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陌生的环境里,跟陌生人同床,蓝燕实在有些不适应,辗转了很久才睡着,第二天早上起来精神有些萎靡。
吃早餐的时候,闵老师特意走过来问:“蓝燕,看你状态不佳,是哪里不舒服吗?”
蓝燕受宠若惊,忙摇头:“谢谢老师关心,昨晚有些认床,没休息好。”
“先吃早饭吧,尽量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最好的精神面貌上场。”
蓝燕点头,吃完饭又特地去洗了一个冷水脸,感觉清醒多了。
竞赛的流程跟上次不一样,上次是常规考试,笔试加口语,这次则是演讲的形式。
下面还坐了一排评委准备现场打分。
这样的气氛让有些同学紧张起来,或许单纯的考试,他们能适应,但这样即兴发挥,并且面对老师点评的场景,让他们不能完全的发挥自己的水准。
跟蓝燕一起从市里来的有三个人,分别是市竞赛获得特等和一等奖的另外两位,一位男生一位女生。
获得特等奖的女生蓝燕看着十分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
她的状态明显有些过分紧张,拿到命题后,不断的喃喃自语,双拳紧握转踱步圈圈。
另外那位男生相对的淡定一些,但他不停抖动的腿还是暴露了她的紧张。
至于蓝燕嘛,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她其实很少在这样公开的场合“当面处刑”,上辈子她还是个偏社恐的宅女。
但拿到演讲命题后她稍微放松了一些,题目是“中国传统节日,请介绍一个你觉得最有趣的节日”,关于这个话题,她前段时间在温庭送她的两本英文书刊上看过。
几大传统节日的故事,描述的非常精彩,她即便不能全部背诵下来,也能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一遍。
重生回来,她的自信心增长了很多,成绩和排名给予她勇气,家庭作为她的后盾,她上台的时候前所未有的沉着。
昂首挺胸,脚步干脆,声音洪亮富有感情。
整个演讲十分流利,妙语连珠,词汇丰富,表情自然,看台下评委老师的反应她就知道分数不会差。
每人三分钟的时间,有全省十来个市的学生,也用了整整大半天的时间才结束,英语竞赛结束的时候,其他科目的竞赛早就结束了。
不等结果出来,老师们直接打包带领学生返校。
在车上,闵老师说:“这次的结果应该在一周左右就会出来,大家回去等消息就好。今天你们表现的都不错,回去以后继续努力。”
蓝燕纠结了一路,到了市里,中巴车停靠在朝阳一中校门口,同学们该各回各校了。
她还是忍不住喊住闵老师:“闵老师,我有点事情想跟你咨询一下。”
自从上次跟物理老师发生不愉快,她就坚定了要转学的想法,一直想找机会跟爸妈说来着。
今天她刚好遇到朝阳一中的老师,还是教导主任,此时不问更待何时?
闵老师停下脚步看着她,示意她有什么事要说。
“闵老师,我想转学到贵校,不知道需要什么条件?”
“我能问下你为什么想转学吗,原来的学校不好吗?”
“不是,原来的学校挺好的,老师同学们对我都很好,只是我在原学校的进步空间已经不大了。我倾慕贵校的教学质量,更喜欢贵校的学习氛围。”
闵老师点点头,“好,我知道了。放寒假之前,让你爸妈办好转学手续,下学期开学直接来报道。”
蓝燕傻眼,“就,就这么简单?没有什么条件吗?”不是说朝阳一中招生非常严格么,没个大几千进不去么?
闵老师眨眨眼睛:“成绩好的同学来我校,我都欢迎。何况你还是状元推荐的,我相信他。”
闵老师走后,蓝燕半天才回过神来,难怪上车的时候,闵老师特意问了她的名字认脸。
原来是温庭已经打过招呼了,可是她的信不是前几天才寄过去的吗,他应该还没有收到吧,怎么会知道自己想转学的事情呢?
蓝燕不知道,温庭确实还没有收到回信,但是这件事情是从蓝翔那里知道的。
蓝燕在跟蓝翔通电话的时候,不经意间流露了想转校的想法,蓝翔又告诉了温庭,可以说温庭对蓝燕的事情知道的清清楚楚。
这个上届的高考状元给朝阳一中赚足的脸面,就算他已经毕业,老师还是拿他当个宝。
闵老师曾经当过温庭的班主任,接到温庭的电话,都没有问蓝燕的成绩,就一口答应了。
待知道蓝燕成绩不错,在本校也是名列前茅,就更加愿意了。
升学率就算提高一个人也好,蚊子再小也是肉,朝阳一中有温庭这个招牌,还需要不断吸纳优秀的学生。
等她看了蓝燕在英语演讲竞赛的表现,就更满意了,就等蓝燕提出转学的事,她一口就答应。
“谢谢闵老师,我回去就让我爸妈尽快办手续。”蓝燕向敏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她能感觉到敏老师才是真正有师德的好老师,是真心欢迎她转到朝阳一中的。
闵老师走后,蓝燕往车站的方向走去,准备乘车回县里。
“蓝燕,在这!”
她看到李春兰在不远处朝她招手示意,正要往她妈那里走去,背后有人跑过来,撞了一下她的肩膀,把她撞了一个趔趄。
撞她的那个女孩儿,也因为收不住力道,一下子摔在地上。
蓝燕皱眉正要说话,对面一个穿着讲究的中年女人,就尖声呵斥道,“你怎么走路的,没长眼睛啊?”
她疾步走过来扶起蓝燕身边摔倒的女孩。
蓝燕这才看清,她扶起的女孩正是跟她一起参加英语竞赛的上一次特等奖得者,她总觉得有些眼熟。
这时再一看这个中年女人的脸,竟然也觉得好眼熟。
两相一对比,呵,还真见过!
只是两次见面的场景都不怎么友好。
这一对母女正是几个月前,蓝燕和李春兰在肯德基店点餐时遇到的那两位“城里人”。