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到处都是漏洞
耕田的狐狸2025-06-15 20:351,641

如果刚才因为宝藏勾起了朱棣的兴趣。

那么,接下来朱瞻基这句‘亡国’,真正的震惊到了朱棣。

‘大明武力之盛,超越了任何朝代。’

‘大明百姓有余粮填饱肚子。’

‘大明实现了真正的削番。’

‘大明满朝文武全都拥护朕呀……’

怎么看都没有亡国征兆。

按照现在的节奏,大明不说传承万事,五百年应该没问题的!

怎么可能最多百年就被人推翻呢。

朱棣眉头皱成个‘川’字。

“速速说来,到底哪里出问题了?为何你说国朝百年之后,农民揭竿而起?”

朱瞻基欣慰的望着朱棣,圣明君王之所以圣明,就是因为有居安思危的心。

如果换个人,比如宋徽宗,估计自己早被下到宗仁府了。

“大明虽然表面上,一派盛世景象,实则根基出现了问题。”

“这一切都要从太祖皇帝说起。”

朱瞻基表情严肃道:“当年太祖皇帝为了鼓励读书人,是否出了一个推恩令,凡是考取功名的人,不用纳农税?”

朱棣显然没想到,皇太孙会说这件事。

“此乃祖制,虽是一件小事而已,但能鼓励千万读书人考取功名,效忠朝堂,有何问题?”

“皇爷爷……当年这确实是讨好天下读书人的小事,可是您想过没有,不纳税呀!”朱瞻基痛心疾首。

他拥有超越古人五百年的阅历,知道大明衰败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这朱元璋随口一提的推恩令。

“假如一个村子里,有户人家考取了举人,那么此户人家不用交税,您想过没有,这户人家接下来做什么?”

朱棣微微摇头,自是不知道平头百姓的想法。

“这户人家会疯狂的买地,地越多,钱财就越多,慢慢的整个村子全是他家的细户,不出三年,我大明户头上,就少了一村之税收。自洪武年到现在,您知道天下有多少举人吗!”

见朱棣沉默不言。

朱瞻基冷笑一声,说道:“三千余人!”

“那些书香门第,哪怕举人老爷已经死了,依然不用交税。

而我大明才多少人口,多少劳力,多少好田?

您再想一想,百年以后呢?我大明还能有多少税收?”

啪!

朱棣闻言终于忍不住了,用力拍在几案上,怒道:“朕的那些御史干什么吃的,为何从未有人提及此事!”

“皇爷爷息怒,之所以没人去揭开这些事,皆因文官都出于这等家族,试问有谁会反对自己呢?”

“这……”朱棣又沉默了。

“我还是第一次去想这问题,果然……醍醐灌顶。可即便如此,百年以后大明国力衰弱了,也不至于百姓揭竿而起吧,毕竟他们不纳税,能填饱肚子。”

朱瞻基听后,微微摇头。

他知道朱棣想什么,只要大明不犯蒙元那种杀鸡取卵的错误,老百姓不会造老朱家的反。

可是……

再有几十年就进入小冰川活动期,此后每年天灾会越来越多,直至崇祯自缢,老百姓都没吃饱过肚子。

百姓饥荒,不造反根本没有活路,朝廷又越来越穷根本无力弹压,最后天下便宜了野猪皮。

这些话,没法和朱棣说。

“皇爷爷,您太乐观了。这些文人家族,很快就会变成另一个样子,人的贪婪是永无止境的,他们会钻另一个空子。”

“另……另一个空子,还有比功名不纳税更严重的漏洞吗?”朱棣吃惊道。

“呵呵,他们会去经商。”朱瞻基摊手道。

“经商?这……倒是有辱斯文,可是经商又能如何,我大明雄师百万,还怕区区商人不成。”

“皇爷爷,您又忘了,我朝商税好像也是祖制,三十而取一。”

“不错,太祖皇帝制定的兴商之举,此又有何问题?”

“太低了,相当于没纳税,那些文人家族手里钱越来越多,他们就会去经商,有足够本钱,做什么都稳赚,比如贩卖私盐,文人家族很快成为豪门。

豪门再去培养子辈进入朝堂,影响朝政,可以说想尽荣华富贵,最后变成一个个大而不倒的巨豪。

如果……恰逢灾年,大明又极度衰弱,您说这些巨豪会不会借机做点什么,做点再进一步的举动也不足为奇了。”

“这……”朱棣沉默了。

今晚朱瞻基给了他太多惊诧,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皇太孙。

皇太孙提出的问题,无解呀。

文人动不得,此乃国之根本。

商税也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情。

眼看西征在即,此时更改祖制,国朝势必不稳,可能永远都没法西征了。

也不知此时,大明已经涌现出多少豪门。

如此严重的治国问题,皇太孙真得有办法解决吗?

朱棣生出了无力感,甚至将希望全都放在皇太孙接下来的献计上。

“瞻基,你有何妙计,可稳这天下?”

朱瞻基自信一笑,只淡淡说两个字。

“扬州。”

朱棣:“……”

继续阅读:第4章 皇太孙幼军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让你治国,你成海上日不落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