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本就紧张,见李松动了,以为李松快要醒了,然后他只匆匆拿了李松外兜里面的那几两碎银就跑了。
店小二知道几人都是要赶考的,但是见天已经大亮几人都没有出来,所以才来敲门。
李松迷迷糊糊的听到有人在敲门,原来是店小二。
见到李松店小二问道:“客官,您们几位不是都要赶考吗?怎么这个时间还没有起床,不是还要赶路吗?”
李松这才察觉到不对劲儿,他赶忙叫起了桌子上的众人。
众人起来之后发现已经天亮了。
都这个时辰了,众人都觉得这个事情不大对,众人看了一圈之后没有发现金银。
这时一个学子先出声道:“我的银子,我的银子没有了!”
李松也摸摸身上,发现自己身上那几两碎银也不见了。
而跟着这些银子同时不见的还有金银。
这下大家哪里有不知道的,这事一定是金银做的!
但是赶车、住店、吃饭总得要银子,他们四人之中除了金银之外,剩下的李松他们三人都家境贫寒。
金银拿走了那两个学子的大部分银子,因为李松的银子贴身放着,所以金银只拿走了外面的几两碎银。
他们付了住店的银子之后,那两个学子身上的银子已经不够去乡试了。
他们气的大骂金银,但是已经于事无补了。
所以接下来只有李松一个人上路,因为少了这几两盘缠,所以李松路上格外的艰辛,用风餐露宿形容丝毫不为过。
终于李松在规定的时间内赶到了郡里。
明日就是乡试,李松看了看身上的东西,还好金银没有丧心病狂到把大家的笔墨纸砚都拿走,所以李松身上的这些还是在的。
按说乡试的前一日,也就是今日,参加乡试的学子们都需要先去乡试的考点缴纳一笔银子作为考试费和保证金。
如果他们在科考的过程中出现了作弊,那么保证金的这部分银子不退还。
上次被金银偷走了三两银子,再加上李松在学堂买笔墨纸砚花费的银子,李松身上还有十四两银子。
按往年的情况来说,一般考试费和保证金加在一起要十两银子,李松身上的这些银子肯定是够李松参加乡试的。
但是今年的考试费和保证金要十五两,李松摸遍了全身都还差接近一两银子。
李松只能问负责乡试的官员道:“大人,学生只有十四两银子,能否通融一二?”
官员摇头:“今年规定的很严格,说十五两,一文都不能少!”
看官员这么说,李松就知道此事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了。
李松垂头丧气,他不禁想难道今年自己的乡试就这样废了吗?
他寒窗苦读了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科考可以取得一个好成绩,未来好出人头地吗?
李松垂头丧气地回到了他居住的小店。
因为李松没有那么多银子,所以他住的是一个大通铺,通铺上的人有干苦劳力的,有打杂的,李松显得和他们格格不入。
其实李松入住的第一日,他们看到李松是一个读书人都觉得很诧异。
因为现在是白天,李松回去的时候他们没有在。
李松坐在床铺上思索应该怎么办?
现在去干活赚钱已经明显来不及了,况且什么活能够一天给他一两银子。
再者李松在这个地方人生地不熟,如果金玉在的话,他还能开口跟金玉借银子,但是此时的情况李松不知道怎么办。
就在李松已经完全丧失希望的时候,突然想到当日他走的时候刘昕说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打开袖子里面的内兜!
现在对于李松而言,已经到了最困难的时候了。
死马就当活马医,反正李松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
所以李松把衣服脱下,打开了衣服的内兜,打开之后,李松看到内兜中有一张纸。
李松以为上面是刘昕给他求的平安福之类的,结果打开一看发现是二十两银子的银票,李松以为自己花眼了,擦了一把眼睛之后又细看,真的是二十两银子的银票。
李松来不及细想,赶紧拿着这二十两银票又回到了考点。
官员见李松去而复返,问道:“有银子了?”
李松点点头,交上了二十两银子的银票,考官仔细查看之后,从名册中找到了李松的名字,然后再后面标注上了。
考官见和李松名字一起的三人都没有来,于是问道:“你们四人都是一个学堂的?他们三个呢?”
李松听到官员问,也吃了一惊,李松以为金银应该早就到考点了呢?
结果听官员的意思,金银没有来?
“他们出了一点事情,不考了。”李松只能对考官这么说道。
每年报名之后没有参加的人都不少,所以考官点头示意他知道了,给了李松找回来的五两银子,就让他走了。
李松交上了考试费和保证金之后,身上还有十九两银子的剩余。
这些银子不仅可以保证李松顺利的参加乡试,还能保证李松再顺利的回去。
李松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感激刘昕,如果不是刘昕给他放了二十两银子,他可能连这次乡试都参加不了。
因为身上有了银子,李松也怕身上这么多银子引起了别人的觊觎,所以李松回去之后收拾了东西,搬到了一个单间。
李松进屋之后仔细检查了门锁什么的,然后把身上剩的十九两银子照旧是留了三两在身上,剩下的十六两银子都贴身揣着。
此外,李松还仔细检查了他的笔和砚台,这是要带进去的东西,李松试过都没有问题。
接着李松给店小二说要多给他准备一些食物,店小二很有经验,以往店铺也有很多要参加乡试的,所以店小二特意准备了很多包子、馒头和饼,还有一些不易放坏的咸菜。
李松又在外面买了一点便宜的糕点之类的。
因为乡试要在里面呆足七天,所以李松得把自己的吃食准备够了。
李松因为睡得很好,第二日起了一个大早,直接奔赴了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