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川中的困局
狼烟东去2025-07-30 10:083,011

  朱慈烺第一时间把宋献策给他的书信递给了孙传庭,在这之前,宋献策到底是不是真的投降了朱慈烺,还有宋献策在这次进攻中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孙传庭并不能尽信。

  虽说朱慈烺曾经成功把田见秀变成了大明的优秀将领,但是在孙传庭看来宋献策和田见秀并不一样,田见秀是正常的战败归降,再加上家人在大明手里,所以才降了,但是宋献策却完全就是一个墙头草,他降了到底是真是假都是难说的。

  但是这么一封书信,让孙传庭再难以说出什么来了,本来朱慈烺到川中是没有计划宋献策这一步棋的,但是现在看来,宋献策显然让他们的这次进攻不知道简单了多少。

  要是没有宋献策在张献忠的耳朵边上说出让他亲征的话,张献忠是绝对不会亲征的,这一点孙传庭也是心知肚明,现在张献忠率领十万大军亲征,留下的兵马虽然看似不少,但实际上能打仗的已经不多了,而且缺少主心骨,秦良玉在后方绝对是大有可为的。

  “殿下,现如今咱们先不考虑秦良玉在成都能有多大的作为,这张献忠带着十万人马来了,咱们跟他打吗?”

  孙传庭一般的情况之下是不会在怎么打仗这种事上询问朱慈烺的,现在既然询问了,显然就是想要考校他一番,看看他能说出些什么来。

  “尚书可得知道,这张献忠带来的十万人马,还是有着战斗力的,咱们跟他正面交锋,损失一定会惨重的,所以万万不能跟他们正面交锋,而是应该将他们拖住,并且尽量让他们远离成都,这些如何才能做到,怕是就要靠孙尚书你了啊!”

  朱慈烺知道自己并不擅长用兵打仗,所以直接就把这个问题再一次甩给了孙传庭。

  而朱慈烺能看到这些,自然说明他这段时间在宁远没有白待,孙传庭也是连连点头,对朱慈烺说道:“你入川的时候,我已经对川中的情况进行了多番了解,这一次,张献忠就算是带着十万人马,再加上他身边还有一个咱们的人,只要宋献策能看出来咱们的意图,咱们就能不费吹灰之力拖住他们,等到成都的消息传过来的时候,他一慌乱,咱们自然得乘胜追击,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消灭他的十万大军。”

  朱慈烺点点头,这些事他不会在过问,他要做的,是让陆远寻找可靠的锦衣卫,尽力在敌军到来的时候联系上宋献策,他相信宋献策也会尽力的联络自己,只要他跟宋献策能联系上,剩下的事自然就好办了。

  二人商议完了军中的事儿后,朱慈烺叹息了一声,看向孙传庭,有些低沉的问道:“尚书还是进士出身,本宫一直想不明白,自从景泰之后,这川蜀之地为何就管不好呢?川蜀的百姓,对于朝堂一直都是颇有怨恨,不然的话,又怎能在张献忠如此对待他们的情况下依旧投靠了他?”

  孙传庭倒是没有想到朱慈烺会在这个时候问出这种有些打击士气的话来,但是好在这个时候只有他们二人,孙传庭这么多年也算是文武双全,南征北战的了,所以对于川中的情况,他自然也是了解的,就连张献忠都知道川中是个能长久呆着的地方,他作为大明的兵部尚书,自然也是了解的。

  “殿下,此事说来,可就有些话长了,你说的倒是没错,的确是从景泰开始,因为朝堂有些动乱,动辄改弦更张,于是乎川中吏治腐败。因循苟且,贪赃受贿,营私中饱的现象非常之多,不少官吏大讲排场,“登堂则盛供张,人室则侈器用”,所需皆无偿取于民间,而且各地都有陋规。嘉靖时,苍溪“县有蚕桑之利,岁献令若千,日样丝”。四川云阳有恒侯庙,湖广巴东有黄陵庙,达官往来行祭,每月不下十数起,猪羊、香烛、酒果等项开支,或责之里甲,或“别项措处”,成为当地人民一大负担。在明代,州县各房书吏是一股特殊的政治势力,他们“据县如负隅,奎令如拐灶”,把持官府,勾结盗匪,包揽词讼,鱼肉乡里,已然成为川中一大灾难啊。”

  孙传庭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说的这么狠,倒是朱慈烺没有想到的,但是他也知道,川中要是没这么大的问题,也就不会这么轻易的就被张献忠给打下去了。

  “此番要是夺回川中之地,本宫一定会亲自甄选入川的官吏,之后月月监督,这吏治的事,断然不可如此!”

