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米店
范剑鸣2023-06-28 16:364,953

在杨杭身上,王燕看不到米坊老板的一点基因。老杨是偶然间说起杨家米坊的。这一天,老杨坐在小院的压水井边,一边叠菜一边忧愁地说,你这样天天催我们拆迁,离开这里,我以后可以干什么呢?我一辈子只会种菜。

王燕安慰说,老杨呀,树移死人移活,你天天这样种菜卖菜,虽说一年有十来万元收入,但一年到头这么的不放闲,辛苦不说,还把杨明的病情耽误了,你就没有去比较去看看,那些贩菜的和你这些种菜的,谁挣得更多呢?

老杨说,这倒是,说起来真是气人呀,我一担大蒜要花多少肥流多少汗,不过两百元,但那些贩子一转手,就能挣上两三百元。王燕说,拆迁了你就可以改变生活方式,种菜变成了贩菜,这些七七八八的工具就不会占着家里,你也可以在街市上轻轻松松地数钱,在小区里干干净净地生活。

老杨叹了一口气,说,话是这样说,这是一个人的命,那些菜地还真是舍不得呢,你说这世界上没有人种地,菜从哪里来呢?

王燕知道老杨钻牛角尖了。我说,你看擦子街那些人,有多少人不种地,不是照样活得好好的?你就这样祖祖辈辈捆在地里,不知道起身换个活法。

老杨说,我祖上可不是种地的,也是做生意的,开着一家米坊呢!王燕听了吃惊地问,米坊?那你听说过杨家米坊吗?那天素姑坐化前,跟大家说的你知道吗?听说村里以前有个叫杨和均的?

老杨说,那天我在地里干活,后才知道庙会闹出了事情。一打听,原来是政府要拆庙了?这消息在村里飘摇了十来年了,弄得这路呀灯呀问题都没人管了。难道这次拆迁是动真格的了?我不知道素姑说了些什么,马阿姨说,素姑是给政府逼死的?

王燕解释说,可不能这样说,野庙原来是规划要拆除的,老人可能是年纪大舍不得离开,也可能是年寿到了,刚好这时节就走了。她的死不是逼的,要说逼就是逼我们大家一起想想,这野庙到底要不要留下来。

杨杭说,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其实说的是庙宇和婚姻一样,都是不能随便去拆除的。以前东山寺那样大的庙也给拆了,我也说不好这庙该不该留,这庙是跟村子一起存在的,现在村子要散了,它还能留下来?我当然希望它能留下来,这可是我祖上出资建起来的庙。

王燕听了,大吃一惊。老杨说的,正是她想知道的情况。

杨杭说,小时候每到清明时节,就会去野庙的公墓祭扫。后来也没有延续,杨家人都觉得那座墓葬莫名其妙,无碑无名,跟自己家族的联系说不明道不白。

今年庙会那一天,听说庙会要散了,庙要拆了,杨杭想着自己在庙里为儿子许下的心愿,心里很不痛快。看来等不到还愿这一天,这庙就要消失了。但儿子杨明的病还在。朱骰说散会还钱的事,杨杭了没心思听下去。加上地里农活紧,他还要赶回家去准备酒宴,招待亲朋好友。

庙会这一天,整个彭坊村沉浸在样神的喧嚣中。样神其实是样人,从擦子街到下渡村,这一天人们请来了众多的亲朋好友。人来得越多越兴旺,越能向神明表达兴旺发达的喜庆。在这股狂欢的潮流里,杨杭心里翻涌着复杂的滋味。被邀请的亲朋好友大家尽兴吃喝,不敢提过去,不敢说将来。

朱骰家的小院里摆着三四张大桌。小院里居住的还有两家,就是朱骰和老四。由于样神,大家都集中到老二朱骰家里,成为大型的家族聚会,而且扩大到兄弟六人的亲友。这个家族的大蜂巢,只有样神的时节,最能显示家族团结兴旺的样子。

亲友们吃饭饮酒,话题自然五花八门,主要是两个主题。一是朱平的婚事。在这个小城里,一个三十五岁的青年,到现在还没有结婚,这是世俗社会的一个悬念。有没有谈过恋爱,是不是分手了,现在有没有女朋友,要不要介绍对象,猜测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一大堆,亲友们从不同角度刨根究底,弄得朱平很是尴尬。

杨杭做好了宴席,到女儿家来接孩子。秋天正是旅游旺季,朱萍仍然在公司带团。朱萍所住的土屋,正在朱骰家对面。朱骰看到了杨杭,赶紧拉着他坐下,说是要喝上几杯,感谢他对庙会的热心支持。

杨杭一喝酒,就忘了家里的客人在等着他们。接来的孩子也坐在朱骰家宴席上,提前享用着样神的盛宴。杨杭就是在朱骰家喝酒时,听到了关于擦子街的传说。这传说顿时在酒气的弥漫中呈现出口头文艺的特色,散漫,破碎,而且被传播者支解得莫衷一是,摇曳多姿。慢慢地,这些传说又会出现一个集大成的版本。讲得最集中最全面的,是朱骰的大哥,就是朱家老大。

