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朱棣拄着剑,阴冷的看着上千人搬运倒塌的校台。
五城兵马司也将金陵城全部封闭。
对金陵进行地毯式搜查。
一时间,街道上到处都是锦衣卫缇骑,手提斩下来的草原射雕手首级,挨家挨户盘问线索。
消息一条又一条汇报到朱棣耳中。
老皇帝对这些消息充耳不闻,他只关注皇太孙安危。
已经半个时辰了,依然未发现皇太孙下落,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陛下,抓住与阿鲁台勾结的商人了。”大太监小心翼翼汇报着情报。
“杀。”朱棣只说了一个字,大太监就觉得遍体生寒,那群商人足有百人。
有客栈掌柜,有马市商贩,还有青楼老妈子。
他们仅仅在同一时空与那些草原人有过交集,都被判了死刑。
大太监觉得可惜,但相比皇太孙下落不明,这群人就该杀。
大明律可不是闹着玩的,为什么看到异族不上报给朝廷,从而导致国本陨落。
皇上将皇太孙看得比命还重,这些人却勾结刺客,只希望他们下辈子懂得律法……
咔嚓。
屋漏偏逢连夜雨。
就在朱棣心情低落到极点时,老天爷故意捉弄他,下起了暴雨。
朱棣就在那静静的看着。
时间又过去一个时辰,所有碎木头全被挪开,除了发现两具焦糊的太监尸体之外,皇太孙身上的一片衣服都没有。
在场众人心里冰凉,如此都找不到皇太孙,那么只有一种解释。
皇太孙炸没了。
早年,火药作坊爆炸时,里面匠工就有被炸没的记录。
如此威力巨大的爆炸,一个活人炸没,符合事实。
朱棣颤抖着闭上眼,踹开为他打伞的太监。
脸上瞬间被雨水冲刷,嘴角颤抖,雨水滴答从下巴流下,不知是泪水,还是雨水。
“陛下!请注意龙体呀!”大太监哭着说道。
“走吧,随朕回宫,传六部尚书进宫,告诉他们,朕要五日内出征阿鲁台,违旨者斩。”朱棣平静的说道。
越是这样,越吓得周围的人,不敢喘一口大气。
朱棣离开,众人仍然不敢松懈,一遍又一遍的翻找着皇太孙。
……
那么此刻皇太孙在哪呢?
另一个时空。
皇太孙正在一家医院里,后背对着镜子抹碘伏。
背后有一道轻微擦伤,那是他在进入黑洞时,爆炸冲击波带起盘子碎片擦伤的。
划破了一丁点皮肤。
贴上创可贴之后,朱瞻基找来一盒午餐肉,大口吃了起来。
刚才太惊险了。
若非反应迅速,恐怕已经死在大明世界。
“还是低估了刺客的手段。”
任他想破脑袋,也想不出倭人用炸弹来杀他。
倭寇该死,既然你们招惹我,那我便荡平湾湾岛,令大明再无一个倭寇。
朱瞻基学过历史,知道永乐年间,被称为鸡笼山的湾湾,驻扎着数千倭寇。
正是这群人骚扰海疆,使大明不得不禁海。
虽然今天有惊无险,但却延伸出一个问题。
“喵的,我该如何回去呢?”
“不能待太久,否则皇爷爷会发疯的。”
朱棣如果发起狂来,会死很多人,上次就因为听到有刺客的消息,杀了一千余人。
虽然太子说那群人该杀,但朱瞻基清楚,里面有许多人只是犯人家眷。
想到这,朱瞻基觉得还是早早回去吧。
于是,穿好衣服,意念又起,踏入黑洞中。
黑洞可以将他传递到原坐标一里之内任何地方。
出来之后,刚好出现在校场附近民居院落里,由于时间正是爆炸刚刚结束,因此他有充足时间离开,没人发现他。
先回府,等晚上在进宫解释。
不然,他真的解释不清了。
……
傍晚。
御书房灯火通明。
六部大臣除了夏元吉之外,皆以到场。
御书房一片肃杀之气,朱棣身上还隐隐散发着血味。
大明最有权威的几位大臣,低头看着脚面。
作为监国的太子也在其中,红着眼睛,等待皇帝发话。
“朕要亲征阿鲁台。”
朱棣低沉声音,首先打破宁静。
若是平常,皇帝说出这话,首辅大臣们早就唇枪舌剑了,文人最不怕死谏。
尤其胡广这等大儒,若是能招来廷杖,对他名声有增无减。
因为明朝有一个潜规则,刑不上士大夫,执行太监只会象征性拍几下,文臣再表现一副慷慨赴死模样。
最后,你好我也好的走人。
但今天,胡广、杨士奇、金忠等人不敢多说一句话。
皇太孙都被刺杀了,皇帝不介意拍死几个不长眼的文臣去陪葬。
大明国本被杀,如果这口气大明还要忍,那就不是大明了。
所以他们支持出兵,哪怕军资不够,哪怕施加农税,哪怕当街抓壮丁充军,他们都赞成。
“父皇!儿臣不当监国了,我也要出征。”
太子肥大的脸上,因为悲伤扭曲得变形。
“儿臣也愿往,不破阿鲁台,誓不还朝!”汉王阴沉的脸,全都是戾气。
“既然都没有异议,那就拟旨,你们定细节,朕累了……”
朱棣确实疲惫,一想起皇太孙,心如同被重锤敲击一般,喘不上气来。
早上还活蹦乱跳的人,下午就死了,连尸首都找不到。
‘阿鲁台,朕会屠尽草原人,为我那可怜的孙儿陪葬。’
朱棣牙齿咬的咯吱作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