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临睡前,王燕的手机突然叮咚响了起来。一看,是朱平的微信。他问,下午我父亲说的话,你介意吗?
这个问题显然包含很深的陷阱。这里似乎有朱平精心设计过的痕迹。下午朱平的父亲说过的话不少,朱平微信里提问的当然是这一句:“如果你嫁到这个小院子里,你舍得拆迁了吗?”怎么回答都不大好。介意,可以作多种理解,否认之后仍然可以作多种理解。是和否,竟然都可以指向同一种意思,就像说出神和入神。显然,朱平是在投石问路。这样的问题在饭桌上他似乎不好轻易提起,而用微信来沟通,似乎有利得多了。
对于朱平的接近,王燕有一些抵触,又有一些盼望。毕竟朱平是个不错的男孩。虽然他和王燕一样大龄,算是一个老男孩了。几次一起吃饭,王燕知道朱平偶然会提及这个敏感的问题,虽然只是边缘性的,但王燕很快回避了。对彼此的历史一无所知,但都能估计到,彼此有着一些曲折的情感经历。
有时王燕会抹着朱平的微信,看他朋友圈里那些零星的图文,似乎想推测他的过去。好在不是QQ时代了,探访不会留下入室的痕迹。王燕当然不是想深入了解他,只是想看看这个时代的滚滚红尘,在这一代人身上留下了什么刀砍斧削之痕,而年轻的翅膀又承担过什么风雨。
第一次在咖啡馆,朱平就笑着问王燕,你的历史一片空白,微信里只显示近三天。王燕说,我本来就纯洁得一片空白。当然这只是说说而已,他也不会强行求证。王燕更不会说出自己的情感经历。事实上,在王燕和雷雷分手之前,王燕非常喜欢在微信上刷存在感。当然,在那里她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文字。
王燕很奇怪,自己在大学居然没有谈过恋爱。说这话也不准确。王燕奇怪的是自己在大学最后一年才认识雷雷,而且是通过雷雷的妹妹介绍相识的。王燕和雷雷的妹妹同一个班级,她对王燕的事情当然了如指掌。
王燕沉迷于读书,无心于恋爱。大四那一年,同学突然问,王燕,我知道你为什么不去谈恋爱了,你是为我哥准备的。
王燕说,你胡说什么呀,我又不认识你哥。
她说,就是不认识,所以你是为他准备的,你看哈,我们在一起四年了,我从没有看到你有男友,这样,我就有充分理由要把你介绍给我哥。
王燕说,原来你是你哥安排在我身边的卧底呀。
她说,不是,不是我哥安排的,是上帝替我哥安排的,我哥跟你一样,只知道钻进书本里,当一个学霸。
就这样,王燕经不住同学的撮合,和雷雷认识了,一个刚考上广州大学的研究生。他们出生和成长在同一个小城,而在不同的地方念书。在老家见面建立联系之后,彼此在山东大学和广州大学之间频繁地推送着无线电波。王燕和雷雷很快相爱了。
毕业之后,王燕受不住父母的坚决请求,考回了老家工作。四年之后,雷雷也即将出国留学。他们当然相信跨省的浪漫,但对跨海的考验却缺少信心。彼此觉得必须用另一种形式加以巩固,彼此把情况向家里作了汇报。他们达成了共识,要把爱情推向婚姻的殿堂。他们的恋爱,变成了两代人的事情,甚至三代人的事情。
父亲当然答应了两人的婚事。王燕从小随着父母长大,是父母掌中的明珠。父亲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将来我们有了孩子,取两个名字,一个名字跟父亲姓,一个名字跟母亲姓。王燕对父亲的要求感到并不意外。
听父亲讲,王燕出生之前,全家,包括爷爷爷奶奶,一直认定王燕是一个男孩,所以没有做一些应急预案。就是万一是女孩子,应该偷偷送给远方的亲戚代养,然后等待下一个弟弟(当然可能是妹妹)。这样可以让父亲明面上不会触及党纪国法,从而保住饭碗。但父亲从来没有考虑这个乡间的普遍做法,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在父亲一本旧书里,王燕见到过他写下的一首诗,诗前还有题记,说起王燕的童年趣事。“小女三岁,时啼我手中书,及至手,舞笔乱画,嗔斥颇难,遂用左思诗题以记。”父亲在诗中写道:“蒙童裆未闭,书斋破横行;无知敢试笔,替父乱删经;蚓迹时触目,呵斥不惊心;我家宠娇女,街头多弃婴……”就是那几行诗,让王燕对父亲从不敢违抗。
大四那年正月,王燕和父母在一起看电视,第二天就要去学校了,想到远离父母,王燕悲从中来,伏在他们的被窝里幽幽地问,将来我出嫁了,你们怎么办呢?!而就在这一年,她就认识了雷雷,但一直不敢提及婚姻的事情。王燕担心父母还没有作好思想准备。
四年之后,王燕知道父母不但有了思想准备,还有一些为女儿焦急。读大学时,母亲一个劲儿提醒女儿,在学校里好好念书,做一个优秀的人,考工作才有竞争力,在单位才能找到成就感。他们的意思,是最好不要谈恋爱,至少不要找外省的男友。而毕业几年了还没有动静,他们反过来一个劲地催,说要考虑婚姻大事了。事实上,王燕这一代人,六三三制的基础教育,四年的本科,毕业下来就是二十四五了,再工作忙拖几年,很快就成为大龄,到了被亲人担心的年纪。
直到王燕把雷雷介绍给父母,他们高兴极了,当即就同意了。听到父亲提出两个名字的要求,雷雷并不觉得有什么难以接受,也痛快地答应了。
但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婚姻是两代人的事情。雷雷的父亲却并不答应,说,凭什么,我们的孙子要随他们跟外公一个姓?!为此,王燕和雷雷的事情被搁置起来了。雷雷去了英国留学,隔着遥远的距离倒没什么,但父辈之间的鸿沟,让两人一筹莫展。
雷雷无法说服父亲,甚至跟父亲闹翻了。王燕也无法说服父亲,但不敢跟父亲闹翻。这样,两人的事情一直拖着。那段痛苦的岁月,王燕正是借助疯狂的工作,缓解对雷雷的思念,对前景的绝望。
王燕知道,父亲就是一个念想。记得一次午休,王燕窝在沙发上,欲睡未睡,隐隐听到父亲走到她跟前,但一直没有走开。接着,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你盯着女儿看干吗?