老大年过花甲,穿着一件灰色的夹克衫,在宴席上喝了不少酒,脸红红的。酒宴上流行的话题,是金融诈骗,是男女出轨,是楼市上涨,是官场趣闻,是明星艳遇。而他对时政屡有抨击,不过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可惜大家的话题他总是插不上嘴,或都拿不出吸引人的观点,为此人们总是忽略他。

讲到擦子街的传说时,他终于激动起来,屡次提醒在座的,你们说得不着边际,不是那么回事,你们可不可以听我说说,我可以当着记者同志的面,保证这些可以上报纸。看到他讲得激动,大家顿时把天下风云暂时搁下,听觉的注意力都转向了他。

他说,这擦子街为什么叫擦子街,是为了纪念一位擦子!

大家都安静地竖起了耳朵。老大说,你们知道我们兄弟六人,父亲最疼谁吗?谁挨父亲的打骂最多?

大家不知道这个开头用意何在,跟擦子街的命名有何关系,但哄笑之后保持着忠实听众必要的安静。

老大对大家的安静非常满意,指指自己说,是我。他接着说了下去。小时候,我非常特别喜欢玩水。那时我们家刚来到这边安居,我对“双清柳渡”的风光非常着迷,当然是夏天的时候。有一天,我们一起在石桥上练习跳水,结果有一个伙伴用力过猛,跳到了一块礁石上,摔成了残疾。我们当然吓得半死。父亲又把我打骂了一顿。为了打断我们对柳渡的热爱,他就讲起了一个故事。

父亲说,你都知道,为什么这条河每年都会溺死人吗?是因为有一段冤魂留在这里。就在桥头的这棵大榕树上,挂过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挂了三天三夜,后来天降大雨,头颅掉进了江水,人们看到它被洪水冲走好远,但第二天人们居然发现这颗头颅又回到了桥边,在江水中洄流。后来,一个米坊的老板就出钱叫人暗暗把头颅打捞了起来,埋在了野庙的和尚公墓之中。就这样,从此我们再也不敢在这桥下玩水了。但是我们经不住玩水的诱惑,我们又和伙伴们溜到下游去玩,我现在还记得人们把那地段叫双江望月。

听众还是没有听出老大的故事与擦子街有什么联系,一致认为这些青少年的回忆是老年人的毛病。于是席间又有人开始提起明星轶事。

老大有点急,又故意问,同时又自问自答:你们知道这颗头颅是谁的吗?是我们县的一个响当当的革命烈士!但当时人们不敢叫他烈士,国民党叫他是匪徒,这个叫杨和均的米店老板出钱买了副棺材,是半夜里偷偷叫人埋葬的。

这时,有一位亲友插了一段话,仿佛在印证老大的传说。我听外婆说过,有一年,省、地、县民政部门分四部小车十多个人来到这个擦子街,问和尚墓堆所在,说是有个烈士埋在这里,政府要修建纪念馆和纪念碑,后来听说另一个地方在争建纪念馆,政府改为在城市的烈士陵园塑了一尊铜像。

老大听到有人佐证,仿佛找到了盟友,更加兴奋起来,几根花白的胡须抖动起来。他说,这事情大着呢,现在还闹起了一段争执。这位烈士是在南面山中打游击,被敌人包围,被捕杀害后被抬到城里示众,然后再把头颅挂在榕树上的。关于烈士埋葬地的争议扑朔迷离。有人说,城里示众的是头颅,由于山深路远,尸体丢在村里被人掩埋。有人说,示众的是全身,头颅是在擦子街割下的,尸身后来和头颅一起埋在野庙边。不过,那时还不叫擦子街,而叫下渡头。

有人问,既然是有名的烈士,报纸应该有记载吧?

老大说,都是七八十年前的事情,我爸爸的爸爸都还没有出生呢。

有人说,这倒是,不过总可以查查的。

老大指着杨杭说,杨家米坊的后代就在这里,一点儿也假不了。杨杭可以作证,我说的是不是真实的传说?

杨杭说,是,我也听说过这些事情。我知道家族里有这个传说,祖上捐建了一座野庙。当年野庙收容素姑的时候,我已经出生了,听说东山寺的还来我们家听意见。

朱老大得意地说,我还知道榕树上那颗头颅,是谁割下的呢?就是一个叫方贵山的。这是村里的屠夫,当年被敌人叫去割头颅的人,可惜早已去世。如今村子里没有人知道这些事情了。倒是那山里头那个村子老百姓热心,在山沟里搞起了烈士陵园,说是发展乡村旅游。他们要把烈士墓地迁进陵园,却发现地里空无一物,根本没有尸骨!这不是证明了我们村野庙的和尚公墓,正是烈士的墓葬地吗?但这些事没有人经管,这次拆了之后,烈士墓葬就无人问津。

王燕听了杨杭的回忆,非常吃惊地说,你真是杨家米坊的后人?