  孙传庭闻言点了点头,只有继续说道:“除了吏治之外,川中的地理,倒是也有些影响。”

  “地理?这地理使得川中成了我大明易守难攻的一个所在,为何还成了坏事?”

  “殿下,正是由于这“蜀道险阻,宦者裹足”,自数十年之前,不少州县官出缺,无人递补,只好暂时委员代理,良荞不分,贵缘为好,而“民生脂膏”,也就“大半耗竭于署印之手”。另一方面,比较正直的官吏,又形格势禁,难有作为。例如隆庆时严清巡抚四川,“痛绝强宗悍吏”,便遭到反对者的造谣中伤,终于“解官听调”。赵贞吉上疏辩护,指出:“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今蜀地岁荒民流,方倚清如父母,奈何弃之。任事臣欲为国家利小民,必得罪豪右。论者不察,动以深文求之。顷海瑞既去,若清复罢,是任事之臣皆不免弹击,惟全艇保位为得计矣。”这就一语道破了咱们川中政治状况不断恶化的症结所在啊!”

  朱慈烺这一次就不再点头了,也半晌没有说话,因为孙传庭所说的第一点是需要朝堂下大力气去管理的,但是管理的狠了,就会出现第二点所说的情况,他不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到底应该如何去做,吏治的管理上,一定是得有个度量的,但是这种度量到底如何,他就不得而知了。

  “殿下且慢思索,这川中的问题,倒是还不只有这两点,今日既然你说起来了,臣就把这些年心中所想,一股脑的都说出来吧!”

  听了孙传庭的这番话,朱慈烺心里就是一沉,因为这两个问题已然是相当的难以解决了,但是这还有第三个问题,那就算是他从张献忠的手里把川中之地拿回来了,治理也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尚书请说,川中之事就算是再难,我大明也得拿出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才行!”

  孙传庭见朱慈烺倒是还受得住,这才点了点头,继续说道:“这第三件事,其实现如今已然不存在了,但其中很多陋习,却又是源于此,所以臣也得说上一说,那便是宗室骄横。洪武十一年,咱们太祖皇帝封其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建王府于成都。按照大明的制度,皇子封亲王,一嫡长子世袭,其诸子封郡王,亦嫡长子世袭,故迄至如今,四川各地郡王府已有19处之多。亲王“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亲、郡王及其他宗室子弟,“禄之终身,丧葬予费”,完全是一个典型的不劳而获的寄生阶层。但《明史》盛称蜀府诸王“皆检伤守礼法”,这不过是因为封地远离明王朝的政治中心,蜀王和中央政府之间没有多少直接的利害冲突,而在四川,他们仍然是“下天子一等”的特殊贵族。弘治年间,营造保宁王府,“役者数万人”。万历时,成都附近州县膏胰良田,“为王府者十七扩军屯十二,民田仅十一而已”。他们的巧取豪夺,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崇祯四年,“蜀宗人虐民,民相聚,将焚内江王第”。十三年,成都“两院三司之书吏七八百家,歃血与王府斗,家带僮什,约共数千人,骑马执器,自城内出青羊宫,谓之扬兵”。这虽然是两股地方恶势力之间的斗争,但它的尖锐程度也足以说明,四川地区的社会危机已经发展到很难收拾的地步,如今就算是张献忠占领了四川,听说有些宗族之人也幸免于难,实在是因为他们在川中太过根深蒂固了啊!”

  朱慈烺听了这些之后脸色那是青一块红一块,实在是有些挂不住了,自己和朱由检已经是在不眠不休的把大明从死亡线往往回拉了,但是这些人却只知道享乐,该他们为老朱家做的他们是一点都没想着,朱慈烺已然下定了决心,一旦他和朱由检拿回来了大明真正的控制权,这些人那是得好好整治整治了。

  但是现在显然不是跟孙传庭说这些的时候,这些事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朱慈烺只能把这些默默的记在心里,之后微微点点头,表示自己受教了,之后就起身去吩咐陆远跟宋献策联络的事儿去了。

继续阅读:第191章 一切尽在掌握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扶一把大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