梁中书也详细地介绍了战斗经过。这有什么不相信的?皇上真是多此一举!”
“也许是童贯大人自己想揽功劳,否认了梁中书和王敦的作用了,让皇上存疑了呢。也好,他如果亲自询问,就会知道,我们兵部是有人才的,我们可以干大事、打胜仗的。”
远在大名府边陲的梁中书、卢俊义、王敦,并不知道金国向大宋朝廷发了《抗议书》,更不知道皇上为这件事召开了御前会议。
他们只是觉得,金兵吃了亏,肯定要报复。因此,三个人正研究防御措施。卢俊义的建议是:这一次取胜的原因是女兵炮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想从团练士兵里选拔四百士兵充实到扈三娘的女兵炮队里,由扈三娘统一指挥,这样,炮队力量强大了,金兵听到之后就会闻风丧胆。
但是,梁中书不同意。他觉得,男女混在一起训练、打仗,都有点不伦不类,容易招惹是非。可以让王敦专门训练一下团练士兵,组成男兵炮队,不一样提高战斗力吗?
几个人正商量着,外面突然传来一声:“皇上圣旨到!”梁中书一听,立刻停止会议,与卢俊义、王敦一起来到厅堂,听候朝廷使者宣读圣上之意。
三个人跪下,就听到使者宣读:“大宋皇帝诏曰:朕闻大名府之捷报,甚为悦之。为询战之详情,特宣大名府梁中书、兵部库司郎中王敦即可进京述及战况,钦此!”
听了圣旨,梁中书带头喊道:“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万岁!”谢恩起来,连忙安排人招待使者。随后心里疑惑:战斗情况,我在发给岳父的《战报》里写的清清楚楚啊!
难道说,有人进了谗言,皇上不相信,再调我进京详细说明?尽管心里存疑,但是,圣旨不可违。就把大名府行政事务交给王太守,把防务交给卢俊义。然后与王敦火速进京。
两个人马不停蹄地赶到京城,到了城门口却被禁军拦住了,说是皇上着急听禀报,让他们直接去皇宫。
这样做,王敦无所谓,反正他在这里也没有家,他和扈四娘一直住客栈。可是,梁中书的岳父家在京城。按道理,来到京城应该先去岳父家看一看,然后再处理公务才对。
可是,现在皇上要先听汇报,也顾不了那么多礼节了。来到皇宫,太监在门口等待,说是,皇上在书房里等待他们。
皇上在书房里接待部下没有那么多大礼参拜的礼节,但是,下跪磕头是免不了的。来到书房门口,太监通报了,两个人蹑手蹑脚进去,梁中书在前面立刻跪倒:
“卑职梁中书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王敦心里就骂:我们在前方为了国家浴血奋战,来到这里还要给你这个窝囊废皇上磕头,这种事,哪里讲理去?
皇上就说了一声:“平身!赐座。”两个人这才站起来,规规矩矩坐下等待皇上提问。王敦参加殿试时见过宋徽宗的面,没有觉得有多紧张,只是觉得他问的问题奇怪。
关于大名府的战斗过程,梁中书已经在《战报》里详详细细描述过了,他怎么今天又问了一遍?而且问的过程很细致。
譬如,金兵穿衣服与辽兵有什么区别?金兵凶?还是辽兵凶?金兵作战用什么兵器?女兵炮队是怎么组织训练的?她们是不是团练部队士兵?女孩子练兵,家长会同意吗?
问了这么多无聊的问题,梁中书一一回答。最后,宋徽宗又让梁中书把战斗过程讲了一遍。梁中书几乎像是背诵课文一样,把自己的《战报》原文背了一遍。生怕哪里出差错。
听了梁中书说了一遍,宋徽宗才问了一句:“后面这一位,就是王敦?”王敦连忙回答:“正是在下。”
宋徽宗就说:“蔡相已经多次向我提及组建炮兵部队的事情了。现在看来,光是组建一个飞虎营还远远不够。还有枢密院的龙翔营、高俅的白虎营,都可以武装火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