杨杭一边扎菜把,一边说,是,那条擦子街,当年大家都姓杨,朱骰家是外村人,父亲在城里上班,就来我们村子里买地建房的。那天朱老大还说,这擦子街为何叫擦子街?就因为传说那烈士就是擦子。而这个擦子,其实就是假扮进村的红军。

王燕一边帮杨杭扎菜,一边吃惊地说,红军?

杨杭纠正王燕用禾草捆扎菠菜把的姿势,一边说,听说闹红的时候,我们彭坊里就像现在搞拆迁这样,到处是进村来的苏维埃干部,到处是前来扩红和征粮的红军。那个擦子红军救了杨家米行,听说还是有因由的。

传说那年红军要长征了,征粮的人在村子里到处宣传,秋收后要为红军借谷,我们村子的任务要上千担。有一天,一位区里的干部来到杨家米行,对祖上杨和均说,你家七口人吃饭,家大业大,明天必须借出谷子三十五担,这是上面的任务,否则我们带人来抄你的家!

杨和均说,我们家以前是富农,但现在跟大家一样分田分地了,并没有比别人家多!我们交不出这么多呀!你得跟上面的人讲一讲,求求情,如果家里的谷子都借了,我们一家人吃什么了呢!

征粮干部说,就是大家饥肚子,也要先保证红军!你们要有点觉悟,这地是红军给我们分的,这上游灌溉的水陂也是红军为我们修筑的,你不会忘掉,我们这村子的田地原来是望天收,红军来了之后,才能种上两季稻子了!

杨和均说,我们家这谷子都是收购来打米的,我们米行做点小生意不容易,我们也没少为苏维埃捐钱捐物的,但三十五担,这就是抄家底!

干部说,我们也没办法,上面下了任务,落后就会挨批评!你先交上去再说,以后家里的粮食以后再想办法。

这天晚上,杨和均坐在米店里,左思右想,没有办法,看来只有一条路。半夜里,他趁一家人睡熟了,起身穿衣。他来到库房里,打开谷仓用手一掏,金黄的谷粒在指缝里哗哗地流淌。这些粮谷,就是一家妻小的命!他走出家门,坐在石桥上,看着一弯月亮在江水中忽明忽暗。杨和均在石桥上坐了很久。一只多猫头鹰发出苍凉的叫声。

杨和均站了起来,就要对眼前的一切说再见了!跟那些轰轰烈烈的人,那些一会儿红一会儿白的队伍!杨和均从屁股底下拿起一圈麻绳,往榕树上一甩,拉住坠下来的另一头,打了一个结,就要把头往头伸。

杨和均醒来的时候,躺在自己家里的床上。家里人说,是这位红军救下了你!红军和气地说,大哥遇到什么难事了,居然丢下这么一大家人呢?杨和均于是把借谷子的事情讲了出来。

这位红军气愤地说,这是区苏干部工作方法出了问题,征粮借谷是自愿的,怎么能逼你呢?我是红军大学的学员,刚好要去各个村参加征粮突击,同时检查工作开展情况,你这个情况我会反映上去,你放心,你只要尽最大的能力支持革命,红军不会随便来抓你的!

杨和均记着红军的救命之恩。红军走了之后,南山不时有游击队下山来探情报和弄食品。这些游击队,就是留下的红军,杨和均暗中给了不少支持。人们发现,半夜敲门救火的擦子,神秘地消失了,而杨和均频繁地出没在野庙。直到妻子一次带着疑心跟踪发现,杨和均才透露,并且要求妻子保密。原来,野庙就是他和游击队建立的联络点。

那些年,在进城的这座桥头,其实不只是大榕树上挂个头颅,这河湾的大樟树上,到处挂满人头。其中有一棵古樟树,拔地而起,向上分出了四根巨大的枝干。有一天,村民惊恐地发现,临河的那根树枝上,密集地挂着四五百颗人头,就像神树上挂着的符咒。

杨和均那些日子心情沉重,他知道那树上的人头,都是帮红军和苏维埃做过事情的。他们曾经在这条擦子街里来来往往,深深地刻在杨和均的脑海里。当然,包括那位粗暴下达借谷命令后来又受到处分批评的区苏干部。

那几年,桥头的那棵大樟树下的社公庙,到处是祭祀的蜡烛。那是乡亲们在这孤魂野鬼招魂。过了些日子,人们突然发现,大樟树枝突然被雷电劈去了一根大树枝。乡民一看,正好是曾经悬挂人头的那一根。于是众说纷纭,说这是天公发怒,天理不容。

有一天,东山寺的和尚找到杨和均,说,这桥头的孤魂野鬼太多了,该为他们造一座大一点的庙,才能更好地容身,于是杨和均慷慨捐钱,修建了这座野庙。

继续阅读:第17章 覆盖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野庙碑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