没什么,我就是看看她,看看我的血脉如何在她身上流淌,这种感觉非常奇妙,一想到宝贝身上流着我们的血液,我们的基因一代代遗传下去,我就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要是我们有几个孩子多好呀!
你后悔了?当初我说了要再生一个,你就是不同意。
年轻的时候不在乎这些,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年我的观念完全颠覆了,觉得老一辈人说的话都有道理,什么有人有世界,什么人多力量大,什么从多子多福。
你是家族团圆时受到了触动吧?
是,也不全是,只是现在回头想想,还是我父亲一辈子值得骄傲,生养了六个儿女,如今儿孙聚餐,几十号人在一起,多么热闹。
……
说实话,王燕被他们的对话惊醒了,但我不敢睁开眼睛。她装作睡着了。在闭着眼睛的情况下,也似乎深深地感觉到一种血液在轰隆隆地流动,一种强大的基因,轰隆隆地穿越千年岁月,在自己年轻的肉身上传承。在一条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成为一条支流,而父亲和母亲现在正在岸上叹息,像一位哲人叹息,逝者如斯夫。
王燕想到了那首诗,有一点儿心疼父亲。她不敢跟父亲闹翻,只能站在父亲一边,与雷雷的父亲对抗到底。而他们的胜利,当然取决于王燕和雷雷能否坚持。他们只是用无数的越洋电波,守住了这种坚持的决心。他们相信爱情的力量。
转眼又是四年。这时国家放开生育二胎的政策,王燕和雷雷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我们可以要两个孩子,如果一个父姓,一个母姓,这样子大家就都能够接受了吧。”他们商量着说。果然,父亲跟王燕一样的想法,试图再一次向雷雷的父亲讲和。
但雷雷的父亲又一次拒绝了。父亲派出了议和团,指出这是小城普遍的做法。在女儿是独生的情况下,这几乎已经成为女方家长的合理要求。这当然要感谢国家出台了二胎的新政,如果只是一胎,这样的请求自然有些过分,毕竟现在还是父系社会。
雷雷跟父亲闹翻了。雷雷的父亲说,他不在乎孩子跟谁姓,也不在意千年之后血脉如何集散,反正将来都是双方的孩子,他担心的是,一出生就两个姓,等于提前生分了两个孩子,感觉不是亲兄弟或亲姐妹了,这样有了亲疏之分最终会不利于孩子成长,再说还可能涉及将来的财产分割。
显然,上一代人把他们的观念提早设置在孩子们的未来。这是他们社会经验的一部分,而且顽固地嫁接到了下一代。王燕的父亲显然生气了,反驳说,如果有亲疏,同一个姓也会有,如果有教养,就是没有血缘的人也亲如兄弟。父亲的话当然是通过雷雷传送的,父亲的愤怒当然并没有一同传送。
但雷雷的父亲仍然不肯松口。雷雷说,你们这样争下去,我们干脆不要孩子,或者,干脆我们一辈子不结婚。
雷雷回国后在另一座城市工作。两人最终还是分手了。王燕对雷雷说,我不想用感情捆住你,如果你有合适的人,你跟就顺了你父亲的意思吧!
这句话,撕开了一个口子。雷雷指责王燕背叛了八年的感情,一段时间果然不再联系王燕了。王燕无法辩解,同时把他的这种粗暴当作动摇,是找到借口之后的蓄意消失。王燕只是想,彼此不想用感情捆住对象,终结大家一辈子的幸福,而且带给父辈深深的痛苦。八年的感情,不是能够一朝就山崩瓦解的。王燕只是想打开一个缺口,让蓄积起来的庞大水库慢慢流干,如果由于外在的原因无法再产生新鲜的水源。只是,王燕不知道为何能够坚持到今天,带着巨大的创伤。
朱平的微信,轻轻地触动了王燕的往事。王燕有些恼怒,丢掉手机,愣愣地望着书架。她望见了那本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聂鲁达的这些诗,一度成为她和雷雷之间的信使。她翻到《一百首爱的十四行诗》,读起了诗人献给玛蒂尔德的前言:亲爱的,在写这些被讹称为十四行诗的诗作时,饱受折磨;它们令我心痛,感我神伤,但题献给你时,我心中所感受到的喜悦像大草原一样辽阔……
有一段时间,王燕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问候雷雷,用一朵玫瑰和一轮太阳组合的表情标签。这些明媚的表情横跨亚洲和欧洲,拴住彼此的心。王燕用文字缓解着相思之苦,不断抄写着那些诗歌,《一百首爱的十四行诗》,一天一首,拍成图片,发给雷雷,发到朋友圈里。如今,这些折磨不再,喜悦也不再。
王燕没有回复朱平的微信。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一片刻,王燕想把这个句子发过去,最后一刻还是删除了。不好回答,于是就不回答。以后可以装作没有看到。
为此,去村子里走访,王燕不再约朱平一起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