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们走后,蓝燕每天下午放学后,也就是五点到上晚自习七点半前,都会请假出去一趟,去两个店里看看。
那两个同学推荐的家人,一个是自己的姐姐,一个是自己的妈妈,蓝燕面试后都觉得还不错,便一家店安排一个,又从分店调蓝薇去市里跟武玲玲一起。
蓝燕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班级排名第三,全校排名第十名,全市排一百二十名。
这样的成绩在本校来说算是很不错的了,但是蓝燕自己很不满意。
柳林县是一个小县城,高中只有一所,也就是现在的柳林一中,还有一所是职高。
襄市下面共有六个县,每个县有一到两所普通高中,市区重点高中有四所,普通高中三所。
蓝燕这一届的高考生还是很多的,参与全市排名后,她掉到了一百开外。
这时候,她想起了温庭,他常年挂在重点高中榜首,高考更是直接全国状元。
他这脑子是怎么长的,咋就这么变态呢!
她正想着温庭呢,居然收到了温庭的来信。
“蓝燕,我刚经过传达室,有一封你的信顺便帮你拿回来了,从京都寄来的,是你哥哥吧,你看下。”
蓝燕的同学递给她一封信,她有些疑惑,家里现在通了电话,蓝翔有事都是直接打电话的,昨天晚上才通过电话,也没有听他说来信的事呀。
等她一看信封,瞪大了眼睛,是温庭来信。
正准备打开看,上课铃响了, 只好收起满腹的疑惑先上课。
她之前跟蓝翔打电话的时候,偶尔听蓝翔提起过温庭的事。
温庭是他们学校的“明星”,毕竟是全国第一的成绩进去的,受到老师们绝对的欣赏,同学们“奉之为神”。
他在全新的领域同样表现出了自己超绝的智商,听说开学才两个多月,已经有高年级的学长主动邀请他参与实验研究。
她以为自己跟他的交集仅限于认识,哥哥的朋友,没想到他会单独给自己写信,写的什么呢?
蓝燕有些心痒痒了,在学校不方便看,一下晚自习她就第一个冲出教室往学校门口跑,她实在太好奇学神会给自己说什么。
蓝燕回到家就迫不及待的拆封看信,信的内容不多,很快的就看完了。
先是问好,然后说遇到她爸妈,了解到了她的近况,关心了一下蓝燕的学习方面有没有什么需要,又简单说了一下自己的大学生活。
蓝燕看完后反复看了信纸和信封,确实是寄给她的,字迹也跟她曾经看过的温庭的字没有出入,清秀隽永,不失飘逸。
看着字就忍不住猜测写这字的人一定是个饱读诗书,高智商的人。
但是蓝燕不太明白这封信是什么意思,也没有说有什么事情,也没要求回信。
而且看样子,这封信她爸妈和她哥应该是不知情的。
她实在想不明白,就打算先丢在一边,拿出物理练习册开始刷题。
晚上临睡前,蓝燕突然想到,人家也算是主动关心她,她是不是应该处于礼貌回信一封啊?
今天太晚了,等有空回信一封吧,怎么说也是哥哥的朋友。
鬼使神差的,蓝燕向蓝翔隐瞒了这件事情。
再说温庭这边,新学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比之他在高中时更甚。
但或许是他周身的气质太过高冷,只可远观不可亵 玩,几乎没有比较亲近的朋友。
室友和同学待他非常客气有礼,即便平时里他们请假问题时,温庭耐心解答,需要帮忙时,温庭毫不吝啬。
他们还是觉得学神不可接近。
倒是蓝翔这边经常主动打电话过来,遇到假期和没课的时候还会跑到他学校来找他。
他“被迫”的了解蓝翔的生活,也顺带的知道了一些他家里和蓝燕的情况。
这次,李春兰和蓝成钢到京,主要任务是开新店,也给蓝翔带了不少东西,换季的衣服,老家的特产等。
这些特产顺带的还准备了温庭的一份,趁着蓝翔有空的时候,一起给温庭送过去。
请温庭出去吃饭,关心他跟同学的相处情况,关心他的吃穿冷暖,关心他是否适应新环境。
在李春兰看来很平常的问候,在温庭的心里却是一种别样的感觉。
这一家人蓝翔热烈,李春兰温暖,蓝成钢真诚,蓝燕……是她把自己带到他们面前。
他想起第一次见蓝燕的时候,她站在校门外,远远的看着。
待自己送试卷出来的时候,她开心的朝他跑来,笑容灿烂,无比开怀。
他回去想了想就给蓝燕寄了一封信,鬼使神差的,写信这事他谁也没说。
……
蓝燕第二天醒来,天还没亮,匆忙的收拾一下,就往学校赶,回信的事情被她忘到脑后。
李春兰和蓝成钢在京都的进展并不顺利,门面倒是很容易就租下,就是租金贵点,一个月租六百,比襄市贵一倍。
幸亏之前贷款的钱还剩一万多,在加上三个分店每天都有盈利。
装修招人,蓝成钢可以把关,他懂装修,不怕被糊弄。
但找不到合适的原材料供应商。
李春兰在市场上跑了很多家,就算每日要的量大,也还是成本高。
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供货商,后期的利润将会很低。
值得庆幸的是,京都的相关设备更加先进。
最终,还是通过蓝翔的同学闵一航,找到一家冷冻食品公司,可以批发原材料。
其实也算是互惠互利吧,那家食品公司也是闵一航自家的,规模并不是很大,在京都做生意,竞争力很大,他们也需要订单。
解决完一系列问题,计划开业前,李春兰打电话,让蓝燕调人过去支援,她已经知道,蓝燕又招了几个人。
“京都的新店要开业,需要熟手过去支援,估计一个月左右。你们现在都干的熟练了,需要三个人。谁愿意出差,每天额外补贴三块钱。”
蓝燕去每个店里通知。
武玲玲首先举手:“我愿意去,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